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礼”不仅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儒家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传统的礼学研究多局限于古代名物典章制度的考察,而对于儒家传统之“礼”的究竟内涵则鲜有明确的阐述。作为规范的“礼”首先表现为社会生活实践中的各种礼仪,而这些礼仪经过理性的加工便提升为具有某种普遍意义和价值的伦理规范、道德原则;作为制度的“礼”在相当程度上则是礼仪规范的结构化、刚硬化的结果。而儒家所倡导的礼治就是这样一套规范建构和制度安排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礼”不仅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儒家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传统的礼学研究多局限于古代名物典章制度的考察,而对于儒家传统之“礼”的究竟内涵则鲜有明确的阐述。作为规范的“礼”首先表现为社会生活实践中的各种礼仪,而这些礼仪经过理性的加工便提升为具有某种普遍意义和价值的伦理规范、道德原则;作为制度的“礼”在相当程度上则是礼仪规范的结构化、刚硬化的结果。而儒家所倡导的礼治就是这样一套规范建构和制度安排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传统中国的礼仪文化根植于古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孔子把“道德”和“仁义”的内涵注入传统礼仪文化之中,使外在礼治的强制性走向了内在道德信仰的自觉性。宋明以后的儒家礼仪更加注重内在的自省和自律,所以传统儒家礼仪文化强调个体的道德境界和内在修养。学习传统儒家礼仪文化应注重它的内在道德性,而不只是追求它的外在形式。传统礼仪文化在道德和精神信仰、日常行为规范、家庭和社会秩序重建等方面对当今社会有积极意义,应以理性的态度拒斥形式化、表面化以及满足权力需要的礼仪文化。  相似文献   

4.
传统中国的礼仪文化根植于古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孔子把“道德”和“仁义”的内涵注入传统礼仪文化之中,使外在礼治的强制性走向了内在道德信仰的自觉性。宋明以后的儒家礼仪更加注重内在的自省和自律,所以传统儒家礼仪文化强调个体的道德境界和内在修养。学习传统儒家礼仪文化应注重它的内在道德性,而不只是追求它的外在形式。传统礼仪文化在道德和精神信仰、日常行为规范、家庭和社会秩序重建等方面对当今社会有积极意义,应以理性的态度拒斥形式化、表面化以及满足权力需要的礼仪文化。  相似文献   

5.
《诗》不是单纯的抒情文学作品,它与乐相和,辅礼而行,是西周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衰微、西周礼仪制度解体,诗、乐、舞分离,赋诗、引诗成为用诗的主要形式,《诗》开始逐渐背离周公的礼用设定。在礼崩乐坏的背景下,孔子看到《诗》游离于情、礼之间的特性,利用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扩展礼的作用,把人的道德情感同礼做无缝链接,从而赋予《诗》更为丰富的内涵。其用《诗》来调节礼的外在仪典规范和内在道德情感之间的矛盾,为宗周礼乐文化重新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6.
虞祭考     
虞祭作为一个先秦儒家礼仪,涵盖了礼器陈设、与祭者位、设馔飨神、三献之礼、侑食辞神等具体仪式内容.虞祭在《仪礼》、《朱子家礼》及近现代关中地区丧葬礼俗中的沿革不仅在细节上反映古老的民俗信仰与文化,而且在总体上以教化的方式通过生者与死者层面实现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家族模式的功能秩序与亲情伦理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
立中制节是早期儒家礼学重要的原则之一,它的确立以严格节度为其基础,在社会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一种“适中”的理性——“无过”、“无不及”。旨在倡导客观的理性,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道德准则,从而维系一个更为合理、严密的秩序。  相似文献   

8.
围绕着如何实现儒家三代之治理想政治以及如何达到至善社会的问题,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展开了多重进路的思考。孔子政治哲学的理路是既重视仁、又重视礼,既重视收拾人心,也重视重建秩序;孟子则侧重于内在之仁,将政治内向化,用政治主体内心的道德意识(仁心)来解释政治事务并强调仁心对于政治事务的无可替代性;荀子主张泛礼化的政治,用礼来解释政治活动,强调礼的规范对于政治的意义,将政治与儒家礼学典制结合起来,以此来保证政治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论宋代民间丧葬、祭祀礼仪与基层社会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礼制是制度化的伦理,扮演着社会控制的角色。丧葬与祭祀礼是形形色色的礼制规范中最重要的环节,宋代政府规范民间丧葬与祭祀礼仪,明确丧葬礼仪等级规定,以此确立民间精英及大家族的地方权力场域,形成地方社会整合的核心权力,而宋代民间大家族则通过家族墓祭与祠祭礼,团结家族成员,建构族长权力,加强对宗族成员控制。  相似文献   

10.
王安石易学的特点是以礼释《易》,他在《九卦论》中将礼看作是九卦的核心,认为礼是君子行之成。郑玄也曾以礼释《易》,但他侧重于用具体的礼制、礼仪解释卦爻,而王安石注重礼之精义,他认为章句传注之学忽略精义,这导致圣门之学不传、异端之学四起。王安石还认为礼是德得以体现的方式,内在德性需要通过外在之礼才能彰显。他进而论述了道与仁义礼智的关系,强调道需要通过德才能体现,德表现为人之仁义礼智,以此他反驳了将道看作是神秘实体的思潮以及韩愈以道德为虚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国与国之间从来注重“以礼相待”在汉语中,“礼”这个词,本意指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以及为表敬意或隆重而举行的仪式。在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礼又被用来泛指贵族等级制的社会道德规范。周公为周朝制定种种制度就叫周礼,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更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所以,我国自古以来就看重礼,素称“礼仪之邦”。“礼”在英语里是“etiguette”,意为上流社会中行为规范的法则,或指宫廷礼仪和官方生活中的公认准则。这些解释同古汉语“礼”十分接近。因此在外国人们也是自古以来就看重礼的。礼是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国际交往的发生和发展又产生  相似文献   

