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动物学史》古动物名考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订正了郭郛等的《中国古代动物学史》对《山海经》动物名仆累、ru魮、何罗鱼、鱃、Tuo渠、尸鸠、钦原、当扈、葱聋、闾的误释,共10条。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利用专利技术(ZL971 20102.1)培育的西瓜杂交一代新品种,2003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审定编号:豫审西瓜2003001。  相似文献   

3.
李约瑟为什么会研究中国科技史,一直以来国内外学界流行的解读为:鲁桂珍是直接的诱因。笔者通过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英国科学的社会研究兴起的考察,认为,李约瑟之研究中国科技史,有深刻的时代背景。自1931年以后英国科学界开展的科学的社会关系的调查和研究,应该是主要动因之一,而四十年代李约瑟来到中国主持中英科学合作馆,则最终促成了他转向中国科技史研究。李约瑟难题第一部分是李约瑟站在西方科学立场上提出的,它极有可能形成于1937年科学及其社会关系委员会初成期间,难题本身推动了他对中国的追踪;第二部分则是他站在中国古代科技的立场,在二战期间深入了解中国的科学与社会后提出。至迟在1945年,他已对难题的答案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3对西瓜品种间主要数量性状连续2年的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西瓜品种问在指南中处于不同分级范围的数量性状,如果该性状均值相差相对较小,可能实际没有差异,而有的品种间在指南中处于同一个分级范围的数量性状,如果该性状均值相差相对较大,有可能存在显著差异;数量性状特异性统计分析判别是除指南判别以外的重要判别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压砂西瓜生产的经济效益,宁夏农林科学院种质资源研究所选育出压砂地专用中熟西瓜新品种:“宁农科1号”。该品种是以高代自交系M204-3为母本,以自交系F306-7为父本配制的杂种一代,于2010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结果表明:该品种全生育期105d左右,果实发育期;35d左右;植株生长势强健,易坐果;果实椭圆形,绿底覆墨绿色条带,外形美观;瓤质红色,脆甜。果实整齐度好,商品率高;是高产、抗病、耐储运的优质品种。  相似文献   

6.
03-141西瓜是甘肃省敦煌种业种子开发中心以2个高代自交系157和99为亲本选育出的杂交一代西瓜新品种。全生育期90d,果实发育期33d;植株生长势强、易坐果、果实椭圆形、瓜瓤红色、口感好;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边部9%、品质优;平均单果重4.5kg左右、抗病性强、耐贮远667m^2产量为4500kg左右。  相似文献   

7.
六道、首种、六种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道”、“首种”、“六种”是古农书中的几个词汇、迄今尚无确诂。前人多以为,“六道”是指田地中一年可以接连种植的六期作物,尽管具体是哪六期不详,而“首种”则是其中最早种植的作物,“六种”可能即“六道”。该文作者从农业史,特别是粮食作物史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考证。认为“六道”,即六谷,是指六种主要的农作物,即禾、黍、稻、麻、菽、麦;“首种”原本是指主要作物中最重要的作物,但由于粮食作物构成的变化,春秋、战国以前的首种指的是稷(粟),而秦汉以后,首种则指的是麦;而“六种”,即陆种,出现于南方农业生产中,与水种之稻相对,指的是旱地作物。  相似文献   

