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李强  赵萌 《世界博览》2012,(22):76-80
“中国如果有作家能得诺贝尔文学奖,那就是莫言。到时候,有很多你能拍的好故事。” 整整十年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来到中国,同莫言一起回老家山东省高密大栏村过年。人们更愿意将那里称为“高密东北乡”——莫言笔下大多数故事发生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罗冰 《皖西学院学报》2004,20(1):121-124
本文通过对大江健三郎在以“性一政治”为特色的创作阶段发表的小说《性的人》的分析,不仅见出存在主义对大江创作的影响,同时探讨大江作品中反思“存在”的普遍意义,指出《性的人》在大江的创作年表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昭示着大江创作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在精神和信仰空白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以文学的方式努力为人类寻找着“构筑灵魂的场所”,寻找着存在的本质意义。大江健三郎在创作中融入了萨特、斯宾诺沙与托马斯等人的理念,这使得《空翻》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萨特存在主义,从而形成了大江文学那带有鲜明东方色彩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4.
在精神和信仰空白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以文学的方式努力为人类寻找着“构筑灵魂的场所”,寻找着存在的本质意义。大江健三郎在创作中融人了萨特、斯宾诺沙与托马斯等人的理念,这使得《空翻》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萨特存在主义,从而形成了大江文学那带有鲜明东方色彩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正>2023年3月3日,日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去世,终年88岁。《朝日新闻》以“如今混沌的国家,失去了指南针”为题刊发悼文,指出大江健三郎以文学良心和一己之力肩负着对日本国家和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之责。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则表示,大江的作品反映了日本社会良知对侵略战争的反思、对客观历史的捍卫和对人类和平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大江健三郎在长期的文学创作中,通过对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接受和超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学思想和创作方法。经由西方文化的洗礼,大江健三郎把《圣经》知识熔铸到创作中,使其文学渗透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救赎情怀。同残疾儿子共同生活的经历以及对广岛、长崎核爆患者深重苦难的体悟,激发了大江文学中宏大的共生感。而作为一个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作家,大江把个人的、家庭的痛苦,升华为对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关注,最终形成了一种超越一般宗教的普世救赎意识,浸润到大江文学中,体现了大江对人的终极关怀,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试论大江健三郎小说的边缘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社会、文化背景及作家的经历出发探讨大江健三郎小说边缘意识的形成原因及其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文章认为,边缘意识源于存在主义的影响及大江对社会对生活的深切体验。它在大江小说的表现,显示出了独特的文学气质。  相似文献   

8.
王新明 《科技信息》2009,(23):I0389-I0389
大江健三郎的文学接受西方存在主义文学的影响,既吸收了西方文学的理念和技巧,又继承本国传统文学的特色土壤。使得东西方文化相互对接融合,创新形成独具大江特色的文学。  相似文献   

9.
日本诺贝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以自己出色的文学创作向世界展示了“美丽的日本”与“暧昧的日本”。川端康成是日本传统文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日本的“美神”。大江健三郎是日本战后文学的代表。他的作品极具现代性和世界性。其中,川端康成的“孤儿根性”和大江健三郎“畸婴体验”对他们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川端康成对“唯美”与“感伤”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大江健三郎对西方“存在主义”的批判吸收使他们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相似文献   

10.
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既是中国文学繁荣进步的体现,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体现,它代表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体现了中国文学的时代价值。这种时代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学的民族精神价值,二是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学的文学价值,三是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学的世界价值。  相似文献   

