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杨娟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2(1)
阮瑀作品中的用典既受时代影响,留下了用典发展的历史痕迹,又体现出他个人的特色。与同时代的人相比,阮瑀对《诗经》的引用偏少,而对史书的引用则明显增多。阮瑀在诗文中使用了较多的事典,其中有不少属于按类隶事,语言趋于精炼概括。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古诗十九首》也成为阮瑀用典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2.
杨娟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2(1)
阮瑀作品中的用典既受时代影响,留下了用典发展的历史痕迹,又体现出他个人的特色.与同时代的人相比,阮瑀对<诗经>的引用偏少,而对史书的引用则明显增多.阮瑀在诗文中使用了较多的事典,其中有不少属于按类隶事,语言趋于精炼概括.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古诗十九首>也成为阮璃用典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3.
4.
5.
文章首先考察分析了义山诗用典的心理动因,初步考察为仿同心理,存异(现异)心理、自我卫护心理,异代的美感共鸣心理心理四种主要心理动困,文章后部粗略分析了中国传统诗歌这些用典心理心因产生的文化内因,认为社会阶段发展的滞后,使现实中文人命运与历史人物有惊人相似处,从而出现文人仿同心理的发达;社会对人权的轻视使自我卫护成为必要;社会制度恒久不变使文化哲学无质的飞跃,积淀成文人的崇古心态,创伤上形成原道,征圣,宗经的原则,引起对事类征引(用典)的重视;对美学术质性问题认识的停滞发展,使异代美感共鸣成为可能,并促使文人用典故再现感受到的古人已体验到的美感境界。文章认为,用典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成了古诗走向辉煌,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之走向狭路。 相似文献
6.
7.
论船山词用典的类型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山博通经史子集,在词中大量使用典故以抒情言志。船山词用典呈现一定的类型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五类:爱国贞士、失意英雄、出世隐者、变节小人、虚幻仙道。船山所用典故是对其人格追求、政治理想、人生遭遇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陈登平 《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75-79
考察《乐章集》,我们发现其各类题材用典的频率都较高,特别是都市题材的词作用典频率更高。柳永作为第一个专职词人,因其在创作时大量运用典故,使词具有了"诗化"、"雅化"倾向,使"词"逐渐被文人认可而登上"大雅"之堂。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王勃《滕王阁序》文学用典形式与内涵的双重揭示,指出初唐时期宗儒的宦游文士较为普遍的文化心理动因和人文精神特点,即建功立业的迫切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全面勃发。从而得出文学典故保持生命力的文化机制在于文学符号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综合性审美语境内涵的多种阐释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12.
侍中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20(1):41-43
艾略特重写经典的精英意识决定了《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典故的应用,具体而言,典故同时具有排他性和包涵性;通过今与昔,尊贵与卑琐,秩序与失序等对照展现了一幅现代世界的精神图景,而所谓“情歌”实乃现代人之哀歌矣。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这个拥有几千年农业文化传统的国家,商业被标上\"投机行业\"的标签始终无法登上大雅之堂,而文学作为仕途正道与商业一直保持着相当的距离。然而随着宋元以后市民阶层的崛起,市场需求的出现以及近现代市场经济的概念被引入中国。随着改革开放,作为传统的贵族文学已经不符合中国的国情,而文学在向大众文学挺进的道路上就必须借助商业的力量。从文学本身带有商品特性的方向论证来看,文学创作完全具有走商业化道路的潜质,尽管有作品质量质疑、创作态度质疑的存在,都无法阻挡文学走市场化、商业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本从诗人的产生、地位和诗歌的起源、功能价值等方面论述了中西诗歌价值观念和艺术追求的差异,认为诗歌总是与时代要求和生命精神相连接,诗人只有站在时代的浪尖上,以敏感的心灵、敏锐的目光和满腔的热情去拥抱生活,才能创造出不负时代的伟大作品,才能真正体现诗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诗人只有属于自己的时代,才能真正属于人类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英汉典故性成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语言的精华,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英汉典故性成语折射出中西方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民族传统、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外来语及典故是英语中的一大难点,本文对英文报刊中出现的大量外来语及典故进行了研究,并对一些例子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古典诗歌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传递入手,借助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着重分析了译者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过程中处理典故方面的困难,试图解释让译语读者和原语读者在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时候获得同样的感受只是一个难以企及的理想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典故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浩如烟海,而英语典故成语又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故在翻译时,应尽最大可能保留源语文化信息,译出源语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避免文化缺省,使读者能够较好地领悟原作者的意图,达到应有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9.
英国文学与夏目漱石的文学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目漱石在成为专业作家前,是英国文学研究者。他在伦敦留学两年的最大收获,是确立了“自我本位”的思想。英国文学同中国古典文学一样,对夏目漱石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