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在巴西北部亚马孙河流域的河流、湖泊里,生长着一种以血腥味食物为生的热带鱼——吃人鱼,巴西人称之为"比拉尼亚"。吃人鱼是一种俗称,这种令人望而生畏的吃人鱼属银元鱼类,最大的体长的60厘米,最小的不足10厘米,吃人鱼有一副掠食者的凶恶面貌,它身体侧扁,腹部呈金黄色,头部和背部为黑色,长一对赤红色的凶狠眼  相似文献   

2.
美人鱼的传说由来已久。据说最早是兄弟二人在加勒比海对面海域中捕鱼时,捕到一头大虎鲸,剖开其肚子发现一条上半身似人下半身是鱼的怪物的残骸,于是海洋有"人鱼"的说法就传开了。早在公元前3世纪,巴比伦的古书中就有美人鱼的记载,并说它能发出人声,巴比伦人认为它是"鱼神";我国古代也有关人鱼的记载。传说美人鱼身体  相似文献   

3.
正或许是因为在陆地上生活太久,人类一直对神秘的水下世界充满向往。而潜水,正是我们走入这个神秘世界的最简单方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变身人鱼,去奇妙的水下世界逛一逛……不断更新的潜水技术生活在海边的人很早就开始潜水捕捉鱼类,或者采集珍珠、珊瑚。为了在水下逗留更长时间,古人又发明了潜水钟。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描写了潜水钟的应用。16~17世纪,潜水钟已经发展成重要的潜水工具。简单来说,潜水钟就像是  相似文献   

4.
150年前,也就是1858年6月的一天,达尔文收到一封来自印度尼西亚的信件,寄信人是一个名叫华莱士的年轻人,他寄来了20页手稿.达尔文在读完这些手稿后倍感震惊和沮丧,他发现华莱士居然仅以寥寥4000余字,便清楚明白地阐释了他本人辛劳数十年才琢磨出来的整个进化理论.  相似文献   

5.
血战食人鱼     
江南 《科学之友》2006,(7):61-63
鱼可以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但有时候也是人们的生死对手。在巴西亚马逊河流域,中国远洋货轮丰间山轮就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人鱼大战。  相似文献   

6.
冻结的世界     
1980年代,美国小说家斯蒂芬·金在他的小说集《四季》中描写了一个落入冤狱的人用了20多年时间逃出了监狱。其中,他写道:“地质学研究的是压力,当然还有时间”。这本小说的一部分后来被改编成了一部很著名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它是如此的著名,以至于有的时候人们忘记了原  相似文献   

7.
吕宝忠 《自然杂志》2010,32(3):172-175
在人类起源这一问题上,达尔文和进化论的另一奠基者华莱士争论激烈。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其后又加上性选择)理论足以解释人类起源;但华莱士则认为,自然选择(加上性选择)仅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如人的精神现象不能仅仅用自然选择充分说明。基因组学特别是神经科学的发展强烈支持华莱士之说。本文试图从基因.社会.文化三位一体视角分析有关人的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8.
鱼竿与鱼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遇到一位手里拿着一篓活鱼和一根鱼竿的长者。长者分别恩赐于他俩,其中一人要了一篓活鱼,另一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在原地架锅煮鱼,狼吞虎咽地美美吃了一顿。但第二天、第三天……他又开始忍受饥饿,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得到鱼竿的人,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看到不远处那蔚蓝色的大海时,已经浑身一点力气也没有了。不久,他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大海而撒手人间。另有两个饥饿的人来到长者面前,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的恩赐:一篓鱼和一根鱼竿。但他…  相似文献   

9.
多少年来,美国西北部荒野中生存着一种半人半兽的神秘怪物,不但令研究人员困惑,而且令野营者胆怯。当地的土著印第安人称这种怪物为“萨斯奎奇”(北美野人),一些热衷于追踪这类怪物的人士则称其为“大脚野人”。然而居住在西北部的一个姓华莱士的家族则说所谓怪物实际上是其家族中的雷·华莱士开的玩笑而已。据雷·华莱土的家人透露,雷·华莱士曾经在太平洋沿岸一带干过多年的伐木工和筑路工,生性喜爱恶作剧。早在1958年,他就让一个朋友雕刻了一双40厘米长的脚掌形木樨,穿着它  相似文献   

10.
认识维生素     
维生素的正式命名是20世纪初的事,但实际上人类很早就感觉到它的存在了。中世纪的欧洲,曾经有一种疾病长期困扰远航的水手。尽管它不像鼠疫、天花等传染病那样大面积致人死亡,但它对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的时间之长、跨度之大却是其他凶险疾病所莫及的。这种疾病就是我们现在已经熟知的坏血病。为什么在中世纪,罹患坏血病以长期航海的水手们最为多见呢?不少人为此绞尽了脑汁,也无法寻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后来终于有人发现:长时间航海的人以干粮及鱼、虾等海洋生物为主食,几乎没有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机会,于是,坏血病…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上许许多多著名的考古发现都源于一些极其偶然的机会。 2001年2月8日,某房地产开发总公司的工人们,在位于成都城西近郊的苏坡乡金沙村进行“蜀风花园大街” 的下水管道施工,他们中的一些人万万没有想到,一会儿他们就会有幸成为打开文物宝库大门的“阿里巴巴”。 下午4时许,在施工现场围观的当地村民发现,工地的渣土里有一些特别的东西──陶片及青铜器。紧接着,他们又发现了大量的象牙、玉石器等。苏坡乡金沙村2组的村民沈绪贻第一个意识到这里发现了文物,他立即报了警。他后来回忆说:“我最先看到一个像青铜箭一样的…  相似文献   

