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军 《世界知识》2023,(12):50-51
<正>近年来,中东地区长期以来的紧张局势呈现持续缓和势头,多国走向和解。2023年3月10日,伊朗和沙特阿拉伯这一对“中东夙敌”在中国的积极斡旋下宣布同意恢复外交关系,这将中东地区国家“和解潮”推向高潮,其中最引发国际舆论关注的是以沙特为首的阿拉伯国家与叙利亚关系改善显著,5月7日,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发表声明同意恢复叙利亚的成员国资格。  相似文献   

2.
丁隆 《世界知识》2023,(14):28-30
<正>丁隆(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在中国斡旋下,沙特和伊朗实现和解。沙伊矛盾在中东具有全局性和基础性,两国和解引发连锁效应,多个地区冲突迎刃而解或获得解决契机,中东地缘政治冲突大幅降温,安全局势显著缓和。沙伊和解、叙利亚回归阿拉伯大家庭、埃及与土耳其恢复关系将中东“和解潮”不断推向高潮,这分别意味着地缘政治争夺缓和、阿拉伯国家克服“阿拉伯之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牛新春 《世界知识》2023,(14):26-28
<正>牛新春(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所长、研究员):2010年“阿拉伯之春”后的十年,是冷战结束后中东地区最动荡的十年,大家称之为“中东大变局”。2 0 2 0年至今的三年,中东从动荡、冲突向稳定、和解转变,这股“和解潮”可以称之为“中东新变局”。我主要从三方面谈“中东新变局”的特征,其中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  相似文献   

4.
《世界知识》2023,(9):12-13
<正>2023年3月10日,在中国的积极斡旋下,中国、沙特、伊朗在北京发表三方联合声明,宣布沙特和伊朗同意恢复外交关系。4月6日,沙特、伊朗外长相聚北京,宣布即日起恢复在2016年断绝的外交关系。沙伊这一对“中东夙敌”宣布复交,在全球激起广泛积极反响。它不仅意味着中东地区以沙特与伊朗为首的两大对抗阵营走向和解,也反映出“后美国时代”中东地区秩序正加速深入演进,随之而来的一系列中东国家和解进展令国际社会目不暇接,新的中东地区格局正在酝酿。  相似文献   

5.
高婉莹 《世界知识》2023,(10):43-45
<正>2 0 2 3年5月7日,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召开外长会,同意恢复叙利亚的成员国资格。叙利亚自2011年内战爆发后时隔12年重返阿拉伯“朋友圈”,意味着近些年中东地区出现的“和解潮”实现新突破。阿拉伯大家庭重新接纳叙利亚,显示出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致力于加强合作、消除地区冲突的共识,这为解决叙利亚危机带来机遇,  相似文献   

6.
丁隆 《世界知识》2023,(22):17-20
<正>本轮巴以冲突以异乎寻常的方式突然爆发,举世皆惊。这不仅因其事发突然,难觅先兆,还因此前中东地区仍整体沉浸在“大和解”带来的祥和氛围中,直到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的血雨腥风让整个地区再次笼罩在动荡的阴影中。国际社会对这场冲突的忧虑并不局限于巴以,还在于冲突是否将外溢失控,危及中东安全,并使方兴未艾的地区“和解潮”按下停止键。  相似文献   

7.
<正>2023年4月6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在北京集体会见来华举行外长会晤的沙特阿拉伯外交大臣费萨尔与伊朗外长阿卜杜拉希扬。会晤后,两国宣布即日起恢复在2016年断绝的外交关系。此前的3月10日,在中方积极斡旋下,中国、沙特、伊朗在北京发表三方联合声明,宣布沙特和伊朗同意恢复外交关系,并将在至多两个月内重开双方使馆和代表机构、安排互派大使等。此消息公布后,在全球激起广泛积极反响。沙伊这一对“中东夙敌”宣布复交,不仅意味着中东地区以沙特与伊朗为轴心的两大对抗阵营走向和解,也反映出“后美国时代”中东地区秩序正加速深入演进,新的中东地区格局正在酝酿。  相似文献   

8.
余国庆 《世界知识》2023,(15):58-59
2023年3月10日,在中国的积极斡旋下,沙特阿拉伯与伊朗在北京达成和解协议,并于4月6日宣布正式恢复两国在2016年断绝的外交关系。此后,在两国关系良性互动引领下,近些年业已出现在中东地区国家间的缓和趋势得到显著推进,该地区迎来新一波令国际社会目不暇接的“和解潮”。  相似文献   

