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无人机环境污染事故航空遥感应急监测技术的系统组成,阐述了系统中无人机应急监测技术的标准以及无人机遥感应急监测平台、有效载荷配置、图像实时传输、图像处理、信息快速提取等关键技术以及利用该系统开展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并分析了其对环境管理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海上开发利用加速,海上溢油、火灾、人员落水等海上突发事故时有发生,建立敏捷的应急响应辅助决策系统,提高相关部门海上突发事故的应急决策速度已成为海上应急部门的重要议题。渤海海上突发事故应急响应辅助决策系统研制与应用项目从自动化业务应急流程、与预报系统自动衔接和功能集成三个方面辅助事故决策,极大地提升了海上突发事故的应急响应速度。文章介绍了渤海海上突发事故应急响应辅助决策系统研制与应用的项目研究成果、创新性及成果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环境污染事件防范与应急技术体系分为指导理论、“三制”(法制、体制、机制)、管理技术和各种具体技术与装备四个层次,指出尽快完善污染事故环境管理所需的相关导则、指南、规范和标准十分必要,提出由政府总负责、环保部门负具体责任的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组织体系和应急机制,择要介绍了以应急指数为标尺的环境事故危险源识别与评估方法及危险源数据库与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等支撑技术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鉴于船载散装液体危险化学品(简称“船载危化品”)事故风险逐年增大的趋势,船载危化品事故应急处置技术和能力建设凸显重要。但由于危化品种类繁多、性质各异、环境行为不定,水上应急处置困难而又复杂,目前我国针对船载危化品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仍相对较弱,缺少切实可操作的船载危化品事故应急处置流程和危化品事故应急处置技术手册,一旦发生危化品事故,往往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使得船载危化品事故应急处置工作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5.
1 课题总体目标 课题是为满足中国近海突发性海上事故应急行动的信息需求,研制业务化的溢油、水质污染、失事目标搜救应急预报系统,发展高分辨率的海流预报技术,形成海上突发事故的应急响应预报服务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技科学视角分析广东大兴煤矿特大透水事故的应急救援过程,研究表明,煤矿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是一个由各种异质性因素构成的行动者网络,这一无缝之网是具有耦合作用的复杂系统,其中,人类与自然和物质等非人类力量的相互博弈将戏剧性地左右事态发展的方向。因此,仅仅关注救援中的人类因素是不够的,对救援系统的自然和物质因素,亦应加以足够重视。广东大兴煤矿特大透水事故表明:应急救援失利的重要原因,恰恰是轻视了自然和物质力量,忽视了人类对自然和物质双重控制的技术不确定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反作用带来的技术风险。同时建议:煤矿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的具体过程,应该以适当的形式在全国同行业内进行通报,以示预警。  相似文献   

