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顾了2021年全球空间科学重要进展、美欧俄中等国家和地区组织最新空间科学重大发展战略和规划、新发射的空间科学任务平台和新选定的未来任务。盘点了“帕克太阳探测器”首次飞越日冕,“洞察号”揭示火星内部结构,阿联酋、中国、美国探测器齐聚火星,美国绘制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发展路线图,欧洲确定2035-2050年大型空间科学任务科学主题,中俄发布国际月球科研站路线图,“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成功发射,中国成功发射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美欧批准新的金星探测任务等重大成果和事件。  相似文献   

2.
 2020年国际深空探测事业稳步推进。回顾了2020年世界深空探测的工程成就和科学产出,评述了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采样返回任务以及嫦娥四号/三号的成果产出,对比了美国、中国和阿联酋3个火星探测任务,围绕在轨的35个深空任务梳理了包括太阳探测和行星科学的多项科学发现,讨论了深空探测发展的环境因素特别是新冠疫情的影响,并展望了全球2021年即将实施的深空探测任务。  相似文献   

3.
追风人物     
正全球首个火星车数字人"祝融号"亮相 8月18日,全球首个火星车数字人"祝融号"在2021百度世界大会亮相,由中国火星探测工程与百度联合发布。这位虚拟代言人有着圆圆的眼睛、大大的脑袋,一对太阳能电池板翅膀,还能和人类对答如流。  相似文献   

4.
追星50年     
正半个世纪以来,从"东方红一号"到即将探索火星的"天问系列",每一颗卫星升空,都是中国航天强国梦想的点亮。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国家航天局发布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任务标识。行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系列",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为"天问一号"。这组意义深远的名称与图形标识承载着中国人航天强国的梦想。50年前的今天,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我国成为第五个能自行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这么多年过去了,在你我抬头仰望的太空中,有众多中国卫星日夜运行为我们带来信息与便利。  相似文献   

5.
<正>2019年10月11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通过其官方微博首次公开了中国火星探测器实物照片。据深空探测首席科学家叶培建介绍,火星探测准备工作已就绪,火星探测器暂命名为"火星一号"。据了解,中国火星探测任务计划同时携带环绕器、着陆器和巡视器,即在一次火星探测过程中实现"绕""落""巡"三大任务。探测器发射升空后,先在地球附近加速,进入霍曼转移轨道,再在火星附近减速被火星捕获。由于通过霍曼转移轨道从地球轨  相似文献   

6.
 深空探测是空间科学探索与发现的重要方式之一。2019年全球在轨工作的深空探测任务有29个,皆为非载人航天任务,主要开展了月球、火星和小行星等的探测、深空太阳观测及日-地L1点空间天气监测和L2点空间天文观测。在纪念人类登月50周年之际,美国加快推动重返月球的阿尔忒弥斯计划,中国嫦娥四号任务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对月球背面的就位探测和巡视勘察陆续产出一批国际关注的科学成果。美国新视野号任务飞掠柯伊伯带小天体“2014 MU69”的首个科学成果揭示了该“接触双星系统”的发展、地质与构成。日本隼鸟二号任务完成对“龙宫”小行星的两次采样探测、启程返回地球。除了“史诗级”的太阳探测帕克号任务,被“遗忘”在L1点的多个超期服役的空间天气监测科学任务如SOHO、WIND等表现依然稳定和出色。2020年,人类将迎来探测火星的新发射窗口,中国、美国和欧洲等即将实施的多个火星任务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7.
11月26日,国家航天局发布了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面图。这标志着“嫦娥一号”卫星在进入环月工作轨道后开始实施的各项在轨测试任务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8.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太空技术,已经把人类的视野拓展到了神秘莫测的宇宙空间。进入21世纪之后,更多而又更为艰巨的太空任务将在这个崭新的世纪里得以完成和实现,比如太空旅游便可把全人类梦寐以求的愿望变为现实。美国富翁的太空旅游已为人类的这一梦想拉开序幕。据美国航天局2000年10月26日宣布,美国将在今后10年内陆续进行6项火星探测任务,为在2011年取回火星岩石样本奠定基础。这一系列火星探测计划之目的是寻找火星上有无生命存在的证据,其中包括将在2003年进行的一项探测器计划、两项机器人探测火星表面的计划和2005年进行的火星探测器计划,以及2007年进行的移动科学实验室计划与“侦察”计划。如果这6项探测行动能够取得成功,岩石取样的任务可望在2011年完成。另据目前的最新消息,美国宇航局局长戈尔在乔冶·华盛顿大学举行的纪念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相似文献   

9.
 2021年全球空间科学探索与发现热点竞相涌现。聚焦非载人航天,按空间天文、日球层物理、行星科学、空间地球科学等学科领域,梳理了各国空间科学任务的年度重要代表性成果,并对多个空间天文、日球层和行星(含月球)深空探测任务的工程成就和科学回报进行了归纳,包括但不限于人类航天器首次进入太阳大气层、太空台风可能影响地球空间天气、20亿年前玄武岩样品完善月球演化历史、火星地震探测揭秘其内部结构、星际空间发现等离子体波发射、深空望远镜再绘银河系结构图等。面向未来,欧洲空间科学“远航2050”规划、美国科学院2020年代天文学10年调查等给出的战略研判令人关注。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空间科学持续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悟空”科学数据正式公开,“慧眼号”“嫦娥五号”等科学任务助力空间科学家再度产出一批世界级原创成果。  相似文献   

