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甲骨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近20年来学界对甲骨文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研究,将成果转化为诸多著作和文献。基于CNKI数据库和CiteSpace,对2000—2022年以甲骨文为主题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与北大核心期刊的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甲骨文研究目前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各研究者和研究机构之间合作意识不强;甲骨文研究热点主要围绕甲骨文本体研究、甲骨文应用研究、甲骨学史研究和甲骨文美学研究四方面展开;字形研究是甲骨文今后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晚清以降,镇江籍甲骨文整理研究的学者较多,刘鹗是甲骨文研究的创始者,叶玉森、鲍鼎、陈邦福、陈邦怀、陈直等人亦有颇多贡献。  相似文献   

3.
甲骨文方位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骨文方位词根据其构成,可分为单纯方位词和复合方位词.甲骨文方位词以单义词为主,但已有一些名词,在句中可作主、宾、定、状、中心语等,还可活用为动词谓语.与甲骨文相比,金文、先秦典籍方位词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在用法和意义上也有大的扩展。  相似文献   

4.
甲骨文的白话释读是甲骨文信息处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引入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技术,将已经过甲骨文专家确认正确的现代汉语释读存储在翻译记忆库中,实现了专家知识的共享和重用。基于翻译记忆的辅助翻译技术对大多数的甲骨文句子,准确率为74.3%,对残缺部分较多或含未释字较多的甲骨文句子,准确率为27.2%,基本满足甲骨文研究需要。基于上述技术,实现了一个甲骨文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实验结果证明,该系统可提高信息工作者和甲骨文专家的研究效率。  相似文献   

5.
甲骨文是汉民族的古文字 ,东巴文是云南纳西族今天还在使用的古文字。文章从语用角度 ,对甲骨文和东巴文这两种古老文字之间的相似之处作了比较 ,并对二者的部分农业、畜牧业用字的异同 ,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地理原因等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了二者之间的三点差异和形成差异的五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6.
由于甲骨文字形结构多样,异体字较多,其识别一直是甲骨文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首次提出以甲骨文偏旁为识别的基本构件,建立单偏旁和合体结构的甲骨文字符识别方法,提升甲骨文识别的精度.方法一:根据甲骨文偏旁字形特点,对甲骨文拓片上的合体字进行甲骨文单偏旁最大极值稳定区域的选取,然后,通过改进的BN-LeNet模型识别甲骨文...  相似文献   

7.
甲骨文数字化处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甲骨文数字化处理是当前古文字信息化处理的重要方面.文章首先阐述了甲骨文数字化处理研究的现实意义,接着介绍了甲骨文数字处理研究中字形拟合、字形编码以及甲骨文字体艺术变形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当前研究中的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一九九九年是我国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纪念。甲骨文的发现对历史学,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而甲骨文发现对中国秘书史,中国文书史研究的影响,过去未被学者们注意,该文就甲骨文发现对诸如秘书工作起源,文书出现的条件等方面研究的影响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论甲骨文名词的判定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骨文名词词汇研究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名词词汇的确定。由于甲骨文许多字尚未考释出来,识读上存在很大困难。既不知其义,也就很难判定其词性。但根据卜辞通例,通过某些词语的语法位置可以判定其义类和词性。下面试作一些讨论。一、判定名词的标准名词的判定,涉及到词的切分和词类的划分两个方面的问题。词类的划分,可以从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两个方面来进行。名词是指称人和事物名称的词,一般来说,从词义上比较容易判定。但甲骨文的特殊情况,一是残辞较多,二是有相当多的字不认识,三是对有的词语,聚讼给法,莫衷一是。判定甲骨…  相似文献   