7.
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公众,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并且能及时地对事故的后果给出预测和进行必要的干预。应急响应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确保响应的及时性与有效性。本文通过介绍环境保护部在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平台建设中的经验,探讨通过建立标准化的应急平台体系以提高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效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当前各地拟建立各种环境应急技术支持信息系统的需求,根据天津市《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技术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建立》的方法和经验,提出了分级分类建立具有针对性、实用性、便于推广的技术支持系统的观点和解决方法,为有需求和需要建立系统的单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防雷检测设备和服务内容集成及系统软件的开发,研发了“防雷综合检测自动生成与现场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了防雷技术服务的自动化、集约化、标准化、信息化,提高了应对重大雷击事故应急服务能力。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思路及其运行流程,以及数据库系统和应急通信技术在本系统中的应用,阐述了重大建设项目中应用效果,展望了该系统在防雷技术服务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综合信息系统关键技术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种计算机技术、多源通讯手段,结合环境保护工作实际,对多种危险品进行分析和归纳,在地理信息系统上建立了福建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综合信息系统。阐述了该系统的应急处理、应急处置、现场指挥、应急预案生成、应急报告生成等内容,对网络评估、SOA技术及多源信息传输在环境应急方面的应用等关键技术进行探讨,以满足应急信息交流的需要,实现应急指挥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了适用于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全过程的事故监测预警平台的整体结构和实现要点,主要从石化企业的生产和事故特点出发,结合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过程中各环节的业务需求,提出监测预警平台的建设目标和适用范围,对平台的需求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对平台的构建思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成果》2014,(6):59-60
随着社会经济和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继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之后,2010年进口原油已超过2亿吨,2012年为2.7亿吨,2013年突破3亿吨,海上原油船舶运输更加频繁。与此同时,海上大型船舶运输和海洋生产活动的增加,导致海上溢油风险日益加大。经验表明,一旦发生大型溢油事故,将对海洋生态与环境造成巨大灾难,引起社会极大关注。然而,“十一五”之前,我国尚未形成海上溢油预测预警和应急决策体系,相关技术处于落后状态。其具体体现为:缺少综合的溢油遥感监测技术方法,不能进行快速有效的监测和鉴别;缺少对复杂海洋环境以及敏感资源、溢油影响的高效分析方法与手段,难以实现对海上溢油的跟踪预测和预警;缺少对溢油事故处置方案的技术支持,难以提升事故的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成果》2013,(15):23-24
松花江流域是我国七大流域之一,高风险污染源多,污染事件易发频发,污染较为严重;毗邻俄罗斯,容易引发跨国污染纠纷;地处高寒区域,水文特征具有特殊性。作为“松花江水污染防治与水质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及综合示范”项目第11课题,针对松花江流域水环境质量常规和应急管理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跨境河流水污染监控预警、应急响应、突发事件指挥决策等环境管理综合决策的关键技术及决策支持平台缺失的问题,开展松花江水环境风险源管理技术研究、水环境污染事故时空模拟技术研究以及水环境质量管理决策支持平台研发,以提高环保部门对松花江流域水环境管理的监管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协同管理能力、信息发布能力和辅助决策能力。  相似文献   

14.
摘要:污染不仅使有限的淡水资源更加匮乏,饮用水安全保障形式严峻。本研究成果综合运用现代传感器技术、自动测量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用分析技术和通信技术,开发相应的应急技术方法,结合现有供水系统,形成单元控制技术、集成工艺技术并进行生产性实验,构建形成应对突发性水质恶化的应急处理方案,形成了以《南通市自来水公司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导则》(简称《导则》)为代表的水厂快速净化等突发污染事故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对有效提高供水企业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对保障区域供水安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该课题的总体研究目标是:面向重大突发事件现场监测与信息获取的装备需求,研究基于飞艇、无人机平台的低空应急立体监测系统及其关键技术,形成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空监测系统,形成具备规模运营能力和应急监测支撑能力的装备产品。在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苏国锋老师的带领下,课题研究取得了圆满成功。行器防撞缓冲和防护技术,提出了解决应急监测任务执行过程中的飞行器损毁和意外伤害的新途径。该系统解决了突发事件和应急现场信息获取的难题,实现了应急低空监测功能,可广泛应用于公共安全、地址勘察和应急抢险等领域。  相似文献   

16.
正应急管理职能是国家公共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国家,在应对灾害的漫长岁月中,逐渐形成了"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安不忘危,预防为主"等丰富的应急文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应对的范围逐渐扩大,由自然灾害为主逐渐扩大到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海上石油运输量的急剧增加,我国发生重特大海上溢油事故的风险明显增高。提高我国海上溢油应急快速反应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本文介绍了航空遥感监测海上溢油领域必须解决的几个基本技术问题及已有科研成果在最近几次重大海上溢油事故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甘肃省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的必要性,系统建设、系统应用和系统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采用多种勘查方法,基本查明了惠州市应急水源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圈定了应急供水水源地的范围,重新计算和评价了区内地下水资源量,获得应急水源地允许开采量为23.8935万立方米/天.根据调查成果,进行地下水应急供水示范性建设,提出了地下水应急水源地环境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成果》2013,(8):28-29
拥挤人群的安全状态识别一直是人们面对的一个公共安全问题。历史上发生的人群拥挤踩踏事件无不触目惊心。据统计,我国1983~2004年因人群聚集失控、组织工作疏忽,造成拥挤踩踏事故占总的大型群众性活动伤亡事故的48.64%。交通枢纽人群聚集安全问题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发现,基于精确实时客流检测信息的行人安全状态的自动识别技术平台较为缺乏,客流安全状态的实时检测与应急响应尚不能完美结合,铁路客运枢纽行人拥挤事故应急响应处置过程只能被动回应,缺乏主动应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