10.
11月26日,国家航天局发布了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面图。这标志着"嫦娥一号"卫星在进入环月工作轨道后开始实施的各项在轨测试任务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1.
博文 《今日科技》2020,(8):39-40
正7月23日12时41分,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搭载我国自主研发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升空。天问一号将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对火星开展全球性、综合性的环绕探测,并在火星表面开展区域巡视探测。7月份还有阿联酋的希望号火星探测器、美国的毅力号火星探测车离开地球奔赴火星。对许多人来说,亿万千米外的火星既熟悉又神秘,许多科幻大片都以火星为背景拍摄,科学家也在设想让人类移民火星,但是关于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外星人是否到访、火星的气候、辐射环  相似文献   

12.
火星,我来啦     
正当当当,好消息!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升空,向遥远的火星进发。7月28日晚间,它传回一张地月合影……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一号任务)已经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国深空探测踏上新的征程,意义非凡,鼓舞人心。今年7月,同期发射的还有美国"毅力"号火星车、阿联酋"希望"号火星探测器。3个国家之所以都选择这段时间,并非凑热闹,而是为了抓住最佳发射时机。  相似文献   

13.
<正>NASA新一代火星探测器洞察号已于北京时间2018年11月27日凌晨成功登陆火星。降落地点是被誉为"火星最大停车场"的埃律西昂平原,洞察号将在这里展开对火星内部结构的探测工作。这是人类首次尝试探测其他行星的内部结构。在接下来的2~3个月内,洞察号将通过机械臂在火星表面部署此次任务最主要的两台科学仪器:内部结构地震仪(Seismic  相似文献   

14.
正2月24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再传喜讯。当日6时29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实施第三次近火制动,进入近火点280千米、远火点5.9万千米、周期两个火星日的火星停泊轨道。  相似文献   

15.
火星探测研究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星是地球的近邻,很多方面的特征与地球相似.有观点认为,火星是地球的未来,即地球经过长期演化,其内部机构、地表和空间环境可能会变成火星现在的状况.因而在与地球比较的基础上,开展火星探测和研究,不仅对于探索火星及其空间的奥秘,而且对于认识地球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空间飞行器所取得的有关火星的探测结果(包括火星内部结构和火星表面、火星大气、火星电离层和磁层,以及太阳风与火星的相互作用等)进行了分析和概述,内容涉及火星内部化学成分、火星岩石中的元素、火星表面地形和尘暴,火星大气的光化学过程、火星大气的季节变化和大气中的同位素,火星上过去全球尺度的磁场和现在的局域强磁场观测,火星全球尺度偶极磁场的可能反转,太阳风与火星电离层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感应型磁层等科学问题.结合目前火星探测和研究的现状,对火星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意义进行了简单描述.  相似文献   

16.
莫邪 《创新科技》2010,(6):41-43
<正>莫斯科时间2010年6月3日13时50分许,随着"火星-500"试验舱最后一道舱门缓缓关闭,来自中国、俄罗斯、法国和意大利的6名志愿者正式踏上长达520天的"火星之旅",拉开人类首次全面模拟载人火星探测试验的帷幕。一位名叫王跃,高额头、浓眉毛、厚嘴唇,笑起来憨憨的中国80后怎么也没有想  相似文献   

17.
正高清火星近照来袭2021年3月4日,国家航天局发布了由"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其中,高分辨率相机在距离火星表面330多千米的高度拍摄的图像,成像区域内火星表面的小型环形坑、山脊、沙丘等地貌清晰可见。彩色图像画面为火星北极区域。把自己裹成"寿司卷"在日本仙台的水族馆里,一群鳗鱼游进了寿司形状的中空装饰,仿佛真的变成了巨大的寿司卷,看起来滑稽极了。  相似文献   

18.
 深空探测指人类航天器离开近地轨道、进入太阳系空间和宇宙空间,对地球以外天体(月球及以远天体)或空间环境开展的科学探测。2018年,国际深空探测叠彩纷呈:中国“嫦娥四号”成功实现国际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将开展巡视勘察;美国“洞察号”探测器登陆火星;向太阳系空间进发,朝向日心方向,欧洲空间局和日本合作研制的BeipiColombo探测器正飞向水星、美国“帕克号”探测器开启“史诗级”旅行去“触摸太阳”,远离日心方向,“新视野号”成功飞掠柯伊伯带的小行星“天涯海角”、“旅行者2号”突破日球层顶;美国“奥西里斯-REx”和日本“隼鸟2号”顺利抵达各自目标小行星执行采样任务。2018年,月球表面存在水冰、火星发现有机分子、太阳系边际再抵近等发现或突破对于探寻生命起源、太阳系起源和演化,拓展人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科学观察》2007,2(1):10-10
星际探测全球瞩目2007年,即将有4个行星探测器展翅飞翔,这将扩大行星科学家的研究空间。欧洲的COROT卫星计划于2006年12月27日上天,它将探测围绕其他恒星的"热木星",以及比地球大几倍的岩石行星;美国宇航局的"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即将拍摄目前最为清晰的火星表面图片,并将用雷达搜寻地表之下1000米处的岩石层和冰层;欧洲  相似文献   

20.
 2018年,人类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背面,着陆点位于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冯·卡门撞击坑,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登陆月球背面;之后,中国探月工程将在完成月球采样返回后,朝着建设月球科研站的方向前进。在火星探测方面,重点是回答火星上是否曾经有过适宜生命生存的环境及其持续时间,而中国的火星探测器已在研制中,将于下一发射窗口发射升空。在引力波探测方面,中国启动以地面观测为主的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计划以及以空间观测为主的天琴计划和太极计划,有望在这一领域做出重要贡献。多信使探测宇宙、寻找太阳系外的宜居行星是天文和天体物理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领域,正在酝酿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