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1884-1996年台风资料对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及中国华南、华东沿海登陆台风暴雨和大风进行了分析,得出:西北太平洋台风有两个活动中心,一个在南海,一个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各月活动中心的位置不同,华南沿海登陆台风主要集中在6-11月,8-月的降水量和风速最大;华东沿海登陆台风主要集中在7-9月,其降水量和风速都不亚于华南沿海陆台风;华南和华东沿海登陆台风异常多和异常少的年份,台风的最大降水量和最大风速都无显著差异,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频数有30年和15年的周期变化,华东沿海登陆台风有较强的15和3-4年的周期变化。一般厄尔尼诺期间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和登陆台风次数减少,拉尼娜期间次数增加;从气候学角度看,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中有副高脊线位置与华沿海6-7月登陆台风次数和副高北界位置与华南沿海8-9月登陆台风次  相似文献   

2.
罗秀明  汪大林  蔡雪芹  华剑峰 《江西科学》2021,39(4):674-678,711
利用台风资料中心的台风最佳路径集和宣城地区下辖7个国家站的的观测资料,分析1960—2019年降水资料.根据台风不同登陆点和路径、强度的分类分析台风影响宣城地区降水分布特征,得出结论,对宣城地区产生强降水影响的主要是登陆福建、浙江、上海,基本按照登陆时的台风强度减弱,影响依次减弱,分别以N和NW、NW和N、N和W移动方向的影响较大,NE方向的影响最小.台风影响宣城地区降水空间分布不均衡,绩溪、旌德两地台风影响个数及强降水量均少于宣城地区其他五地,台风影响宣城地区强降水降水量和降水量年占比均年际分布不均衡,并呈线性缓慢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自动天气分型方法将1990—2012年广州增城每日天气分型并确定与台风降水事件相关的天气型.自动天气分型分为三个步骤,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判别分析,天气分型结果联系台风日降水资料可找出与台风降水相关的天气型.广州市增城区1990—2012年地面小时资料(包括气温,海平面气压,露点温度,南北向风速,东西向风速,总云量六个气象要素)经自动天气分型方法得26种主要天气型,联系台风日降水资料可确定其中四类天气型与台风降水强相关,两类天气型与台风降水部分相关.台风相关降水天气型(包括四类台风降水强相关天气型和两类台风降水部分相关天气型)包含23个台风强降水事件(日降水量≥50mm)中的22个,包含全部7个日降水量≥100mm的台风强降水事件.结果表明利用自动天气分型方法能较好地判定与台风相关的强降水天气事件.该方法可利用未来降尺度大气环流模式(GCM)气候资料估计未来气候变化情境下与台风相关强降水事件变化.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0209号台风在华北地区造成的降水分布及其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等因素.结果表明台风减弱低压以及台风所带来的暖湿空气是此次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台风所带来的水汽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持续的上升运动以及不稳定能量则提供了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5.
为从较长时间上探讨长江三角洲地区台风灾害的发生情况,基于灾害影响县次,对1644—1949年长江三角洲地区重大台风灾害年进行排序.结果表明:1696年台风灾害影响范围为38县次,在300a中仅此一年;1724年和1781年的台风灾害属100~300a一遇;50~100a一遇的台风灾害分别发生在1732年、1747年和1877年.1696年和1732年的受灾区域大都分布在长江口附近,1724年、1747年和1781年分布在长江口和杭州湾附近,而1877年主要集中在长江南部和杭州湾北部地区.1696年的两次台风均是由上海附近登陆,第1次的暴雨和风暴潮及第2次的风暴潮都造成洪涝灾害;1724年台风登陆地点位于上海奉贤附近,暴雨和风暴潮同时成灾;1781年台风登陆地点为嘉善县附近,主要为风暴潮致灾;1732年台风登陆地点为长江口南上海地区,台风暴雨和风暴潮同时造成洪涝灾害;1747年台风登陆地点为宝山、崇明附近,主要是台风带来的风暴潮致灾;1877年台风登陆地点为太仓、宝山、嘉定县附近,主要是大风及暴雨致灾.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0—2019年的台风历史资料和2010—2019年的区域自动站逐时雨量资料,分析影响福州地区的台风和台风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将登陆台风按照登陆地点分为7类,分析不同登陆地点的台风对福州地区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近20年来福州地区台风暴雨的年均发生频次、降水量、台风过程最大降水量、日最大降水量、台风暴雨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平均比例和最大比例都呈减少趋势。不同登陆地点的台风对福州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不同,但大多数台风的过程雨量大值区和短时强降水高发区均在福清市西部、闽侯县和永泰县交界处、晋安区中部、罗源县北部;另外,登陆莆田到泉州区域的台风对福州地区降水产生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登陆福州地区的台风。  相似文献   