12.
东台鱼汤面     
在江苏省东台市有一种小吃——东台鱼汤面,不仅本地人家家会做,人人爱吃,而且驰名大江南北。江苏东台的鱼汤面,源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58年),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相传,清乾隆年间,一位御膳厨师因触犯了御膳房条规,被逐出宫廷,流落到东台盐区,以挑馄饨担子为生,当时的馄饨皆为肉馅。他初来乍到,人地生疏,生意也就有些清淡,不由想起御厨面点,便萌生了试作鱼汤面的念头。几经试验,虽然做的鱼汤色如牛奶,但总有腥味,且浓度也不够。后来,他听从乡民建议,多用姜葱去腥,用猪油炸鱼后再煮,使汤变得稠浓,最后再放些虾籽。这样做出来的鱼汤既保持了鱼汤的鲜味,又别具特色。于是他开设店铺,打出"东台鱼汤面"的招牌,生意兴隆,门庭若  相似文献   

13.
贿赂之行古已有之.然而,历史上许多有识之士,对贿赂之危害有着清醒的认识.我们不妨回望古时的一些清官廉吏,他们的品行和做法依然值得今入学习和借鉴. 公孙仪是战国时期鲁国的宰相,他有一个爱好,就是特别喜欢吃鱼.于是想求他办事的人纷纷送鱼上门,却都被公孙仪一口回绝了.他的弟子很不理解:“您素来酷爱吃鱼,为什么不接受别人送的鱼呢?”公孙仪说:“吃几条鱼固然微不足道,但假如我收了别人送来的鱼,就要迁就于他,就会腐败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到那时,我再想吃鱼,这些人肯定不会再送给我了.现在我不收别人的鱼,倒还可以安稳地做丞相,自己能够经常买鱼来吃.”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一名英国妇女在苏格兰亚伯丁海滩散步时,偶然发现了下图中这具近20米长的奇怪骨架,科学家尚未确定它究竟属于什么动物。一些人声称这就是传说中的海怪,但科学家认为它很可能是一头年迈的巨头鲸。考虑到不断有未知大型海洋动物被发现,科学家相信未来还会发现新种的鲨鱼、鳐鱼和鲸鱼等。  相似文献   

15.
这里讲述的是一个利用正确的呼吸进行健身和治病的故事及其练习方法,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一读。 从三个人讲起 在19世纪中叶,有位法国人,名叫列欧·科夫列尔。他原是位歌剧歌唱家,后来成为声乐教授。正当科夫列尔歌唱生涯的鼎盛时期,他不幸患了喉结核。无论是药物还是疗养院,抑或名家的种种建议,都没有治好他的病。后来,他应美  相似文献   

16.
在神话小说中,常见到关于神仙头上环绕有佛光的描述。其实,我们每个人均可发生辉光。早在1911年,伦敦有位叫华尔德·基尔纳的医生,他用双花青染料刷过的玻璃屏透视人身,发现了人体表面有一个厚达15毫米的彩色光层。接着,俄国科学家西迈扬·柯里尔和他的妻子又用高频电场照相术,  相似文献   

17.
打嗝的海洋     
我们经常把海洋想像成一个威力无穷的巨人。你知道吗?这个巨人在吃饱的时候也会打嗝呢! 最近,地质学家爱德华·凯勒第一次查看从加利福尼亚圣巴巴拉海底拍摄到的高分辨率图像的时候,发现了一些令人惊奇、激动并且稍微使人不安的地形。他看见一些巨大的圆形洼地散布在一个地震断层上,就像水下作业留下的一些深坑,其中一个至少有450米宽。他还看见了一些像是从海底推挤出来的神秘小丘,有的直径超过了180米。最初凯勒对这些小丘一无所知,但后来经过几个月考察研究之后,他确信小丘其实是充满气体的大口袋。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  相似文献   

18.
根据进化论学说,人的身体结构基本类似于猩猩和古代猿类,因而早就有过答案:我们人类是从类人猿进化而来的。然而,最新的一些研究却对此提出质疑,我们的祖先可能是鱼,是怪物,是果蝇,是老鼠……你会相信吗?是4亿年前的鱼这是中国科学家的发现,他们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朱敏研究员和该所的客座研究员于小波教授。他们在云南曲靖古生代地层中新发现了一种生活在4亿年前的原始肉鳍鱼,命名为张氏蝶柱鱼,被认为是最接近四足动物与肺鱼类共同的祖先。早先的化石记录表明,包括人类在内的陆生脊椎动物是在3.6亿年前从硬骨鱼…  相似文献   

19.
正据作者自述,这篇小说原本是写一艘运载了脉冲鱼的太空飞船被这种"生物EMP武器"弄得失去动力,搁浅于太空。但在修改之后,变成讲述一名渔夫和抢劫他的太空海盗打交道的故事。我抓住脉冲鱼的尾巴,晃了晃它,从它张开的喉咙里流淌出最后几滴鲜血,落进深色的水中。脉冲鱼本身不断脉动,加上我的船在摇摆,所以当我用刀切开颜色苍白的鱼皮时,  相似文献   

20.
要我向大家介绍自己,真是难以启口,瞧我“长”得同你们真人一模一样,全是模仿真人而来,没有一点“个性”和“创新”,大有“假冒”之嫌疑。这几年惹人注意,可别把功绩只往我头上记。嗨,说半天还没报名姓,我就是“模拟人”。不忘生身“父母”那是20年前,中国四川有位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教授,名叫林大全。他看到国外有不少欧美人种的“洋模拟人”,用于肿瘤的放射性治疗技术,但这些治疗方案和技术在中国根本无法使用。他就想,能不能制造出“中国模拟人”来呢?他为此打听了不少人,都不知道这“模拟人”究竟为何物。后来,根据一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