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23年4月6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在北京集体会见来华举行外长会晤的沙特阿拉伯外交大臣费萨尔与伊朗外长阿卜杜拉希扬。会晤后,两国宣布即日起恢复在2016年断绝的外交关系。此前的3月10日,在中方积极斡旋下,中国、沙特、伊朗在北京发表三方联合声明,宣布沙特和伊朗同意恢复外交关系,并将在至多两个月内重开双方使馆和代表机构、安排互派大使等。此消息公布后,在全球激起广泛积极反响。沙伊这一对“中东夙敌”宣布复交,不仅意味着中东地区以沙特与伊朗为轴心的两大对抗阵营走向和解,也反映出“后美国时代”中东地区秩序正加速深入演进,新的中东地区格局正在酝酿。  相似文献   

2.
赵军 《世界知识》2023,(12):50-51
<正>近年来,中东地区长期以来的紧张局势呈现持续缓和势头,多国走向和解。2023年3月10日,伊朗和沙特阿拉伯这一对“中东夙敌”在中国的积极斡旋下宣布同意恢复外交关系,这将中东地区国家“和解潮”推向高潮,其中最引发国际舆论关注的是以沙特为首的阿拉伯国家与叙利亚关系改善显著,5月7日,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发表声明同意恢复叙利亚的成员国资格。  相似文献   

3.
余国庆 《世界知识》2023,(15):58-59
2023年3月10日,在中国的积极斡旋下,沙特阿拉伯与伊朗在北京达成和解协议,并于4月6日宣布正式恢复两国在2016年断绝的外交关系。此后,在两国关系良性互动引领下,近些年业已出现在中东地区国家间的缓和趋势得到显著推进,该地区迎来新一波令国际社会目不暇接的“和解潮”。  相似文献   

4.
<正>此次沙特阿拉伯与伊朗宣布恢复外交关系,中国的积极斡旋发挥了建设性作用。这与长期以来美国在中东地区拉帮结派、激化冲突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中美两国的中东外交政策截然不同,折射出两国外交理念的深层次差别。美国,中东和平搅局者沙伊矛盾由来已久,却并非完全无解,可以说,正是美国造成了沙伊关系恶化乃至中东局势混乱。中东地区宗教势力错综复杂,伊朗、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矛盾交错,美国正是利用这一点,实行“拉一派、打一派”的政策,以确保自身在中东地区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正>沙特阿拉伯和伊朗这一对“中东夙敌”宣布复交,对中东地区而言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事件。但对中国来说,这表明经过70多年的耕耘,我国的中东外交政策已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奋发有为,并日益成熟。从总体超脱到有所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奉行“一边倒”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关系的外交政策,中东国家并非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优先对象。  相似文献   

6.
丁隆 《世界知识》2023,(14):28-30
<正>丁隆(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在中国斡旋下,沙特和伊朗实现和解。沙伊矛盾在中东具有全局性和基础性,两国和解引发连锁效应,多个地区冲突迎刃而解或获得解决契机,中东地缘政治冲突大幅降温,安全局势显著缓和。沙伊和解、叙利亚回归阿拉伯大家庭、埃及与土耳其恢复关系将中东“和解潮”不断推向高潮,这分别意味着地缘政治争夺缓和、阿拉伯国家克服“阿拉伯之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中东局势长期动荡,热点事件频发,2021年以来却一反常态,除5月巴以爆发冲突外,中东局势总体平稳,地区大国间的关系明显缓和。卡塔尔断交危机宣告结束,沙特等阿拉伯国家与卡塔尔的外交关系恢复。在伊拉克的斡旋下,沙特与伊朗已在巴格达举行三轮谈判,有望恢复外交关系。阿联酋、埃及和约旦参加了与伊朗的谈判。  相似文献   

8.
范鸿达 《世界知识》2023,(14):47-49
<正>7月4日,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在北京举行伊朗国旗升旗仪式,欢迎该国正式成为上合组织第九个成员国。进入2 0 2 3年以来,伊朗在外交领域动作频频,不时有积极消息传出。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3月10日,伊朗与沙特阿拉伯在北京达成和解协议,并于6月6日正式重开其驻沙特使馆。6月17日,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也在七年来首次访问伊朗,据报道,沙特驻伊朗使馆与驻马什哈德领事馆将于7月后正式重新开放。当前,伊朗的外交“成绩单”在国际舞台上颇为抢眼,而这由内外多重因素共同推动。  相似文献   