11.
《饲育》和《掐去病芽,勒死坏种》是大江健三郎早期创作中反映少年儿童战争体验的小说,体现出的战争认识带有一定的矛盾性.《饲育》中孩子们的行为既带有善良和宽厚,也带有偏见与歧视.《掐去病芽,勒死坏种》中孩子们的“英雄主义精神”把这种双重性表现得更为充分.这种带有矛盾性的战争认识是作家大江早期思想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2.
大江健三郎的小说创作深受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响,而大江的存在主义却不是萨特的翻版,有着民族化特征。大江健三郎将萨特的存在主义融入到日本传统美意识和自然观中,既致力于反映人类生存环境改善的主题,又扎根日本的乡土、民族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并尽力运用日本传统文学的丰富想象力、日本古老的神话象征性以及日本式的文体,以保证吸收存在主义文学理念和技巧并加以日本化。  相似文献   

13.
文章探讨了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的审美价值,试图从情节、环境、人物、语言和风格五个方面对小说的审美价值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4.
《饲育》和《掐去病芽,勒死坏种》是大江健三郎早期创作中反映少年儿童战争体验的小说,体现出的战争认识带有一定的矛盾性。《饲育》中孩子们的行为既带有善良和宽厚,也带有偏见与歧视。《掐去病芽,勒死坏种》中孩子们的“英雄主义精神”把这种双重性表现得更为充分。这种带有矛盾性的战争认识是作家大江早期思想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5.
元价值断想     
面对我国价值哲学发展中所遇到的困境,学界同仁开始了卓有成效的“解困”工作,相继提出“价值”、“哲学价值”、“广义价值”和“统一价值”等范畴。本文认为,唯有引入现代西方哲学的“元”理论,凸现“无价值”的科学内涵和范畴地位,方能走出困惑.  相似文献   

16.
莫言以"肉"意象的开拓和小说意象主义的创作极大地开拓了"汉语写作"的新疆域。在对"肉"的刻画、阐释和建构过程中,莫言自觉地展开了对文学本体审美价值的追求。"肉"意象存在于显性文本与隐性文本的复合结构中,既是作者独特的文化思考,也是生命体验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帽子是服装行业的重要产品之一。其基本功能一是遮阳、挡风、保暖;二是装饰,“选好帽,人更俏”。佩戴一顶恰到好处的帽子,能艺术地表现佩戴帽子者的容貌和性格。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新帽子的功能已远远超出传统价值。国外具有特殊功能的帽子纷纷问世,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保健起着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莫言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其作品已被翻译成50余种语言,200多个外文版本,在世界上广泛传播,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一个成功范例。在莫言作品的诸多外文版本中,日文版本是最多的,莫言的几乎所有重要文学作品都被翻译成了日文,在日本得到广泛的传播与认可。莫言文学作品在日本的译介大致经历了发端期、发展期、繁盛期、成熟期四个阶段。莫言作品本身的文学魅力、优秀日文翻译家的出色译介、作品电影化与国际获奖、毛丹青的“穿针引线”等是莫言文学作品在日本成功传播的重要因素。莫言文学作品在日本的成功传播,对中国文学“走出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要处理好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要为合适的作品找到最适合的译者,要推进优秀文学作品影视化,要有优秀海外文学代理人助力。  相似文献   

19.
张冠李戴     
有一天,汉城的一家有名的帽子店突然接到了“大总统”秘书室的一个电话说,那天下午,李“大总统”将亲自到这家帽店选购一顶帽子,并问是否有上好的帽子。帽店老板连声说:“有,有。”过了一会,李承晚的这位秘书亲自到这家帽店来了,他仔细地瞧遍了所有的帽子,然后就选中了一顶最漂亮的。秘书问帽店老板:“这顶帽子是那里造的?”老板回答道:“这是外国造的。”秘书听了就说:“请你在这顶帽子上贴上‘韩国造’的商标,过会儿,大总统要问的话,你就回答是韩国造的。”老板满口答应了。接着,秘书又问:“这顶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周文”全盘否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主张重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价值理论体系的论点,严正指出,劳动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品,不具有非人性的资本属性。劳动的两重性不能混淆.劳动没有“负效用”,当代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价值分裂症”,马克思经济学不会因为被戴上“传统”的帽子而“终结”,劳动价值论是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