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红楼梦》中“宝玉挨打”一事,诸多红学家有不同的解读,但均忽视其法律意义。以《大清律例》为视角,时贾宝玉“违反教令”的行为予以法律考察,可以发现贾政杖责贾宝玉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而《清律》对家长权的规制是这一事件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基石。由此可以管窥《红楼梦》塑造的法律世界。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赵姨娘借助巫术几乎致死凤姐、宝玉,《金瓶梅》中潘金莲用驯猫扑肉的方法致死官哥儿。两种写法实际上是“神事”和“人事”因素的比较,很明显,《红楼梦》在这一点上的现实主义程度远不如《金瓶梅》,且《红楼梦》中巫术的写法也不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3.
据说,H城有位正在失恋的姑娘,连续看了《红楼梦》电影十多场——在放映此片期间,凡是她能看到的都看了。当她看完最后一场的时候,便在“再也看不到宝玉”的悲叹声中自杀了。类似事例,早已有之。据清人陈其元《庸闲斋笔记》:杭州有位姑娘,十分喜爱《红楼梦》,终于,也与林黛玉一样,经常咳嗽,日益消瘦下去。其父母认为是《红楼梦》害了她,便把这本书抛到火堆里去。当她看到《红楼梦》在熊熊的火焰中化为灰烬的时候,便不禁失声痛哭:“奈何烧煞我宝玉!”立即也就断了气。  相似文献   

4.
(四)甲戌本《凡例》说:“宝玉作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第五回警幻仙子也说有“新填《红楼梦仙曲十二支》”。但是上演时却有十四支曲子,其中十二支曲子咏十二钗(并不都是一人一支曲子),“第一支《红楼梦引子》”和“第十四支《收尾·飞鸟各投林》”是后来才加进去的。这两支曲子恰恰是为了突出《红楼梦》交叉着的两条主要线索。“第一支《红楼梦引子》”:开辟鸿濛,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第十八回《庆元宵贾元春归省》写元妃游赏大观园时,为大观园题名、题诗。后又命众姐妹和宝玉题咏,并说:“且喜宝玉竟知题咏是我意外之想。此中潇湘馆、蘅芜苑二处,我所极爱;次之怡红院、浣葛山庄:此四大处必得别有章句题咏方妙。”宝玉因咏《有凤来仪》、《蘅芷清芬》、《怡红快绿》、《杏帘在望》四首,其中《杏帘在望》一首由黛玉代作。这四首诗,歌咏大观园中四个重要的地方,即潇湘馆、蘅芜苑、怡红院和稻香村。后为黛玉、宝钗、宝玉和李纨所住,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原诗如下: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一书自问世以来,便引起巨大反响,甚至形成一门学问——"红学"。书中人物也为人津津乐道。令人惊讶的是,《红楼梦》全书塑造了几百个人物形象,仅常提到的也有三、四十个,读来却没有重复,拖沓之感,反而每个人物形象鲜活,栩栩如生。本文由"宝玉挨打"这一事件入手,分析人物性格,从而探讨曹雪芹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中的很多重大事件都是由许许多多具体、细小的日常生活和各种小事积累而成的;这些重大事件所显示的矛盾冲突也是各种关系、各种矛盾互相作用、长期积累的结果。恰如涓涓细流汇成滔滔江河,最终形成浩瀚的汪洋大海。其高潮前面的伏笔,往往可以上溯至数回;其高潮后面的余波,常常可以延伸至下面数回。此种“草蛇灰线”的笔法,成为《红楼梦》艺术架构的重要特色之一。而宝玉挨打、《酸凤姐大闹宁国府》和《惑奸谗抄检大观园》乃是体现这种架构的代表性事件,而且这三件大事也是作品中写得最成功、最精彩,影响最深远的章节。  相似文献   

8.
张娅丽 《龙岩学院学报》2012,30(1):88-92,101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与宝玉、黛玉鼎足而三的重要人物,自《红楼梦》诞生之始,学界对薛宝钗的研究鲜有停息。近十年,有关其形象的研究愈发受到学界重视。笔者试从宝钗的释名及相关意象、性格、悲剧结局等多方面对宝钗形象作一爬梳整理,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第21回的前半回回目是“贤袭人娇嗔箴宝玉”,写袭人以己之娇媚,假装生气,规劝宝玉。宝玉见袭人不理睬他,就说:“我又怎么了?你又劝我。你劝我也罢了,才刚又没见你劝我,一进来你就不理我,赌气睡了。我还摸不着是为什么,这会子你又说我恼了。我何尝听见你劝我什么话了。”袭人道:“你心里还不明白,还等我说呢!”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在宝玉和袭人的这段对话上面有一条眉批:  相似文献   