9.
丁隆 《世界知识》2023,(7):33-35
<正>2022年3月10日,在中方斡旋和主持下,沙特阿拉伯和伊朗这对“中东宿敌”在北京举行对话,同意恢复外交关系。根据会后发表的三方联合声明,沙伊两国将在至多两个月内重开双方使馆和代表机构,安排互派大使,并重启在1998年和2001年签署的双边合作协定。沙伊北京对话的成功举行令中东国家乃至世界各国都感到振奋,这场对话不仅结束了沙伊两国历时七年的隔绝与对抗,还将带来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10.
言论     
正事件:习近平出访中东三国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从2016年1月19日起,开始对中东三国沙特、埃及和伊朗进行国事访问。外媒高度关注习近平出访,中东媒体纷纷表达热切盼望之意,埃及总统塞西更是强调此访非常重要。外媒观点:英国路透社:这是自2009年以来,中国国家主席首次出访沙特。路透社对中国在中东地区不选边站的态度也给予肯定。法新社:此次中东之行将是习近平当任主席以来首次到访该地区。中国呼吁沙特和伊朗保持冷静克制。沙方感谢中方在地区事务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5月10日,伊朗外交部首次公开证实,伊朗与沙特阿拉伯于4月初在伊拉克巴格达举行了会谈,这是沙特与伊朗两国在2016年断交之后的首次直接对话。据伊拉克总统萨利赫透露,双方进行了"不止一次"会谈。作为海湾地区两个大国和对手,双方外交关系无疑对于整个海湾地区乃至中东地区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此次两国关系"破冰"引发外界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2.
“中国资源外交开始对中东产油国发挥影响力。中国人不仅凭借手中雄厚资金在沙特和伊朗兴建炼油厂,而且还积极投资铁路、港口等当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日本《选择》杂志2010年1月号文章指出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中国将提升对中东产油国的影响力,牵制其石油定价权力,并进而影响日本获取能源的安全。日本的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统计,2009年中国从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和科威特的日均进口石油超过日本。  相似文献   

13.
王震 《世界知识》2014,(18):62-64
<正>近年来,作为中东地区大国的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在意识形态、能源出口、核不扩散及其他地区热点问题上一直龃龉不断。随着近期"伊斯兰国"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快速崛起,双方围绕"伊斯兰国"所进行的地缘竞争也日渐白热化。伊朗和沙特在海湾乃至整个中东地区所进行的地缘政治争夺表明:在美国加速撤离中东的大背景下,各种政治力量、尤其是区域内的大国正在积极推动中东秩序重组并努力寻求对自己更为有利的地区环境。  相似文献   

14.
王泽壮 《世界知识》2023,(14):32-33
<正>王泽壮(安徽大学西亚与北非研究中心主任、教授):2016年,沙特处决了著名的什叶派领袖尼姆尔后,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警告要对此进行“神圣的报复”,沙特驻伊朗大使馆也因此遭到围攻,两国断交。2023年3月10日,双方在中国的斡旋下实现历史性和解。中沙伊三方签署并发表联合声明。随后,国际社会见证了两国对复交的真诚愿望和坚定行动:  相似文献   

15.
高婉莹 《世界知识》2023,(10):43-45
<正>2 0 2 3年5月7日,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召开外长会,同意恢复叙利亚的成员国资格。叙利亚自2011年内战爆发后时隔12年重返阿拉伯“朋友圈”,意味着近些年中东地区出现的“和解潮”实现新突破。阿拉伯大家庭重新接纳叙利亚,显示出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致力于加强合作、消除地区冲突的共识,这为解决叙利亚危机带来机遇,  相似文献   

16.
<正>沙特阿拉伯与伊朗的矛盾根深蒂固,它不仅是中东政治的结构性矛盾,更承载着阿拉伯民族与波斯民族、伊斯兰教逊尼派与什叶派之间千余年的历史恩怨。了解沙伊矛盾的历史经纬,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沙伊和解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吴冰冰:沙伊断交只是中东地区力量对比结构性变化中的一朵小浪花,掀不起大波澜。有人说,中东各国因为沙伊断交不得不选边站队,其实中东早就选边站队了,并不是现在才选边站队。巴林一直就跟沙特站在一起,苏丹、吉布提和索马里都拿了沙特的钱,那就得干事。据媒体报道,在索马里同伊朗断交的同一天,沙特承诺向索马里提供5000万美元援助。中东一贯有两个阵营:亲沙特的和亲伊朗的。现在看来,亲伊朗的势力正在扩大,伊朗的带头大哥地位也  相似文献   

18.
牛新春 《世界知识》2023,(14):26-28
<正>牛新春(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所长、研究员):2010年“阿拉伯之春”后的十年,是冷战结束后中东地区最动荡的十年,大家称之为“中东大变局”。2 0 2 0年至今的三年,中东从动荡、冲突向稳定、和解转变,这股“和解潮”可以称之为“中东新变局”。我主要从三方面谈“中东新变局”的特征,其中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  相似文献   

19.
2020年1月11~15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中东三国——沙特阿拉伯、阿联酋与阿曼进行了穿梭访问。联想到此前不久伊朗总统鲁哈尼访日、日本充当美伊之间"协调人"而频频进行的一系列外交活动,不难看出,安倍的中东外交走的是一条"平衡外交"之路:在美国与伊朗之间搞"平衡",既不触怒美国,也不得罪伊朗;既要照顾到伊朗面子,又要均衡顾及沙特等中东其他大国的利益。  相似文献   

20.
2015年后的中东有可能出现埃及、阿尔及利亚、以色列、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和伊朗等六个核大国,传统的中东地缘政治格局将重组。2006年是中东核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近乎公开承认拥有核武;伊朗核发展步伐加速;埃及、土耳其以及海湾等国家突然纷纷高调宣布核开发计划。中东核竞赛局面已经形成,这将对该地区乃至全球的安全与稳定发起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