9.
2013年,转型与动荡相互交织构成了中东地区形势的典型特征,转型之难和动荡之痛交互影响,使中东地区秩序与地区格局处在艰难的重建过程之中。在2013年,阿拉伯国家的政治与社会转型已进入更加艰难的深水区,宗教与世俗、民主与民生、改革与稳定的矛盾异常尖锐。埃及“二次革命”废黜穆尔西政权构成了转型国家动荡的风向标;其他尚未发生政权更迭的阿拉伯国家也在谋求程度不等的改革,但均面临国内外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0.
<正>此次沙特阿拉伯与伊朗宣布恢复外交关系,中国的积极斡旋发挥了建设性作用。这与长期以来美国在中东地区拉帮结派、激化冲突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中美两国的中东外交政策截然不同,折射出两国外交理念的深层次差别。美国,中东和平搅局者沙伊矛盾由来已久,却并非完全无解,可以说,正是美国造成了沙伊关系恶化乃至中东局势混乱。中东地区宗教势力错综复杂,伊朗、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矛盾交错,美国正是利用这一点,实行“拉一派、打一派”的政策,以确保自身在中东地区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1.
<正>沙特阿拉伯和伊朗这一对“中东夙敌”宣布复交,对中东地区而言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事件。但对中国来说,这表明经过70多年的耕耘,我国的中东外交政策已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奋发有为,并日益成熟。从总体超脱到有所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奉行“一边倒”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关系的外交政策,中东国家并非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优先对象。  相似文献   

12.
《世界知识》2024,(7):12-13
<正>自2023年10月7日至今,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之间的加沙战事已持续近半年之久。加沙冲突及以其为中心向中东地区乃至全球多地迅速蔓延扩张的外溢效应成为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加沙冲突当前的局势?未来解决巴以问题是否会更加复杂?中东地区格局又将如何演变?美西方国家对加沙冲突立场从“一边倒”到美国“特立独行”,  相似文献   

13.
这是1973年“十月战争”期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一项旨在实现以色列同埃及、叙利亚停止交战的决议。1967年“六·五”战争以后,以色列拒绝撤出被占领土,埃及和以色列处于冲突状态。其间虽经联合国秘书长代表雅林进行斡旋和美国为促进双方和解抛出“罗杰斯计划”,但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美苏之间则达成协议要维持中东地区“不战不和”的状况。阿拉伯国家感到只有通过战争行动才能摆脱困境。埃及同  相似文献   

14.
自正义与发展党上台执政以来,土耳其软实力日趋增强。文化、“土耳其模式”以及外交政策是土耳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土耳其对中东国家使用软实力及运用软实力参与解决地区热点问题,不但使中东民众改变了对土耳其的态度,而且使“土耳其模式”成为供变革国家参考的发展模式,它还影响地区格局的重塑,有助于土耳其在中东地区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在发挥影响力的过程中存在着制约因素,能否克服这些困难是土耳其进一步提升软实力,以及成为中东首屈一指的强国并占据地区主导地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吴冰冰 《世界知识》2023,(14):30-32
<正>吴冰冰(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主任):近几年,中东地区形势“变”与“不变”相互交织。其中,显著的变化是中美俄三国都调整了其中东政策。三大显著变化变化一:美国的中东政策发生了变化。在美国的全球布局里,“印太”、中东和欧洲三个地区是联动关系,无底线的收缩和退出中东对美全球布局是不利的,所以其在中东的战略收缩是有底线的。若退出中东地区,  相似文献   

16.
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地处中东前线,是一个与以色列直接对阵的国家。在风云变幻的中东地区,这个由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执政的国家,十几年来,对内采取一系列稳定局势、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措施,对外实行“多元外交”和对以色列的“强硬路线”。它在解决  相似文献   

17.
牛新春 《世界知识》2022,(14):72-73
<正>当以色列对伊朗的“影子战争”频频得手时,伊朗“代理人战争”对以色列的骚扰也持续蔓延,以色列的日子也不好过。近十年来,伊朗国内深受经济、社会问题困扰,但在国际上却遇上“阿拉伯之春”、美国中东战略收缩、海湾国家内讧等“有利”形势,“代理人战争”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有人说伊朗“命”好。  相似文献   

18.
新瓶旧酒2月上旬,海湾炮声未绝于耳,以色列就提出了一项和平方案:同阿拉伯国家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同中东的所有国家达成裁军协议;把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纳入“全球性框架”;实施中东的区域性合作;解决中东地区的水源分配问题;不同巴解组织进行任何谈判。3月上  相似文献   

19.
美国并不低估苏联在中东经营几十年的影响和作用,并要借助它的合作与配合在中东地区和会问题上收“事半功倍”之效;苏联无力充当主角,想要通过“苏美协调机制”取得在中东“仅次于美国的发言权”。  相似文献   

20.
《安徽科技》2007,(9):F0004-F0004
安徽华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重点支持企业,60家“中国制造.行业内最具成长力的自主品牌企业”之一,首批“国家汽车整车出13基地企业”.国家倡导发展自主品牌、坚持自主创新的典范。公司现有固定资产10亿元。总资产15亿元以上;具有年产30000台重型汽车的生产能力.产品远销东欧、北非、中东、中亚、东南亚、南非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