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茜 《科学世界》2023,(8):6-11
<正>通过“拉索”探测到的大量高能光子,人类第一次完整记录下一颗大质量恒星死亡瞬间发出伽马射线暴的全过程。2023年6月9日,“拉索”对命名为GRB221009A的伽马射线暴的最新观测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经过几个月的分析,科学家揭开了这场爆炸事件的面纱。  相似文献   

2.
环球视野     
《科技潮》2010,(12):8-8
欧洲强子对撞机“开撞”制造迷你版宇宙大爆炸 当地时间11月8日,科学家开始利用位于瑞士和法国边境的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制造小型“宇宙大爆炸”,模拟近140亿年前宇宙形成的瞬间过程。“迷你大爆炸”是通过令铅离子高速撞击产生的,撞击产生的温度是太阳核心温度的100万倍,重现了大爆炸后宇宙的瞬间状况。  相似文献   

3.
《创新科技》2005,(9):59
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在近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利用“斯皮策”望远镜观测到宇宙第一代恒星产生的微弱光芒。宇宙中第一代恒星形成于“大爆炸”后2亿年左右。天文学家一直对这类恒星很感兴趣,因为它们在宇宙形成的漫长道路上发挥了最初始的作用,使银河系充满了促使生命产生的重元素。  相似文献   

4.
在宇宙中,恒星的分类是按照它们死亡的方式,一类像我们太阳这种,最终安静地成为白矮星,另一类是比太阳大8倍以上的恒星,它们的死亡是爆炸。恒星越大,寿命就急剧地缩短,质量差3倍,寿命就差750倍。就是说,一个比我们的太阳大3倍的恒星,它的寿命就只有1300万年。所以,生命的进化是不可能托付给大恒星的。但是,宇宙的物质的丰富和流动,却全靠它们。宇宙在过去有过一个非常单调的开端,只有氢元素和少量的氦元素,然而宇宙在成长,而成长的标志就是重元素的增加,这种增加使宇宙越来越丰富。宇宙的所有的奇迹,都是在有了完整的元素制造之后。而制造元素,就是把氢元素以不同的数目聚合,而要完成所有元素的聚合的  相似文献   

5.
这两年,关于宇宙黑洞的传闻和故事渐渐多起来了,那么,黑洞到底是什么呢? “黑洞”多的来历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时候,有一位叫惠利的科学家,她观测到了黑洞,并将它记录了下来,这本书就是《我们的宇宙,已知的和未知的》一书。她不想用“引力塌缩物体”之类的难懂的词语来命名,她觉得,“黑洞”一词有气魄,而且易懂。惠利还提出:当恒星的质量小于1.44个太阳(包括太阳在内),它最终将变成白矮星,当质量在1.44~2.00个太阳之间,它最终将变成中子星(脉冲星),当质量大于2.00个太阳,它最终将变成黑洞。  相似文献   

6.
《科技导报(北京)》2005,23(4):15-15
为实现中国天文学研究的跨越式发展,加快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步伐,国家天文台近期将启动实施8大天文工程。这8大天文工程分别是: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空间太阳望远镜(SST)、500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宇宙第一缕曙光”探测项目(21CMA)、青藏高原天文台选址计划、云南高美占2.4m望远镜建设、云南抚仙湖红外太阳塔建设以及中国月球探测计划。这些项目将代表中国乃至世界天文技术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7.
在第二章我们主要介绍了“大爆炸宇宙论”,在这第三章,则专门来介绍现代宇宙面临的一个难题,即宇宙中“存在着看不见的什么东西”。宇宙的主角是那些熠熠发光的恒星,这是人们早就习惯了的看法。然而,有种种天文观测表明,宇宙中应该还大量存在着某种未知的物质,即“暗物质”。其实,恒星不过是宇宙的次要角色。  相似文献   

8.
400年前,伽利略第一次使用望远镜观测天气、探索宇宙。为纪念人类首次使用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共同倡议下,联合国大会把2009年正式定为国际天文年,并将主题定为“探索我们的宇宙”。  相似文献   

9.
1999年7月23日,跟随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上天的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Chandra X-rayObservatory,CXO),利用迥异于可见光的X射线波段"天眼",年复一年地扫视着星际深处,并为人类描绘出一幅幅从未被"看见"的宇宙图景。距我们最近的超级黑洞人马座A~*,位于银心(银河系的中心),是著名的天文射电源。如果这些辐射分布在可见光波段,那么它的亮度将达到满月(约-12.7等)的20倍,从地球看来,它将成为仅次于太阳的最亮天体。虽然人马座A~*迟至1974年才被发现,但它很快就成为了天文学家竞相研究的热点。原来,根据周围恒星高速绕转(恒星S2绕它旋转的速度高达5000公里/秒)等现象,科学家们推断,人马座A~*很可能就是银河系的正中心。人们知道,星系的正中心很可能存在着质量巨大的致密天体,加上人马座A~*又不发出可见光,只是发  相似文献   

