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正技术所带来的革命性体验,一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风向标。无人机、人工智能、大数据……好多词汇你已经听到耳朵起茧,但这些技术究竟还有哪些可能性,你也许并不知晓。别开生面的"新科技",能让你的生活变得"有料"起来。本期"智玩科技",小编带你走向未来,让"新科技"重塑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说来也许有人会感到奇怪,植物与我们人类一样,也会患癌症.当植物受到损伤后,伤口由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侵袭,其细胞组织就会发生"癌变",出现各种"恶性肿瘤",造成畸形生长,最终导致死亡.如有一种名为瘿蜂的小昆虫,特别喜欢在栎树的皮下组织中产卵,孵化成虫瘿,破坏了栎树的组织细胞,时间一长就会使植物的细胞组织发生"癌变".  相似文献   

3.
《科学之友》2020,(1):11-13
正地铁,全称是"地下铁道"或"地下铁",是指以地下运行为主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铁路运输的一种形式。地铁具有节省土地、节约能源、低污染、低噪声、低干扰的优点,并且还有运量大、准时、速度快的特点。如今,修建地铁已经成为一个城市体现其先进性和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乘坐地铁也已经成为众多都市上班族首选的出行方式。那么地铁能在地面下极速飞驰的秘密有哪些,我们来聊聊地铁上那些鲜为人知的"黑科技"。  相似文献   

4.
提起美酒,相信许多嗜酒者都会垂涎欲滴,而至于植物界的"酒徒",或许你还不知道吧. 在植物界,有些植物被酒诱惑而去"偷"尝其味,还有一些植物,"喝"酒居然上瘾,说它们是植物酒徒并不过分.  相似文献   

5.
植物生病了又不能像人那样去医院看病,不过植物也有它们的"医生",而且它们会有特殊的方法邀请医生来看病。最近,日本京都大学生态学研究中心教授高林纯示等人发现,植物叶子被虫子咬伤后会散发出特殊的香味,吸引来植物"医生"——害虫的天敌。  相似文献   

6.
正一般来说,植物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动的,它们会扎根在一个地方直到死去,但事实上,植物也有动态的一面,它们中有许多是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奇才"。能高速运动的植物一直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十多年前,科学家们开始用高速数码摄影机和电脑模型研究植物的运动,发现了很多植物的运动机制。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相似文献   

7.
流火 《科学之友》2020,(5):42-43
正在大自然中,有不少学名里就带有"毒"字的植物。这些"毒字辈"的植物不仅名字里带"毒",而且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由于与其他植物在外形上的相似性,人们往往难以分辨,防不胜防。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毒字辈"植物。毒芹毒芹是伞形科毒芹属的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高度可达一米以上,广泛分布于我国境内各地。毒芹和水芹  相似文献   

8.
植物生病了不能像人那样去医院看病,那它们是如何根除病患的呢? 植物也有它们的"医生",而且它们会用特殊的方法邀请医生来"看病".  相似文献   

9.
在大西洋上叫"巨型龙卷风",在太平洋上叫"台风",而在印度洋上则叫"旋风",其实都是它,地球上最为暴烈,最为危险的风暴--飓风。今年9月,发生在加勒比海地区的"伊万"飓风已经给该地区造成了40年来最大的灾难。  相似文献   

10.
《科学之友》2007,(17):95-96
我们是一群乘坐"麦其号"海盗船旅行的女"海盗",美貌和智慧就是我们最大的武器,我们将战胜强壮的男"海盗",顺利抢到宝藏!  相似文献   

11.
正在植物的"朋友圈"里,猪笼草、捕蝇草等作为食虫植物的代表,数百年来备受关注,持久不衰。那么,世界上的食虫植物多不多?在漫长的历史中,植物是如何演化出食虫(即食肉)"爱好"的?它们又是怎么捕食动物的?在学界,人们对食虫植物有哪些新的研究,又有哪些争论?食虫起源之谜贫瘠环境中为谋生计而逆袭了解食虫植物,"氮"是绕不开的绝对主角。所有的食虫植物,之所以在植物界显得很"彪悍",都是为了争取更多一些氮元素。  相似文献   