7.
利用1°×1°的NCEP FNL全球再分析资料和探空、地面观测等资料,综合分析了环流背景、下垫面及地形对2018年第4号台风"艾云尼"台风异常路径的影响,并对"艾云尼"外围降水的物理量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艾云尼"具有维持时间长、强度稳定、路径异常等特点,其本体和外围造成的降水均带来较严重的影响;500 hPa北侧最大偏东气流分量与南侧最大偏西气流分量绝对值差以及东西两侧最大南北风速绝对值差对台风转向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台风东侧偏南气流为赣州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上升运动区、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区与降水分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强中心维持时间与降水量级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台风Wipha云微物理特征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非静力中尺度模式ARPS,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全球逐6h最终分析资料(FNL)与中国气象局MICAPS系统地面资料和探空资料进行四维同化作为初始场和侧边界,每6h利用实测雨带反插调整模式初始水汽场,进行三重嵌套细网格模拟,利用模式结果研究0713号台风Wipha不同阶段暴雨云微物理过程水平和垂直特征,对了解台风暴雨不同发展阶段云结构和强降水形成机制具有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同化QuikSCAT资料对台风Vongfong(2002)数值模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四维同化技术和中尺度数值模式MM5相结合对南海台风Vongfong(2002)的登陆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表明:同化Qu ikScat资料主要能使模拟的台风移动路径与实况更为接近。而台风的强度变化、降水量和降水分布的模拟与对流参数化方案有密切的关系,其中以Betts-M iller湿对流调整型方案最为合适。HFT试验模拟的台风路径、强度变化、暴雨分布和降水强度与实况一致。且试验结果较好地重现了Vongfong的一些异常特征,如路径突然折向北、移速先慢后快、近海强度加强、降雨量大、强暴雨中心落在台风西北侧等。利用非常规资料改善模式初始场,有逼真的物理过程,可以提高对台风登陆过程的预报。  相似文献   

10.
对1998年月26—28日9810号台风造成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晚台风虽然没有登陆福建,同样能对福建造成重大影响。产生我市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是强大的台风外围环境流场,东路适当的冷空气入侵,中层明显的台风倒槽,另外,台风环流北侧的高压坝也是使台风产生局部强降水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1°×1°逐6h分析资料和半球观测系统研究与可预报性试验-亚太地区计划获得的云图资料,从背景条件、环流演变和背景场纬向风等方面入手,对西北太平洋地区的超强台风Sinlaku(2008)的生成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了近年来人们提出的热带气旋形成的新机制——波动临界层理论在这次台风生成过程中的...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登陆台风与暴雨洪水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50年~2009年在福建登陆的85次台风的年际年内分布、路径和登陆点及迁移规律,台风强度与闽东暴雨中心雨量、洪峰水位关系。结果表明:福建沿海登陆台风以7~9月份为最多;台风穿过台湾岛登陆福建的频率最高,致闽东常降强暴雨,且洪水大;前后两次台风登陆点以跨区迁移为主;闽东暴雨中心雨量与台风强度关系不密切,赛江、霍童溪洪峰水位与暴雨中心雨量关系分别呈高度、中度相关。该成果可为福建闽东防台抗洪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统计华南登陆台风暴雨的基础上,着重对8107号台风登陆后的强度变化及其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华南登陆台风及其降水的强度变化主要取决于水汽输送条件的变化,Q_1、Q_2的变化则表明,积云对流及其潜热加热的反馈作用是登陆台风及其暴雨维持和加强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对舟山市的台风灾害及其东部海岛台风降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伴随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等因素引起,历史上对舟山有较严重影响的台风占34.5%。台风降雨量大小与台风路径有很大的关系。台风在浙江中部的台州沿海登陆时,舟山东部海岛的降雨量最大。每年台风雨量占年雨量的1/4~1/3,但不同年份有很大的差别。地形对台风降雨量大小影响也很明显。最大台风降雨量出现在桃花岛。  相似文献   

