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代河南作家对农民曾经遭受的苦难表现出深切的人道主义关怀,在为数不少的文学作品中揭示了河南历史上不应该忘记的灾难,记录了乡村生活的窘境,述说了农民外出打工的艰辛与屈辱。他们以敢于担当的气魄勾画出底层农民真实的生存场景,在充满忧伤的苦难叙事中期待美好明天的到来。  相似文献   

2.
当代河南作家对农民曾经遭受的苦难表现出深切的人道主义关怀,在为数不少的文学作品中揭示了河南历史上不应该被忘记的灾难,记录了乡村生活的窘境,述说了农民外出打工的艰辛与屈辱。他们以敢于担当的气魄勾画出底层农民真实的生存场景,在充满忧伤的苦难叙事中期待美好明天的到来。  相似文献   

3.
对乡土文化负面价值的批判已构成河南作家的主导文化品格。鲜明的乡土情结和否定性价值判断构成他们的特征,而先期的情感否定到后期的理性判断是其脉络。从散点透视和综合视角考察了这一现象并指出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4.
李锐的《旧址》中呈现出的苦难意识和西方现代派文学有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即把苦难当作一种本体意义上的生存境界来加以感受和表现,并成为小说创作中表现的主题。《旧址》以碎片式的叙事方式,以李氏家族在大革命时期和"文革"时期所遭受的生死苦难作为一个窗口,进一步揭示出人类生存共同面临的困顿局面以及作家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底层文学中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即是对底层苦难的表现。然而随着底层文学的发展,作家群体对苦难的书写呈现出一种极致化的书写方式。那么这一现象有何表现?如何解读?带给我们何种启示?笔者将就此展开个人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男性文化中,母亲只是男性眼中的母亲,真正的母亲形象被遮掩,母性历史无从展现.为了解构男权秩序下固有的母亲形象,恢复母亲本真的形象,有着同宗文化的华美女作家和大陆当代女作家,选择自己书写母亲形象,以探寻和确定自我.  相似文献   

7.
阎连科善于在苦难生存境域中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他的乡村小说在对于人的生存处境、生存状态的热切关注和审美表现中,不仅揭示了沉重苦难与边缘生存中生命存在的苦痛与叹息,还表现了人们超越苦难与自我救赎的执著精神和坚韧顽强的抗争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莫言以叛逆的姿态从民间视角切入到当代文坛,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创作倾向与历史观念的理解。他对尘世苦难的感受有着切身的体会;对善恶共存、美丑共生的现实世界有着不吐不快的披露;同时,又站在民间立场,对客观化的历史做出了主观化的处理。  相似文献   

9.
E·L·多克托罗的<拉格泰姆时代>自1975年问世以来,获得了不少殊荣,成为反思过去、拷问历史的成功之作.从新历史主义视角的"文本的历史性"元素对<拉>进行剖析,认为该文本不仅仅反映了其所处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状况,还参与创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历史,形成了新历史主义所认为的文学和历史的那种互文关系,展示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相结合的新历史主义文本的特点,激发了人们对自己生活的这个时代的历史意识和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10.
葛水平和张继都站在民间立场上表现农民的苦难生活,都着力于书写农民在生存困境之中呈现的生命韧性。但葛水平重在透过日常生活细节,将农民的生存困境尤其是女性的生存困境定格在沉重的文化底蕴中,从而挖掘人们内在的精神状态,在对生命韧性的表达过程中,唱着一首充满诗意的忧伤的牧歌;张继则用略带喜翩性的笔法,侧重再现当今社会生活的原生状态和农民卑微的生命状态,在琐屑而尴尬的日常生活困境中,书写当代人的生命韧性。  相似文献   

11.
《乱世佳人》中的斯卡利特给世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这位生活的强者在经历了爱情的失意、战乱的折磨及生活的磨难等苦难后,仍坚守对土地的挚爱,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存意识的准确把握,对自我价值的认定。这是一种家园意识和精神意识的坚守和认定。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源于斯卡利特传统的种族意识,来源干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影响,来源于斯卡利特潜在的价值取向和对时代文化的认同。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斯卡利特在艰难中挺立。  相似文献   

12.
巴陇锋善于从独特的视角把一个较长跨度时期的社会历史呈现出来。长篇小说《永失我爱》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西部农村的广阔社会现实,表现了中国西部农村在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坎坷与曲折。长篇小说《永失我爱》中触到重大的社会问题,表达了人民的重大关切,反映了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是一篇厚重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鬼子长篇新作《一根水做的绳子》这样一部爱情受难记解析,揭开了残酷的现实对人的欲望的摧残和人生价值的摧毁,也揭示了鬼子一向关注处于社会底层黑暗隧道中的小人物,关注他们在苦难中无望的挣扎所带给我们的沉思。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河南的书法事业从刚刚复兴时的较为后进的状态,逐渐进入被书坛人士称之为“书法大省”的行列,书法、篆刻创作和理论研究以及组织工作均取得了为世瞩目的成就。从30年书法发展的状况看,河南书法创作尽管已进入到高潮期,但离“高峰期”还有一段距离。  相似文献   

15.
蔡燕盈 《科技信息》2012,(1):537-537,530
公元1080年正月初一,一代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公元1080年到1084年是苏轼的黄州时期。他从人生的顶峰跌落低谷.现实与理想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对儒家坚持、对佛老向往,儒释道的思想在他心中产生强烈的碰撞。在这种矛盾的冲突中,智者苏轼的心灵得到蜕变.完成了在苦难中完美的超越.他的创作也进一步升华.吟出了赤壁边的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农民开始了其在新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历史进程,面对全新的历史环境和历史阶段,农民取得了不同于以前任何时代的历史性的发展,其向现代无产阶级演进的基本条件的具备与向无产阶级的演进的开始,是国家发展在农民阶级性发展层面上具体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黄翀 《海峡科学》2005,(3):46-47
<呼啸山庄>以其强烈的爱恨情仇震撼着世人,引起世界文坛的广泛关注.本文从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经历和性格分析小说的内容以及人物的塑造,寻找二者之间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的河南高等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批学贯中西、国学文化底蕴丰厚的大学学人,在当时全国高等教育本土化热潮的大背景下,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适应河南省情需要的“本省化”措施,在招生制度、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模式和学生教育管理等方面留给当代高等教育事业改革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9.
河南传统戏曲的代表——豫剧,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和电影媒介相结合而得到了迅猛发展,其影响力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戏曲电影使河南豫剧走出了中原,跨出了国门。电影媒介的介入使豫剧在传播形式上有了较大的跨越,也使其影响范围和发展态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客现地评价古代文学作家作品,特别是魏晋文学史中一些问题,如对建安诗歌、曹操、曹丕、陆机、潘岳、左思等的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