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志忠  张峰 《大自然》2011,(3):70-71
“这个动物,生活在书中,与蝎子相似,有螯,但是没有尾,而且体型很小……”——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描述的这种小动物就是伪蝎,一种体形较小且很像蝎子的蛛形动物,隶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伪蝎目,目前全世界已记录了3300多种,  相似文献   

2.
避日是节肢动物门、螯肢动物亚门、蛛形纲、避日目(Solifugae)动物的统称,是一类外形上相当原始但又善于运动的蛛形纲动物。全球共计12个科  相似文献   

3.
《大自然》2020,(3)
正蛛形动物是蛛形纲节肢动物的总称,全球已记录了十多万种,几乎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主要包括蜘蛛、蝎子、蜱和螨等,是节肢动物门下种数仅次于昆虫的第二大类群。蛛形动物通常有8条足,躯体多分为头胸部和腹部、或不分部全体愈合,这是其与昆虫形态特征(6足3部)的主要区别。蛛形动物是一类古老的生物,比恐龙出现的时间还要早  相似文献   

4.
《大自然》2020,(3)
正螨虫的体形微小,一般只有0.1~1毫米,肉眼几乎无法看见,因而经常被人们所忽视:既忽略它们的存在,也无视它们的生态价值。到底是应该"螨"不在意,还是对其诚意"螨螨"。今天,就让我们来说道说道。"三个月不晒被,600万螨虫陪你睡"、"晒过的被子的‘阳光味’是被烤焦的螨虫气味",相信大家对这些说法都不陌生,还有风靡一时的治螨香皂、治螨洁面乳和治螨洗发水等日化用品,也给螨虫做了不少的"代言"。但人们对螨虫的  相似文献   

5.
《科技知识动漫》2009,(3):44-46
美国一家科技网站最近对自然界中12种堪称活化石的动物进行了盘点.迄今只发现两条的皱鳃鲨、金色的火星蚂蚁等古老物种均上榜。这些物种历经数百万年进化,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也许是幸运之神的眷顾,它们才坚强地存活下来。以下就是这12种活化石动物。  相似文献   

6.
现在地球上的龟类并不兴旺发达,最多也不过200来种,海龟就更少了,全世界仅存8种左右。在我国辽阔的海域中,已捕捉到的海产龟类有4种。我国的山东、福建、台湾、浙江、广东等沿海地方都有分布,其中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7.
俞彦  张朝霞 《大自然》2013,(4):20-22
地球已经有大约46亿年的历史。在地球生命演化的舞台上,曾经有无数生物闪亮登场,其中绝大部分先后出现并相继绝灭了。如果以直立行走作为人类出现的标志,最早的人类大约出现在400万年前,因此,人类与地球生命大家庭的绝大多数前辈无缘相识。然而,这些前辈生物并非全部消失得无影无踪,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总有一些生物的遗体或遗物因为偶然的机会,以化石的形式保存在地层中。通过研究化石,人类逐渐认识了一位又一位前辈。随着化石资料的不断积累,古  相似文献   

8.
1999年9月至2000年9月,在韶关地区调查了晰蝎亚目动物的种类与生态,暂时经鉴定和分类的晰蝎类动物有5科7属,其中大部分属于华南种类,少数广布种类。  相似文献   

9.
鲎(读音“后”)在古生代已有生存,最早出现于古生代的泥盆纪,距今已有四亿年的历史,比恐龙还早两亿年。长期生活在深海里,由于形态上并无进化,故称之为“海洋活化石”。鲎是一种无脊椎动物,属于节肢动物门、肢口纲、剑尾目、鲎科。目前,世界上现存的鲎为3属4种:美洲鲎生活在北美洲东岸海域;东方鲎生活在中国东南沿海和南海西部海域;巨鲎生活在泰国和马来群岛海域;圆尾鲎生活在东南亚西部海域。因此鲎属亚热带海洋生物。  相似文献   

10.
桫椤科植物因其重要的科研、观赏和药用价值而倍受人们关注。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桫椤科所有种全部列为二级保护植物;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中全部列为附录Ⅱ物种;在根据新的《森林法》第三十八条制定的《国家禁止、限制出口的珍贵树木名录》中全部列为限制出口的树种。桫椤科在分类学上属蕨类植物门、真蕨亚门、水龙骨目。它是蕨类植物中一个十分独特的类群。蕨类植物一般为草本,但桫椤科的绝大多数种类具有树状的直立茎,呈乔木状,大型羽状叶子簇生于茎干的顶端,形成伞状,故又称为树蕨。根据化石记载,在地质历史上,桫椤科植物最早出现于中生代的早侏罗纪或晚三叠纪,在中生代中期曾广泛分布,极为繁盛。后来由于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特别是第四纪冰期的影响,大量种类  相似文献   

11.
<正>梨园戏是流行于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语系地区的一些古老戏曲剧种的统称。它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南戏的重要剧种之一,发祥于以福建泉州为中心的广大闽南语地区,孕育于唐五代,形成于宋元、发展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其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在发展进程中,有大梨园(过去成年演员的班社)和小梨园(儿童演员的班社)之分,大  相似文献   