12.
生殖崇拜观念广泛影响着国人的民俗礼仪、民间艺术和民间信仰。在人生礼仪方面,诞生礼使人获得社会地位,婚礼成了生命繁衍最重要的程序,寿礼则成为报孝祖先繁衍功德的现实化了的生殖崇拜观念;在民间艺术中,鸟、鱼、莲的造型图案及面塑礼、馍的寓意中都蕴涵了生殖崇拜观念的深层含义;民间信仰中从灵物崇拜到众多的生育神,使民众将“有子万事足”的观念带到了今天。  相似文献   

13.
孔门哲学中最重要的哲学范畴是"仁"与"礼"."仁"与"礼"从道德与实用两方面规范了社会等级秩序,体现了孔门哲学的道德价值与实用价值,构成了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中的伦理规范与秩序性制度,并形成了"君子"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晋代“引礼入律”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泰始律》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较为典型儒家化法典,“引礼入律”是晋代法律发展的重要特点,它在《晋律》中有突出表现:刑罚实用上“准五服制罪”原则的确立;保护士族、官司僚政治、经济特权的政治经济立法以及维护等级秩序的婚姻家庭法律规范等。其产生根源有:从文化根源看,是因为礼有区分贵贱等级、定分止争的功能;从政治学方面看,司马氏所建立的是门阀士族统治,所以任用儒家制订、解释法律;从经济方面看,民本思想是礼的重要内容,“引礼入律”有助于恢复经济、安定民心。  相似文献   

15.
北泉议礼的成果《中华民国礼制》最终并没有推行,其原因主要是:首先,《中华民国礼制》没有正式颁布实施,为了征求意见进行修订,刊行的是初稿,自然无法推行实施。其次,当时国民党面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使其无暇顾及礼制的推行。另外,政府礼仪可以按照既有政令的规定进行,民间礼仪有稳定性和传承性的特征,也不一定会按照新规定的礼仪去做。虽然这次制定的礼仪没有得到实施,但是它也为今天的礼仪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我们既要吸取《中华民国礼制》中的优点,同时也要摒除其缺点,现在社会不可无礼,但也不可太繁琐,以免束缚人们的正常生活及创造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仁义礼智信"系先秦儒家提出并发展成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标准。尽管仁、义、礼、智、信各范畴在内涵上各不相同,所揭示的道德生活内容的侧重面各异,但"五常"是一个整体,各范畴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其中"仁"是美德的核心,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义"则是"仁"的内在逻辑推演,"礼"乃为"义"的外在保障,"智"是道德认知的必要条件,"信"则体现了天道与人道的合一。  相似文献   

17.
儒家道德源远流长,它的理论源头可以上溯到中华远古时代的早期明;而其直接理论源头,则是对儒家所推崇的《六经》中的精神明成果的继承与发展。《六经》,指的是《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部古代经籍。《六经》虽非孔子所作,但孔子确实对《六经》的整理完善作出过重大贡献。孔子正是在整理《六经》的过程中,吸取了《六经》中的道德思想萌芽,终于建构成博大精深的儒家道德学说体系。  相似文献   

18.
六仪和《朱子家礼》的适用体现了清代宁夏府婚俗对中原传统礼法的继承,也是当地淳朴民风的真实反映。经济繁荣所带来的奢靡之风影响了衡量婚姻质量的标准,婚礼议财也滋生了争讼和抢亲等恶果,纳征和请期顺序的调整可以适当缓解这一矛盾。《民国朔方道志》对清代宁夏府婚俗中“失礼”和“重聘”的苛责并未真正触及婚俗积弊的根源,礼与财之于婚俗是交织混合的附属品。辩证分析古礼中不少仪式需以财物为基础,议财之风的繁盛同时也需要以礼仪等外在活动来彰显,二者制衡的结果是繁琐的仪式被简化,财物的交付量力而行,以热闹喜庆来弱化礼与财之间的对立,使婚俗尽可能回归到朴实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黄遵宪在《论礼仪》一文谈及国人见面之礼俗有多种表现方式,未言及以歌为敬以歌为礼之俗。而在广西各族民间,以歌为礼之俗颇为盛行。刘三姐之所以扬名,与她以歌为礼,以歌表现人生、追求幸福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显示了她的独特性。今天,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刘三姐民俗文化,对于加强改革开放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儒家思想如何落实为民间的道德实践,令百姓过上道德自律的生活,重塑下层伦理秩序,成为明代以来知识分子重大关切。佛教本体化之后,与儒家道家思想辗转磨合并诞生出的因果报应学说,深刻地契合着现行的政治统治之需要,更为劝导善的生活提供了理论支持。世本小说《西游记》在神魔叙事的同时,也完成了伦理叙事,即,在善恶有报、德福一致、神明诛殛的框架下充分体现因果报应的立场。这令小说的读者与听众在享受其文学价值之余,也接受了道德劝善与教化的熏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