12.
从古人给合欢、睡莲等植物起名时开始,人们就一直在传说:合欢的叶片到夜晚会合拢起来,睡莲晚上要"睡觉".然而遍查图书并进行网络搜索,却不见任何令人信服的真凭实据. 这些植物昼夜的变化确实是真的吗?你在夜晚观察过合欢、睡莲吗?植物的"睡眠"现象是合欢、睡莲这两种植物独有的吗?还有哪些植物也在晚上"睡觉"?除了晚上,从清凉的早晨到烈日炎炎的中午,植物在白天又有哪些变化昵?我们人类通常中午还要午休一会儿,植物呢?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一番植物的昼夜之旅,穿梭于白天与黑夜之间,观察植物的姿态差异,感受灵性的植物之美吧!  相似文献   

13.
神秘"怪物" 许多年来,黑洞一直被称为宇宙中的"怪物",因为什么东西都难逃它的手掌心,连宇宙中跑得最快的光都不例外.实际上它并不是什么"大黑窟窿",而是一种天体,只不过引力超强.黑洞到底长什么样?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黑洞里的光线是跑不出来的,所以还没有人见过真正的黑洞,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它神秘的背影而已.  相似文献   

14.
与许多技术一样,激光在发明初期正值美苏对抗,人们曾设想把激光当作武器投入战争,无奈当时的技术条件不成熟,所以没有大规模应用,但这种思想已经在"好莱坞"大片中展现无遗.没想到仅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片场"就变成"战场",激光技术逐渐成为左右战争格局的"撒手锏".那么,激光技术有哪些特殊的"门道"?军事上又有什么应用?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15.
叶雷 《科学之友》2008,(1):87-87
"×××到此一游",不能简单斥责为"素质不高的表现",我们应该正视它,因为它是一种民族心理.正因为它是一种民族心理,所以很多人并不认为刻上这几个字就是素质差,反而会为之感到自豪.虽然在世界范围内,这种行为被认为是不文明的行为,但对已经在民族文化上打上烙印的东西,要改变起来需要耐心,需要引导.  相似文献   

16.
问题1:9岁的儿子问我"人为什么能透过水看到东西",我无法给他满意的答案.谁能告诉我们:为什么水或其他透时液体允许光线通过?  相似文献   

17.
每周缴纳10英镑,普通人死后也能冷冻盼"复活" 死后将遗体冷冻在液态氦容器中,然后等若干年后科技发达时再"起死回生",这种"复活梦"以前显然只有少数富翁才能做,譬如<美国偶像>评委西蒙·考威尔就已经签署了一份死后冷冻遗体协议,盼望未来的高科技可以在他死后若干年令他"复活".不过,美国密歇根州克林顿市"人体冷冻协会"提议的一种"冷冻复活"人寿保险协议,却可以让普通人也能享受到死后冷冻遗体盼"复活"的待遇!  相似文献   

18.
"懒骨头"、"懒肉"、"懒鬼",这些词汇都是形容懒惰的人.我们大部分人认为,懒惰是一种后天的行为,也就是说是人在随着时间的变化和周围事物的变化,在后天才形成了懒惰,所以根本就是人自己不想去做什么,或者怕自己做不好,不敢去做才造成一种懒惰的心理.但是,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懒惰似乎已经编入了你的基因中.  相似文献   

19.
正还记得科幻电影里的"读心术"吗?随着科技的发展,它已不再遥不可及。也许过不了太久,我们只需一个念头,就能控制电子设备。蒂姆忐忑不安地坐在电脑屏幕前,他头戴一顶布满电极的"泳帽",帽子通过一根长长的电缆连接到电脑上。蒂姆是一名科学记者,他来到这里是想要体验这种高科技"读心术"。两位科学家操作着机器,准备"读取"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月亮的描绘是非常丰富的.赏着同一轮明月,诗人吟着"古月今照",儒生颂着"君子如月",道士数着"月圆月缺",禅客品着"月映万川"……月亮,并不是一个表里一致的星球,它是有结构的——它的表面覆盖着土壤,内部为月岩,我们看到的"月亮",实际上只是"月壤".2020年底,我国"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登月,带回1731克月壤.我们就从月球地质学的角度来探究月壤的奥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