8.
《科学大观园》2011,(15):28-28
夏季,西瓜是必不可少的水果。不过在艺术家眼中,西瓜不仅可以用来吃,还可以用来看的。英国《每日邮报》刊登了一组高清图,展示了艺术家用西瓜雕刻成的艺术品,令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9.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概念,但其英文译法至今仍有分歧。这给中华文化的对外推广和传播带来了不便。文章通过比较近代重要中英辞典中的节气译名,系统回顾了中外学者在这一问题上的努力,发现许多节气名称的译法很早就达成了统一,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别主要集中在对“大/小”的处理和“惊蛰”“清明”“小满”等少数几个条目的译法上。根据这些关键名词的译法和用词特点,文章将众多辞书中的节气译名分为司登德—季理斐、卢公明—翟理斯和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三个体系。这样就为目前常见的各种节气译名找到了源头和出处,从而为今后的节气译名选用乃至标准化提供全面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镔铁"新考     
“镔铁”作为一种高质量的钢铁制品在中西技术文化交流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镔铁”最早文献记载于隋代的《不空弱索咒经》,见于史书最早为初唐的《周书》、《隋书》。唐代惠琳《一切经音义》有“镔铁”最早的词义解释。“镔”字除了外来语直接音译以外,也可解释为来自局宾的铁。“镔铁”频繁出现在各种古代文献中,其中作为物产出现最多。史料记载的“辽以镔铁为号”应是金人杜撰;元代“镔铁局”只是借用“镔铁”这个名称,仅仅是对来自中亚、西亚的色人铁匠们进行管理的一个机构;哈密“噢铁石”的记载,经考证可能是陨石或者坩埚钢;太原府的镔铁坑(祠)应为一个7台铁遗址;镔铁制作的物品范围很广,不仅有兵器工具类,也有利用其精美外观特性制作的各种物品。南宋《云烟过眼录》中“金水总管造”镔铁小刀,是最早有关带花纹镔铁刀的记载。中国古代大量诗歌中,以镔铁为喻的篇章多谈及其锋利、表面花纹等特征。大马士革钢从某种程度上就是表面花纹钢的代名词,以自然花纹为特征,更像是由中亚的布拉特钢加工得来,而由南亚乌兹钢加工得到的大马士革钢却很少见。“镔铁”不是“大马士革钢”的同义词,更接近于坩埚钢系列。无论从文物考古还是文献资料来看,中国中原地区一直缺乏镔铁生产的可靠证据。新疆冶金考古的新进展,应该能够为探讨镔铁的起源与传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发达的制铁技术以生铁与生铁制钢技术体系为核心,是中国古代高温技术的巅峰。炉壁材料是冶金生产可耐高温的耐火材料,是制铁技术得以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研究通过整理古文献和考古材料,总结出中国古代生铁冶炼炉壁材料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认为中国古代生铁冶炼形成了两种炉壁材料体系,这两个体系的炉壁材料在时代分布上有较为明显的特色,战国两汉时期以单一黏土质材料为主,唐宋至明时期以石质炉体与砂泥质炉衬二元结构为主,有后来居上的趋势。研究认为,炉壁材料体系的流变与古代冶金、陶瓷手工业的关系变化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李迪先生与中国科技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迪教授(1927.10.6—2006.10.30)是享誉中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家。他从研究数学史开始,逐渐把研究领域扩展到科技史的众多方向上,对中国数学史、天文学史和科学仪器史研究贡献显著,是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的积极倡导者、组织者,在物理学史、地学史、医学史、机械史、中外科技交流史、科学通史等许多方面均有重要贡献。李迪先生以博学著称于科学史界,不仅长于发掘古代科技史料,而且也善于提出新观点和新见解。他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建立了一个重要的科学技术史研究机构,并培养了一批学有专长的科学史研究人才。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考察凯德洛夫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简称“影响”)历程 ,得出结论 :“影响”划分为三个时期 ;主要集中在哲学、自然辩证法领域 ;表现为正、负两方面 ;中国对凯德洛夫的研究亟待深化和扩展  相似文献   

14.
新卢德主义自1990年心理学家格兰蒂宁发表《新卢德宣言》正式确立其名称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关注,外界将其标签化为极端反技术主义加以批判,也有对其持支持的观点;同时在新卢德主义内部也互相批评。造成这种状况根源于新卢德主义是由众多观点相异的人构成。新卢德主义反技术态度主要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人文维度适度反技术、生态维度激进反技术和个别极端反技术。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我国东北科技史研究薄弱状况的认识,本文试通过对东北科技史基本特征和文化意蕴的揭示及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实践意义的讨论,以此唤起学界对东北科技史研究的兴趣。  相似文献   

16.
该项目完善和熟化蔬菜根结线虫病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集成包括不同类型杀线虫剂的选用、高效杀线虫剂的减量使用技术、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协调应用技术、生态调控和物理防治协调应用技术,并进行示范。(1)轮作:染病地块采用非寄主作物、免疫或高抗作物交替种植,或采用水田作物与旱地作物交替耕作。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先秦学者创造了"势"这个极具丰富内涵的抽象概念,它的本义是源于描述与种植有关的一种体力或能力,后人把它广泛运用于描述材料的弹力、应力、水的浮力、重力等古人未明确表达出来的各种自然知识,古人还常用它来解释某些隐含着与现代力学术语中诸如重力势能、动能或冲量等相类似的自然现象,以此类比或推理出某种客观存在中的情形、状态、式样、客观条件或其他不可逆转的趋向等。中国古人这种用"势"宽泛地解释那些难于认知的客观现象的方法在人类文明史上独具东方特色,但从现代探索自然科学知识的途径和认知规律上来看,这也许削弱了古人进一步探究事物本质的动机和热情。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分期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考察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的分期,认为将1840-1919年作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的分期线是值得讨论和商榷的,同时讨论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的分期原则、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尝试性的分期方案。  相似文献   

19.
“科学语言”,即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和交流时所使用的一套语言。考察中国近代科学语言的形成,既是中国近代科技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又为研究中国近代科技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自西学东渐开启以来,传统汉语不断在语词、符号、语法、文体、标点、文字排列等诸多方面发生着调整和变迁,以适应近代科学向中国的移植和发展。然而,中国近代科学语言的形成不仅应关注语言本身,还须关注创造和使用该语言的群体,以及与该语言的出现密切关联的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因素。从科技与社会(STS)的视角,探讨近代中国科学的发展和语言变迁之间的互动问题,进而从科学技术史的维度阐释近代科学语言在中国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田淼著:《中国数学的西化历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416页,定价44.50元,ISBN∶7-5328-4980-5。李兆华主编:《中国近代数学教育史稿》,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260页,定价30.00元,ISBN∶7-5328-4804-3。冯绪宁、袁向东著:《中国近代代数史简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198页,定价24.50元,ISBN∶7-5328-539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