15.
使用常规天气资料、云图、雷达、自动气象站、再分析资料等,采用物理描述、统计和对比分析以及中尺度分析方法,对2000年以来对江西北部造成高影响的3个台风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江西北路台风都为西北行路径,未经台湾阻挡,登陆点位置在27°N或以北;2)东风或东北风急流为江西北路台风的主要水汽通道,当台风环流中东北风加强或东风急流转为东北风急流时,降水将迅速加强;3)过程总雨量与台风的影响时间成正比,台风未与西风带系统结合时,6 h降水极值出现在台风停止编号3-9 h前,台风与高空槽结合时,出现在结后后;4)台风云系中迅速发展的小块对流云团、水汽图上的迅速南移的水汽回流边界,台风云系受高空槽影响产生形变,都预示着强降水的开始或进一步加强;5)总结了北路台风强降雨区的预报着眼点和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16.
南海台风Vongfong(2002)的数值模拟试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联合研制的第5代中尺度气象模式MM5对南海台风Vongfong(2002)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通过路径和移速、强度变化、地面最大风速、降水量和暴雨分布以及云系和螺旋雨带等方面的比较验证表明,MM5模式对台风Vongfong的模拟是比较成功的.模式运行中使用了QuiikScat海面风资料和四维资料同化技术,四维资料同化技术对模拟结果有很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台风灾害链空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历史台风灾害资料,建立台风灾害灾情数据集,在分析福建省台风灾害成灾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福建省台风灾害链模式,建立历史台风灾害链判别依据,获得历史台风灾害链空间分布图,结合各县市距离海岸线的距离和台风移动路径,分析其空间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以台风-暴雨灾害链分布最广泛,全省的每个县市都有出现,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并形成南北两个高密度区域;台风-大风灾害链的分布也较广泛,但以闽中山脉以东的沿海地区更为集中;台风-风暴潮灾害链主要分布于东部临海的县市.不同移动路径的台风灾害链影响特点各异,登陆广东类台风主要给闽西南地区带来狂风和暴雨影响;北部登陆类、穿台入闽类和直接登陆类台风均会给福建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灾害,但影响区域不同.  相似文献   

18.
台风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台风的破坏力主要是由强风、暴雨和暴潮三个因素引起的。目前又进入台风季节,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台风.人们如何减少威胁和恐惧.降低损失。让我们来共同关注台风。  相似文献   

19.
登陆台风中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Penn State/NCAR高分辨率中尺度模式MM5,成功模拟出1996-08-03 到 05 Herb(1996)台风登陆后,发生在河北及周边地区台风低压暴雨中的两个连续发展的中α尺度对流系统的演变和结构,它们与降水量实况有很好地对应。由此根据模式输出结果分析了这两个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中尺度结构和特点,最后给出了登陆台风低压暴雨的MCS结构模型;在MCS成熟期,低层大尺度的低空急流(LLJ)中出现中尺度扰动,即中尺度低空急流(mLLJ), mLLJ的左前方产生强辐合和上升运动,在上升气流的高空出流区域产生中尺度高空急流(mULJ),这种mULJ在常规观测资料中被验证。mULJ的右后方有强辐散发生。  相似文献   

20.
以西北太平洋打转台风(分为顺时针与逆时针两类)为例,研究了1949~2011年期间打转台风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打转台风主要发生在洋面,主要分布在110°E~150°E、10°N~30°N区域范围内.台风打转后的发展方向以偏北为主,也有一部分打转后西行,绝大多数顺时针打转台风的打转中心位置随纬度的增加而偏东.打转台风生成的高发期为7~10月,占总数的73.7%,8月份生成次数最多,2月份生成次数最少.我国的南海区域和菲律宾以东洋面是生成打转台风的两个高频区,夏季和秋季是打转台风活动的高发期,夏季的打转台风生成次数稍低于秋季,但是其深入内陆的范围广于秋季,并且台风打转中心位置在夏季达到最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