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姆莱特的性格是文学史上一个解不开的谜。从对文本的细读发现老哈姆莱特的鬼魂出现、哈姆莱特受鬼魂之托复仇雪恨一事具有强烈的新教预定论色彩,“重整乾坤”便成为哈姆莱特命定的使命。然而一方面“重整乾坤”和哈姆莱特个人的价值追求背道而驰;另一方面,肮脏、混乱、虚无的现实使他找寻不到重整乾坤的希望和生存的价值,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迫使哈姆莱特将自我流放到疯狂、自杀的边沿。  相似文献   

2.
《哈姆莱特》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廷宕。哈姆莱特为什么要延宕,在中外文学批评界争论和探索了几个世纪,没有定论。本文从宗教的角度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探讨,阐述并论证了宗教思想是导致哈姆莱特延宕的关键因素;基督教义和《圣经》思想是他行动的指南,宗教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引发和促进了他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3.
对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为什么一再延宕这个问题的解读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论哪一篇论著都不可能完全解读《哈姆莱特》这一问题的丰富内涵。本文将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分析哈姆莱特人格的两个主要方面以及其复仇过程中的延宕,论证了哈姆莱特不同人格间的对话是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延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哈姆莱特》中存在的希腊神话隐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典故在表现主人公心理活动和暗示情节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哈姆莱特将自己与赫拉克勒斯对比,表现了自己不愿因女人受害的心态;他在与雷欧提斯的争吵中提到希腊神话中的一场神祗之战,暗示了叔侄之间即将到来的宫廷斗争。《哈姆莱特》的整个情节与阿迦门农之子奥瑞斯忒斯为父复仇的故事形成了互文性,凸显了《哈》剧的现代性和人文主义气息。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的代表剧作《哈姆莱特》突出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一方面主人公哈姆莱特身上所蕴含的机智、勇敢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全部特点,另一方面优柔寡断和迟疑不决又使得他的复仇故事最终归于悲剧。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所有内涵都显现在这里。人文主义对于社会的批判充分显示在这里。  相似文献   

6.
新理学的理是接着中国儒道的宇宙本体论讲的,它不可能不受这个儒道互补的哲学传统的影响。冯友兰受到过西方新实在论完备的逻辑方法训练,他讲理的宇宙本体意义不可能不更新儒道互补的哲学传统。所以,他只能接着宋明道学中的程朱理学讲,而程朱理学已经是中国哲学中的儒道互补在宇宙本体论方面的一种历史性成果。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关于哈姆莱特延宕的解释,存在一个共同的误解:把复仇理解为仅仅涉及哈姆莱特一人的事情,相对忽视其对手克劳狄斯。博弈论则另辟蹊径,将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放在对等的位置上,指出哈姆莱特的延宕是两人在互动中产生的选择困境所导致的结果,从而为破解哈姆莱特之谜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约400年前,大物理学家牛顿对宇宙是否有边百思不得其解:他说:"若我站在宇宙边上,伸出我的右手,然后,再站到右手伸出的地方,如此一直下去,岂非宇宙无边;但若它无边,那么宇宙中的热量势必消散得无影无踪,哪还有现在这个世界呢?"  相似文献   

9.
耿晓娟 《科技信息》2010,(34):I0161-I0162
由美国认知语言学家Gills Fauconni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已经应用到了语言研究的很多方面,翻译领域也不例外。本文利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朱生豪的译本《哈姆莱特》进行研究,试图将朱译《哈姆莱特》中的概念整合现象进行具体的解释,从而得出一些可供翻译者和翻译研究者参考的公式化的翻译规则与策略。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诞生于17世纪初的英国,翻译家朱生豪在抗日战争期间将《哈姆莱特》译人中国。从该剧本诞生的社会语境、译人中国的时代语境和译者个人的翻译目的乃至译本的思想内容等方面综合来看,《哈姆莱特》译本在中国抗战的大环境下被赋予了丰富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1.
安东尼·阿圭雷博士(基础问题研究所科学副总监)在过去的十年中,宇宙学领域内发生了两件令人震惊的大事:一是宇宙学家们建立了一个真实的宇宙学"标准模型".通过结合一系列相对简单的对早期宇宙的猜想和已经证明的引力、核子、等离子和天体物理学知识,该理论能够适用于几乎所有现存的观测数据,并可重复测试和相互校验该模型的基本构成.二是科学家们意识到,通过宇宙膨胀--这一理论原本是为了解释构建"标准模型"所需的宇宙早期情况而提出的--目前所观测到的宇宙可能仅仅是一个巨大、复杂、多元的多重宇宙的"沧海一瞥",毫不足奇.多重宇宙的结构如何?我们所处的宇宙与其他宇宙关系如何?如果根据该理论推导出来诸多属性不一的宇宙,我们将使用哪些属性来与所能观测到的宇宙相互印证,以证明该理论的真伪?这些就是本文中两个主题人物所提出的一部分问题.亚历山大·维兰金(Alexander Vilenkin)是膨胀理论的先驱之一,亦是多重宇宙研究领域的顶尖科学家.理查·伊瑟(Richard Easther)则是一位致力于研究多重宇宙理论中一个最为微妙的方面的年轻科学家.他的研究方向是:如何在清点多重宇宙中的宇宙?  相似文献   

