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建省县域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上,以长乐市为例进行福建省县域生态功能区划研究.制定了县域生态功能区划的工作方案,对长乐的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获得的资料和图件进行整理和分析,确定了与生态功能区划有关的生态环境类型系统及其编码系统;编制长乐市生态功能区划背景图,在背景图的基础上,分析不同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敏感性和主要服务功能,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确定各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主导服务功能,并编制出生态功能区划图.  相似文献   

2.
重庆三峡库区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科学管理的基础.以长江三峡库区(重庆段)沿江区域受库区蓄水影响的23个区县为研究对象,确立能够反映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区域分异规律、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和范围的指标,采用定量分析(系统聚类方法)和定性分析(图形叠置法)的方法,将重庆三峡库区划分为6大生态功能区.为重庆三峡库区的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初步的管理框架和尺度范围.  相似文献   

3.
区域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经济功能区划是生态科学和经济科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它对识别区域的生态经济特征,制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文章回顾了我国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分析和评价了生态经济区划的研究方法,并对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发军  姚梅 《河南科学》2010,28(12):1604-1608
在对全省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河南省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并按照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良好区和资源开发区对河南省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领域进行了详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是一个山地丘陵多,生态环境区域分异特征突出,景观十分破碎复杂的省份。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省级生态功能区划划分三级区划单元的基础上,又率先开展了县级生态功能区划工作,进一步细分出第四级区划单元生态功能小区。本文介绍了划分生态功能小区的意义及划分方法,根据生态环境要素的地域分异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布规律将全省901个生态功能小区划分为9大类40种类型,并阐述了各类生态功能小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和生态建设重点。  相似文献   

6.
石羊河流域生态功能区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性决定了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生态功能.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东段的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正是流域生态功能紊乱的表现.本文分析了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尝试对流域作两级功能区划分,讨论了不同生态功能区的作用及其调控对策.流域生态功能区划是流域综合管理的基础,有利于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有利于区域资源优势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峡库区(重庆段)沿江区域生态功能区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科学管理的基础.以长江三峡库区(重庆段)11 000 km2的沿江区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区域生态敏感度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模型,在ArcG IS软件平台下构建了评价因子数据库,并借助其空间叠置分析功能进行了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区域生态环境特征、生态系统类型与过程等要素的定性分析,将研究区域分为3个一级生态区、11个二级生态亚区以及34个三级生态功能区,并提出了主要分区相应的保护与开发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8.
大同市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生态功能区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和科学依据。在大同市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利用GIS和RS技术,把大同市划分为5个一级、15个二级生态功能区,为大同市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宏观指导。  相似文献   

9.
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包括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和禁止开发区域,文章以GIS系统为手段,结合安徽省生态环境现状,建立安徽省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红线的指标体系,利用生态学定量指标评价方法,划定安徽省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红线,为下一步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小城镇的发展是实现中国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环境规划、进行生态功能区划是实现小城镇可继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高密市柴沟镇为例,主要依据区域环境生态特征,分析其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评价基础上,利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定性与定量区划相结合,明确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并针对各生态功能区的特点及社会因素和人类干扰因素,将该研究区划分为四个生态功能区。并且提出了相关的开发控制性措施,为创建环境优美镇,实现小城镇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功能区是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定的重要功能区之一。过去以来黄土高原区内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严重地制约着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21世纪以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生态工程建设对该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改善发挥重要作用。由此,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对于认识国家生态保护政策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利用2000—2020年MODIS数据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结合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数据,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监测与分析。研究表明,2000—2020年研究区以生态用地为主,面积占比57.31%。以半生态用地转入生态用地为主,占变化总面积的51.74%,生态用地的转入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2000—2020年研究区RSEI均值由2000年的0.39增至2020年的0.57,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以中等为主,平均面积占比为45.61%,优、良等级面积共增加38.08%,极差、差等级面积减少60.79%。中部区域RSEI增加速率较快,显著增加区域占总面积的11.59%。研究区热量充足,水分是限制植被生长的主要因子,RSEI...  相似文献   

12.
基于小尺度空间的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尺度空间的生态环境功能区能更好地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和谐发展.以西藏八宿县为例,结合生态环境功能区划框架体系与现代GIS技术,以环境承载力理论为依据,对八宿县环境功能进行区划,以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系统类型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等为主要研究指标,最终将八宿县分为5个生态环境功能区.研究表明,生态建设分区管控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依赖于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生态功能区划与主体功能区划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功能区划和主体功能区划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但又存在明显差异的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是主体功能区划的重要基础和依据,主体功能区划是保障生态功能区划落实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两项工作各有侧重,不能替代。因此,研究生态功能区划和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概念、编制依据、评价内容及其关系,对于指导两区划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有助于区划成果的推广和利用.该系统分为生态环境基础数据库、生态功能区划单元的数据库、生态功能区划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等4个子系统进行建设,选用MapX控件+VB集成二次开发模式进行编程,实现系统的地图显示、浏览查询、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打印输出等功能.  相似文献   

15.
该文基于对翼城县社会经济状况、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了该县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区划的目标和区划的指标因子体系,并利用现有研究成果,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遥感技术、生态地理方法相融合,地图编制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对翼城县生态环境现状、生态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评价,确定了空间发展框架、生态敏感区域和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区,把三个区域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将翼城县生态功能区划分为3个生态功能区,9个生态功能小区,最后提出了各功能小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6.
《天津科技》2013,(1):36
日前,《全国生态保护"十二五"规划发布》,规划提出到2015年,生态环境监管水平明显提高,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得到遏制,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监管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示范建设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取得成效,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扭转。具体工作目标包括:初步建立起以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为核心的生态监管体系;完成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动态评  相似文献   

17.
宁夏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GIS技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宁夏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进行了分析评价,形成了宁夏生态功能区划方案,将宁夏生态环境划分为3个生态区,10个生态亚区,37个生态功能区.根据不同生态功能区特点,确定了区域生态环境特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提出了保护时策,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江西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对区域生态效应的影响,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建立了江西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区域生态效应评价模型,分析了全省11个地级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投入与区域生态环境产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有效性影响较大,2013-2017年间,只有景德镇市、宜春市和吉安市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效益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大部分开发区土地开发建设未能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形成有效联动;江西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生态效应区域差异明显,2013年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对区域生态环境更为有效的地区集中在赣西北,2017年向赣东、赣南集中;作为江西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南昌市、九江市和赣州市,其DEA有效值均不高,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当地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不相适应,土地集约利用投入与区域生态环境产出不协调。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背景调研、生态环境评价及生态功能区划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生态发生学、生态结构学理论与方法系统剖析了各类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特殊生态环境保护区的结构与服务功能;在深入理解生态安全内涵的条件下研究了指标体系框架,并以锦州市华北山地林业生态功能区为例探析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研究了指标体系在生态环境评价及生态安全评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域主体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主体功能区理念为指导,建立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域主体功能分区的指标体系,以此为依据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分成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并提出了相应的产业发展对策,以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鄱阳湖区域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