12.
触形大疣蛛是中国中东部唯数不多的广布性的地穴型原蛛。对触形大疣蛛地理区系演化进行研究,旨在探明其时空演化规律,核实或细化学界的某些观点。作者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通过采用形态特征比值的定量聚类分析方法获得了该蛛26个样点间演化关系的支序图,分析表明:触形大疣蛛种系源自于泥盆纪前东南盆地西北侧西南至东北向短暂相融形成的弧形海湾的多个侵入点,同时,伴随地质构造运动出现的种间分化是发生于这段时期的主要事件;结合近期在缅甸琥珀中发现1亿年前的有尾蜘蛛,推测该蛛来源于西南方向的可能性更大些;随着浙闽地区的抬升使保留于湘赣岛海的种系逐渐由西向东渗入,因第三纪地质气候变迁归于平缓,便出现了江西境内的适应性辐射演化;第四纪冰期后,泛江西区域的触形大疣蛛种系进入到深度分化和种群细分阶段。由于线粒体标记被广泛用于种内遗传结构和种群历史等各类研宄中。为进一步核实和细化该地理演化路径或明确其与地质地层发育的关系,作者拟采用线粒体标记等对更多样点的触形大疣蛛样本的遗传分化状态进行综合分析,期待更真实的种群细分,以破解其演化历程。在综述其相关的研究背景后,作者认为该蛛作为该区域地球地质等中长期环境变化的指示生物或许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3.
通过比较狼蛛科豹蛛属的星豹蛛和拟环纹豹蛛雄蛛分别在两种雌蛛释放的拖丝上的求偶行为差异,验证两种豹蛛雌蛛拖丝上化学信息物质在物种识别中的作用.研究发现,两种雄性豹蛛在同种雌蛛拖丝上的求偶潜伏时间都显著短于在异种雌蛛拖丝上的求偶潜伏时间,两种雄性豹蛛在同种雌蛛拖丝上的求偶强度都显著强于异种雌蛛拖丝上的求偶强度.可见雄性豹蛛能通过雌蛛拖丝上的化学信息物质进行种内识别.  相似文献   

14.
<正>当你漫步在郊野时,也许会发现一只看上去有点特别的怪蚂蚁,它挥舞着触角爬来爬去,如果你用手去撩拨它,也许它还会吐丝!蚂蚁居然会吐丝?其实,它并非蚂蚁,而是一种蜘蛛。它就是拟态高手——蚁蛛。超级模仿秀蚁蛛属于跳蛛科,不过,它们不像其他跳蛛那样长着毛绒绒、圆鼓鼓的身体,相反,它们的身体光滑而修长,与它们的模仿对象——蚂蚁,长得十分相似,它们的名字也因此而来。乍一看,蚁蛛真的与蚂蚁长得一模一样:拥有头、胸和腹三部分。不过,那纯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蛛形图的全图和中心图的性质,给出具体的独立集分法,得到了蛛形图G删去头点后有n条长为n-1的路.把图G的全图记为T(G),则G的全图的均匀色数χ{Eq}[T(G)]=n+1.把 G 的中心图记为{C(G)},也得到了这样的蛛形图G的中心图的均匀色数:当 n=2k时,χ{Eq}[C(G)]=2k2+1;当n=2k+1时,{χ{Eq}[C(G)]=}2k2+3k+1.  相似文献   

16.
《大自然》2020,(1)
正牙形动物的真实面貌直到现在我们也不完全清楚。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它们历经了多次生物大灭绝,在三叠纪达到繁盛的顶峰,却在三叠纪末期集体神秘消失,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未解之谜。我国科学家在云南罗平生物群中发现了极为珍稀的牙形石齿串化石,逐步揭开了牙形动物进食器官之谜。  相似文献   

17.
18.
七鳃鳗(Lam prey)又名八目鳗,俗称七星子,是迄今所知的最原始的无颌类脊椎动物,它们与寒武纪晚期底栖的甲胄鱼类有着共同的祖先,其最早的化石记录可以追溯到奥陶纪。长期以来,七鳃鳗被认为是现存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的代表,难得的活化石。七鳃鳗是有颌类脊椎动物的近亲,与它们拥有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西南的滇、黔、桂地区,有大面积的喀斯特地貌。云南的石林、广西的桂林、贵州的黄果树都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在那些奇异、裸露的石灰岩石下面,有众多纵横交错、深浅不一的溶洞和地下河,在这些地下河中生活着极其稀有而古老的活化石——洞穴鱼类。洞穴鱼类是特指那些  相似文献   

20.
土壤中的动物——跳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到夏天,天空中飞舞着美丽的蝴蝶,树上和草丛中有数不清的颜色各异的昆虫出现在人们眼前。这些色彩鲜明的昆虫给炎热的夏天带来无尽的生机。当人们驻足欣赏空中和身边的昆虫世界时,是否注意到脚下那黑色的土地?貌似平静的土地实际上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泥土中存在着无数的小生灵,这其中就有鲜为人知的跳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