12.
蓖麻蒴果剥壳力学特性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实现蒴果壳与蓖麻籽成功剥离,载荷的大小以及载荷来自的方位相当重要.在蓖麻蒴果壳的物理特性测定分析基础上,运用接触力学对蓖麻蒴果脐部与顶部和腰部受到压载荷时,进行力学特性的试验分析与研究.结果显示蒴果在脐部与顶部受到压载荷作用时,果壳破裂的位置在蒴果顶部中缝处,中果皮内面产生裂纹而使蓖麻籽在果壳中脱出;蒴果在腰部受到压载荷作用时,果壳破裂的位置出现在蒴果中果皮中缝的两端,蒴果四周角靠近直线处也有裂纹而使蓖麻籽在果壳中脱出,蓖麻蒴果脐部与顶部受力大于腰部受力.  相似文献   

13.
如何使莎剧为中国当代观众所接受并喜爱是近年莎剧研究关注的课题之一。《夜宴》就是《哈姆莱特》在中国影视解读中异化的例子。通过分析贯穿《夜宴》全剧的"面具",从主要人物戴上面具到摘下面具,再联系莎翁剧作《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人形象,指出《夜宴》对《哈姆莱特》中"蒙面的王后"形象丰满后表达了新的主题:欲望。这是搬上中国银幕后的超越,但美中不足是对王子形象刻画的简单化。  相似文献   

14.
果壳里有宇宙,c——这是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世界知识》让我们掌握了很多关于世界的知识,但这还不足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世界的本质。因此“,试着理解世界”是我今年专栏文章的宗旨。希望这些碎砖烂瓦能成为与我一起成长的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走上“理解世界”之道的小小铺路石。顺便说一句“,豆角”也是我宝贝女儿的爱称,她也是我的乾坤。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两面针果壳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并比较不同产地两面针果壳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含量差异,为两面针植物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两面针果壳挥发油,应用GC毛细管柱进行分离,质谱检测,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采用MTT法检测挥发油对宫颈癌细胞(Hela)、乳腺腺癌细胞(MCF-7)、肺腺癌细胞(A549)、胃癌细胞(MGC-803)、结肠癌细胞(COLO-205)的增殖影响。【结果】不同产地两面针果壳挥发油主要成分基本相同,以烯醇类成分为主,其中芳樟醇含量最高,其次为β-蒎烯、β-水芹烯。MTT法提示两面针果壳挥发油可抑制Hela、MCF-7、A549、MGC-803和COLO-205细胞的生长。【结论】不同产地两面针果壳挥发油主要成分基本相同,但含量有差异。两面针果壳挥发油对Hela、MCF-7、A549、MGC-803和COLO-205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银杏果壳粉经石油醚脱脂后,用蒸馏水提取,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银杏果壳多糖提取最佳工艺;同时研究银杏果壳多糖和多酚的体外清除自由基活性。结果表明,银杏果壳多糖最佳提取条件为:固液比1∶25(g:mL)、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1h,提取率89.74%;多糖对DPP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相对较强;多酚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非常强,其IC50值分别为0.35、0.10和0.78g/L,表明银杏果壳多酚是一种较好的天然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17.
莎剧《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爱情线索是交织于复仇主线之下的一条副线。这条线索在情节发展上两次引发戏剧冲突,不可或缺地推动着戏剧情节的突转式发展,营造出强烈的悲剧效果。  相似文献   

18.
墨子认为,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物是外延最大的概念,包含宇宙中的所有物质,其内涵指实际存在的东西.宇宙有的地方被物质充盈,有的地方不被物质充盈,宇宙是有与无的统一.时间和空间是一切物质存在的根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墨子通过(物体)运动研究时间、空间,并给出了准确的定义,从而阐明了时空"有穷无穷"等思想.墨子的运动观很富辩证精神,他相继提出运动和静止与时间、空间的关系.墨子的宇宙图象是空间、时间、物质、运动有穷又无穷,在无穷的宇宙中充满了无限的物质,物质运动不止.  相似文献   

19.
用HPLC方法测定了皇冠果壳中皇冠苷A的含量,确定了HPLC法测定皇冠苷A含量的条件.测定结果为:皇冠果壳中皇冠苷A的含量不低于16.47g/kg.用正交试验优化了皇冠果壳中皇冠苷A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其理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用体积分数55%的乙醇提取2次,每次提取1h,每次所用乙醇的体积为皇冠果壳质量的20倍.  相似文献   

20.
在是否替父报仇的问题上哈姆莱特犹豫不决,由此形成了哈姆莱特困境的核心,也成为几百年来文学批评者们难以卒解却兴趣不断的一个难题。本文由圣经入手,从莎士比亚与圣经的关系生发开去,并借鉴了西方诸多对此问题的论述,指出哈姆莱特化解自己困境的努力是在上帝缺席的情况下对上帝权柄的僭越,并与约伯在苦难骤临时先是默默忍受而后大声诘问最终却未僭越上帝权能的做法进行了对比。最后指出在上帝缺场或者神意干预缺场下人类试图把握自己命运的种种努力终将归于徒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