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是固定在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物化的概念应该严格限制在物质生产领域,遗憾的是不少学术论著却把物化概念扩展到艺术生产领域,把以物质形态呈现出来的艺术构思也称之为物化,这就必然引起学理上的混乱。实际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有着严格区别,物质生产的原料是自然物质,艺术生产的原料则是精神材料;物质生产是人以自身的自然力以动的形式作用于自然物质的物化过程,艺术生产则借助于媒介对精神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和升华;物质生产的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艺术生产的产品则是赋予艺术构思以物质形态的物态化过程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因此,将物化与物态化区别开来具有学术意义,有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唯物主义文论从“摹仿说”直至“艺术生产论”的历史流变及内在原因作了阐析 ,并对我国近 2 0年来的艺术生产研究作了审视。文章对历来争议较大的“艺术生产概念内涵问题”、“艺术生产论与能动反映说、意识形态论关系问题” ,以及有很大缺憾的“艺术生产论的空间与限度问题”、“艺术生产理论必须指导艺术生产实践问题” ,作了评析 ,发表了自己的一得之见  相似文献   

3.
艺术生产理论不是本雅明的思想专利,但他的理论有其独特性。本雅明认为,作为艺术生产力的艺术技巧是艺术革命的动力和源泉;作为艺术生产者的艺术家,应主动自觉地采用新的艺术技巧,推进艺术革命;作为艺术消费者或观众应成为艺术生产的积极参与者和合作者。  相似文献   

4.
5.
艺术的灵魂是既非现实主义 ,又非浪漫主义的 ;即非再现 ,又非表现 ;既非道德的劝善惩恶 ,又非历史的展示和预言 ,而在于审美的自由。这种自由 ,既体现在艺术精神内容特征上 ,又体现在艺术形式的发展变化上 ,同时 ,更鲜明地体现在艺术主体的人格内涵中。自由 ,是艺术永恒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如果将艺术生产看作由作家、作品、读者共同组成的动态的生产过程 ,那么 ,以往的理论研究忽视了媒介对艺术生产的影响。事实上 ,由杂志、报纸、出版社等组成的媒介的审美取向、经济标准不仅决定了哪些作品应该和值得介绍给读者 ,它们的作用甚至延伸到了创作过程 ,对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产生了某种微弱而明确的影响。现代出版业发展以来 ,一些新的审美标准的确立、文学流派的出现都与媒介间接的推介催生作用有关。另一方面 ,媒介在有意识地引导、培养读者的欣赏趣味方面 ,也更加自觉。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是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统一。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我们可以将这种不平衡关系分为两组:一组是某些艺术形式同艺术总体发展上的不平衡,这组不平衡关系与物质生产联系不明显不直接,而应归入艺术生产自身的不平衡关系的范围之内。另一组不平衡关系则是某些艺术形式同物质生产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以及艺术总体与物质生产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前一组不平衡关系在根本上从属于后一组,或者说建立在后一组不平衡关系的基础上,但是这两种不平衡所涉及的范围不同,各自评判的标准不同,因而不能互相取代。  相似文献   

8.
艺术的数智化生产对艺术理论提出了新的难题。从艺术与技术的视角来考查,人工智能的生产不是生成艺术作品的工具与中介,也不是与人类并置的多元主体,而是对人类主体性的悬搁;从艺术与感性的视角来考查,艺术的智能化生产,是剥离掉人类文化语境的对风格的技术性指标的语法性生产;从艺术与应用的视角来考查,艺术的数智化生产是现代科技助推之下形式化审美泛滥的必然结果。艺术数智化生产便于复制、迁移的特性必然会带来文化产业整体水准的提升,但艺术高峰的出现仍然需要依靠一种对待艺术的激情与热爱。  相似文献   