10.
贾宝玉是性身份障碍的同性恋者,男旦演员的娼优合一对这一形象的创造有启迪之功。清代中前期男旦文化的特殊背景是宝玉形象诞生的重要土壤,贾宝玉是男旦文化的代言人。《红楼梦》的传播可能伤害男性受众的刚健气质。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颠峰之作。从1830年至今出现了多种《红楼梦》英译本。从历史的角度看,相关文学理论的发展会极大地影响译者对原作的理解,从而导致译者"叛逆"行为的产生,这是限制译者主体性发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端木蕻良对《红楼梦》艺术的反复品味研究,成为他1940年代桂林时期小说创作的重要艺术资源。细察此期小说文本,至少有三个方面体现出《红楼梦》对其创作的深刻影响。一是塑造了以"宝玉"为原型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二是在"真情主义"、幻灭主题的表达上呈现出鲜明的《红楼梦》式的悲剧结构和精神;三是在艺术上,神话和暗喻结构的运用、叠印手法和具体意象等方面都与《红楼梦》暗通款曲。1940年代端木蕻良桂林时期的创作可以看出《红楼梦》对后世创作的影响是开放的,多元的。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这座文学迷宫,引得笔者为其痴迷,因为: 一、具有真、善、美三者合一的特性。首先,因其对贵族家庭生活的剖析而具有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达到至真的境界。其次,用宗教的情怀让宝玉成为悟道出世者,而达到至善的境界。再次,用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对生命自由与永恒去关怀与追求,从而趋于至美境界。 二、大序曲前五回中:“护宫府”对应于贵族家庭的衰亡;《好了歌》及注对应于尘世人生的虚无;红楼梦十二曲则对应于生命之美的毁灭。这些又从另一方面证明了真、善、美三者合一的特性。 这样,《红楼梦》具有了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人类精神的三者合一,在世界掀起“红学”。  相似文献   

14.
周朝明 《当代地方科技》2009,(7):153-153,156
《红楼梦》一书中共有十四首未解之诗,除了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猜俗物之外,还有宝钗两首,宝玉、黛玉各一首。现公之于众,与天下研红者共分享。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月之原型意象及衍生意象对《红楼梦》从内容上进行解构,认为《红楼梦》的主旨是为全人类的母亲唱一曲赞歌,为封建末世的不幸女性唱一曲颂歌和悲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女性崇拜意识。有关小说内容的其他观点,都应在此之下,这是作者最主要的创作意图。又从月之运行规律对《红楼梦》的结构和情报进行了解构,认为小说仅写了月亮一月运行的四分之一周期,是用月亮的小循环推出社会和家族兴亡的大循环的,所以小说到八十回就是完整的,不存在所谓“遗稿”的“迷失”问题,高鹗续书恰恰是符合曹雪芹的愿意的。月之意象是解开《红楼梦》的一把钥匙,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第44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曾对大观园中贵族女子的化妆品略有叙述:“……宝玉忙走至妆台前,将一个宣窑磁盒打开,里面盛着一排十根玉簪花棒儿,拈了一根递与平儿,又笑道:这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爬灰”“养叔”探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中焦大所骂“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原是《风月宝鉴》的“通部大纲”,喻指贾敬,宝玉与秦可卿淫乱导致天香楼悲剧,表现“戒妄动风月之情”的主题。后来,创作主题的改变,《石头记》形成“全部之王惟二玉二人”的情节格局,《宝鉴》的中心故障变为从属于宝黛主线的重要辅助故障,“爬灰”的主子由原来的贾琏“家史”替代贾敬,“养叔”情节变为宝玉与袭人的主仆淫乱,表现“离合悲欢炎凉世态”主题。人物关系由此形成大对调,说明《石头》是在《宝鉴》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而《宝鉴》天香楼故事改头换面,疑点重重地存在于80回《红楼梦》今本,除反映曹雪芹对家世反复进行不同层次的艺术观照,使作品主题和情节结构脱胎换骨地再创造,还能成为《红楼梦》作者争论的一方佐证;不仅证明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而且本书是他在自己的创作稿《风月宝鉴》基础上,多次修改,而形成《宝鉴》、《石头》、《石头》、《红楼》的演变事实。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问世两百多年来,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谈。林黛玉之哭,不仅贯穿于她本人的生命始终,而且贯串于《红楼梦》全书的始终,并在其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黛玉之哭的原因主要由"家事"、"心事"、"身事"而起,也有生存环境和心理学的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就黛玉之哭的作用而言,黛玉之哭就是作者曹雪芹之哭。从某种意义上说,黛玉就是作者的代言。如果说作者自比为宝玉的话,黛玉是宝玉的知己亦是作者的知己。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中有许多个相反相生的怪圈,那人境与幻境、肉与灵、重世务与任性情的矛盾都可充当其中对立统一的因素。然而,若论人物性格的正反相生,最突出的两个人物莫过于凤姐和宝玉了。宝玉虽为须眉,却沉迷于脂粉堆,凤姐虽是红颜,却醉心于名利场。宝玉无能,凤姐有才,但最终的结局却走向了各自对立的方面。这其中,或许正寓含着作家对他们性格阴阳互逆的辩证思考。  相似文献   

20.
何来香菱和宝玉的“爱情悲剧”?①与陈婴同志商榷李新灿《红楼梦学刊》1996年第二辑上刊载了陈婴《香菱和宝玉〈石头记〉中的爱情悲剧》(以下简称陈文)。拜读陈文后,笔者感到十分惊奇。循着陈文提供的线索,笔者又反复阅读了原著,但怎么也不能得出与陈文相同的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