10.
所谓“行星沙漠”,是指宇宙中距离恒星700万公里范围内没有行星这一现象。不久前,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和巴黎居里大学的天文学家们发现,一颗太阳系以外的行星被氢气层所围绕,该氢气层不仅温度高,而且范围很广,也就是说,该行星处于“蒸发”状态。这个发现使“行星沙漠”的成因有了初步的解释。科学家们是通过哈勃望远镜上的紫外线分光镜,对距地球150光年的飞马星座内类似于太阳的恒星HD209458进行重点观察,他们同时还对距其700万公里内每3天半就围绕它运行一周的行星HB209458b进行了研究。观察和研究结果发现,HB209458b行星的氢气层高达20万公里,使得它看起来比实际上大了3倍;而且,氢气还在恒星辐射的推动下,  相似文献   

11.
天文学家观察到,麒麟星座中一颗恒星怎样逐个“吞食”自己的行星。这颗编号为V838的红巨星的首次爆发是在2002年1月被记录到,在短时间里它成为银河系中最明亮的恒星——比我们的太阳明亮60万倍。但是当时科学家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一直到现在才找到原因。澳大利亚悉  相似文献   

12.
恒星并不是永恒的,它们也会诞生和死亡。它们的寿命取决于其质量:质量越大,辐射能量就越快,寿命也就越短。像太阳这样长寿的恒星,其寿命在100亿年左右。一颗质量比太阳大10倍的恒星大约只能生存2500万年。相反,一颗质量是太阳质量一半的恒星可生存1万亿年以上。  相似文献   

13.
宇宙中有各种各样的天体和现象。这些天体和现象是偶然出现的,抑或是在某些自然定律支配下的必然结果? 科学家通过不断地观测、实验和思考,已经发现了隐藏在宇宙背后的许多“定律”。他们究竟是如何发现这些定律的?恒星和行星乃至宇宙全体究竟要遵循哪些定律?  相似文献   

14.
知识积木     
恒星碰撞不用担心恒星碰撞时会发生什么呢?它们正面碰撞时,或许会合并在一起,成为一颗更为巨大的恒星;而当碰撞擦肩而过时,两颗恒星将围着彼此的轨道旋转,形成一个紧密的双星系统。恒星碰撞曾一度被认为是人类的大灾难,但科学家们表示,这一现象在银河系中非常普遍,人们用不着担心。(马小兰)大约在恐龙灭绝的前期,地球经历了一次非常巨大的环境变化,海平面下降,很多被海水隔离的封闭空间一下子连接起来了。这样,很多物种得到了交流的机会,对恐龙来说新到的物种身上很可能携带有致命微生物,这导致了它们的大量死亡。很显然,…  相似文献   

15.
王鸣阳 《科学世界》2005,(12):14-43
我们现在看到的太阳,绝对不会是永恒不变的。现代天文学认为,太阳也会“年老”,也会“死亡”。 当然,太阳的年龄长达100亿年以上,我们是无缘亲眼目睹到它的最初和最后的。科学家研究太阳,大胆假设,随时修正,顽强地进行理论探索和不懈地进行观测,终于推测出太阳从它诞生到死亡的一个全过程,编写出一部“太阳一生的演化史”。可以说,这是从20世纪初开始经过了约100年的艰苦研究才积累起来的成果。 太阳在何处诞生,是怎样成长为今天这个样子的?今后,太阳年老了又会发生什么,又会怎样死亡?科学家是如何得知太阳的这一切的?这里让我们循着天文学上那些发现的线索来探究太阳不平凡的一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利用FAST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开展银道面脉冲星巡天,并取得重要进展。我国科研团队新发现了201颗脉冲星,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究》上。脉冲星是大质量恒星死亡后的残骸,是宇宙中密度最高、磁场最强、自转最快、相对论效应显著的一类天体,既是研究宇宙极端环境中物理规律的理想实验室,又是天文和物理的前沿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7.
“我们是宇宙中唯一的文明生物吗?”、“有没有外星人?”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科学家,也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兴趣。理论上说,宇宙中除了我们人类以外,完全可能存在其他文明生物,而且其文明程度可能比我们还要发达。我们不妨对宇宙略加推算一下:银河系估计有4000亿颗恒星。如每10颗恒星有一颗拥有行星,就会有400亿颗恒星拥有行星。这400亿颗恒星如果各有10颗行星,就会有4000亿颗行星。这当中又有几颗适  相似文献   

18.
人造太阳     
刘帅 《青年科学》2009,(12):14-14
太阳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核聚变,这是它巨大能量的来源。核聚变释放的能量比同等级核裂变要大上千倍,且产生辐射的危险更小。在科学家的未来蓝图中,核能研究的最终目标就是:驯服这一强大的力量,制成“人造太阳”来服务人类。  相似文献   

19.
据英《泰晤士报》1989年8月15日报道,欧洲科学家,包括100名英国人,昨天开始在造价4亿多英镑的世界最大原子击破机上进行实验,他们在认识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初步结果表明,他们能够在实验室里重现150亿年前创造了这个宇宙的大爆炸的雏型。这台原子击破机,即大型电子正电子对撞机,将使科学家们能够“看到”在自然界并不存在的短寿命物质,但科学家们相信,在大爆炸的火球中产生了这种物质,并且在几分之一秒的时间内发展成为构成恒星和星系的物质。科学家们把原子击破机,看作是在时间上向后看的望远镜。这种新的原子击破机设置在欧洲粒子物理实验所,即欧洲原子核研究中心。英国一年为英国科学家直接参加这个研究中心支付4000  相似文献   

20.
科学果味派     
会骑独轮车的机器人;竹子也能编汽车;宇宙中的味道;奇特恒星的“大尾巴”;发现中国最深洞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