10.
要对甲骨文材料进行信息化研究,输入甲骨文材料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对于原始象形的契刻文字甲骨文,当前的各种输入法都存在不可解决的弊端,通过视频设备输入甲骨文材料无疑是一种非常理想的解决方案.利用矩阵计算工具Matlab对甲骨文视频输入材料预处理时的关键技术,归一化,灰度转化,去噪,二值化,细化等进行了研究.实验证明利用矩阵计算工具Matlab进行预处理比其他处理方式方便、快捷、灵活、高效,可以为随后的视频材料甲骨文字识别做好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1.
史载虞舜时期开始设官分职,见于《尚书.尧典》和《史记.五帝本纪》,应是较为可信的史料,其中所涉及到的官职名称有10个,最有争议的当属“牧”、“士”和“纳言”三职。本文据甲骨文、金文和文献的有关记载,分析这3个官职名称的字形和字意的演变,并结合有关考古资料,论证这3个职官实际职掌分别是:牧为部落中小的氏族首领;士(大理)为处理氏族部落内部违反风俗习惯的事件的主管人员;纳言为氏族部落之间事务的联系人。此三职官只是部落内权力机构的组成部分,并不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和阶级分划加强的反应。虞舜时期设官分职的记载不能作为当时社会已经进入早期国家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甲骨金石简帛文献中有大量押韵的诗歌、精美的散文,可以算作上古文学遗珠出世,它不但给人美的享受,还反映了真实的历史形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们被长期忽视。要想反映上古文学的真实面貌,文学史就应当重写。  相似文献   

13.
商周甲骨文献中文字排列的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存的商周甲骨文献来看,我国早期文字记录的排列特征是以右为首,竖行刻写。这样一种传统记录格式是当时人类社会生产、思想观念和文化发展等共同起作用的产物,是中华民族追求务实、追求科学、追求文明的反映,它对后世的汉字记录方式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甲骨文合集补编》是学术界为了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而编纂的一部大型甲骨资料汇编。其中收录在第三、四册中的一部分周祭卜辞,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如在相重、分期、按语以及释文等方面,尤其是释文方面存在的问题多而且琐碎。针对其中所收录的周祭卜辞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加以纠正,尤其是利用周祭制度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按照周祭卜辞的规律和原则对释文中存在的错误进行了校正。  相似文献   

15.
"天"是中国人的一个重要哲学及神学概念,在传世典籍里屡见不鲜,但此概念的渊源至少可追溯到甲骨文、金文时代.本文结合甲骨文、金文和传世典籍的相关材料,对我国古人对"天"这一观念的演变作一些初步的梳理,从而探讨一下古人的神学观.  相似文献   

16.
孙诒让是清末的国学大师,他为我们留下了20余种学术著作。学术创新,超越前贤,是他素受称赞的主要原因。他是甲骨文研究的拓荒者,《契文举例》是甲骨文研究史上的第一本专著;《周礼正义》使古代食禄制度的真相大白于天下;《墨子间诂》证讹误者640余处,独创发明者60余文,使尘埋终古之墨学得以复活,带来了20世纪30至60年代墨学研究的全面丰收。  相似文献   

17.
对西周金文形容词的词义系统进行研究,发现西周金文形容词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词义上的相互联系使西周金文形容词形成一个系统,其系统性主要体现在同义词、反义词和类义词的聚合关系上。从甲骨文到西周金文同义词和反义词的聚合关系是不完全相同的,这说明词语的变化不仅是单个的词的变化,也是词语聚合关系的变化,从一个共时的词汇系统到另一个共时的词汇系统,词语的聚合关系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西周金文形容词中同义词、反义词和类义词的聚合关系有的一直在语言系统中传承,直到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期的"非"和"匪",在很多字典辞书以及古代汉语教材中,都不加以区别,用简单的"同"或"通"来解释。有必要对这两个字进行历史的考察,得出符合语言事实的结论。"非"和"匪"的用法由于时代的不同而发生着变化。同时文章又对"篚"字进行了描述,理清了"非"、"篚"、"匪"之间的关系,希望通过对这两个字使用情况的统计,可以对先秦典籍的断代起到帮助。  相似文献   

19.
略谈方块汉字与文山苗语的相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甲骨文、先秦文字、楚辞、现代汉语词典中部分字词与文山苗语的本音本意相通这一现象的研究,找出上古以来苗族与汉族长期和睦相处、互相融合这一历史主流。今天不仅要探索、发掘这个文化根,还要培育、发展中华民族的这个文化之根。  相似文献   

20.
殷商舌族考     
舌族不见传世文献记载,从甲骨文、金文及近年考古发现可知其是殷商时期的一个重要氏族,与殷商王室有密切的关系,其贵族有在殷商王朝为官者,其地望应为今郑州市西北郊一带,其族长为卫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