9.
齐梁两代文学紧密相承,所以历来把齐梁两代文学视为一体。齐梁诗歌一向遭受批评,被认为是“华艳”、“轻靡”、“唯美主义”诗风的代表,虽近年来这种简单化的弊病有所纠正,但对齐梁诗风进行深入剖析的并不多。齐梁诗歌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其纯艺术的精神对后代影响较大。本文试从诗歌创作理论、诗歌题材及诗歌表现方法等几方面论述齐梁诗对诗歌发展的开拓。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与探索了吉祥艺术与吉祥陶瓷形成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对吉祥陶瓷创作及生产的现状与发展进行了归纳、剖析与论述。文中内容虽针对吉祥陶瓷而言,其精神对于分析民间工艺形成的理论与生产发展,对于吉祥艺术,以及绘画、文学、建筑、雕塑等多门艺术的理论探索,对于众多类型的陶瓷工业和民间工艺生产,均有一定的参考价  相似文献   

11.
何为艺术及其本性?这是艺术现象学的根本问题。在后现代语境中,我们基于生成论与无原则批判理论,在现象学与符号学、解释学的视界融合中,提出文本—经验—存在三者的游戏说,也即生成论艺术现象学。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现象学,生成论艺术现象学把艺术生成作为事情本身。在这种游戏中,经验经由文本去遭遇存在,从而让艺术得以生成并显现出来。在此基础上,艺术与美将获得一个崭新的阐释维度。  相似文献   

12.
昆德拉小说中有一种"……不是,而是……"的句型,这种句型体现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观点对昆德拉的影响。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观点主要体现在哲学著作《存在与时间》中。通过分析昆德拉对《存在与时间》的接受及突破,指出昆德拉并没有局限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而是在海德格尔的基础概念之上,提出了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人的存在是非本真的,并且人深深地陷入在本真与非本真的矛盾之中,这种矛盾体现的途径则是身体反映。  相似文献   

13.
奥尼尔是一位具有深刻悲剧意识的剧作家。以奥尼尔的生平为线索,分析了剧作家的生活与其悲剧艺术创作的相互关系。奥尼尔的悲剧意识既来自于其一生悲剧似的经历、他与家人以及家人与家人之间的爱恨交织的情感因素,因为这些为其悲剧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积淀了深厚的悲剧基础;同时其悲剧意识也深受叔本华、尼采、古希腊悲剧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等的影响。生活是艺术之本源,而艺术则反映现实生活。奥尼尔不断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认识,在其悲剧艺术创作中,他把个人和家庭的悲剧上升到人类悲剧意识的高度,从而赋予人生一种崇高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美学观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美的属性的事物,与人的美感的统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类能够依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生产并且能够到处适用内在的尺度到对象上去,因而人类也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形。从这一美学观出发,马克思提出并论述了文艺审美本质的理论,认为文艺既是人类审美地“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又是人类通过使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性实践活动达到对本质力量艺术“肯定”的一种活动;而在文艺创作中.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作家艺术家成了被资本家雇佣的生产劳动者,他们生产出来的精神产品变成了为资本家赚钱的商品。根据马克思这一理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文艺生产是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商品化的;可是,如果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鼓吹“文艺商品化”的话,那实质上就是要变社会主义文艺生产为资本主义文艺生产。  相似文献   

15.
在艺术产业化时代,艺术市场获得了空前的繁荣。画廊作为一级艺术市场中介,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画廊推进艺术家与消费者,传统藏家与资本投资的关系,促进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转换,也进一步促成艺术创作的社会认同和经济效益,扩大了艺术家及其作品的社会影响,同时也带来了艺术生产的深刻变化:艺术创作从过去的个体独立行为变成市场中的社会化组织过程;艺术家从有独立意识的个体转变为庞大的艺术生产系统中的一个环节;滋生出了专业的艺术中介人;引发了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置换。  相似文献   

16.
社会实践不仅是科学——理论——思想得以产生的基础,而且也是人们认识和研析这种美学方法得以产生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美学观点。这种观点的前提条件是源于一种认识:一门科学只有对某一事物的关系体系做出完整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逻辑表述时,这门科学才能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因为在本质上,任何科学——理论——思想的内容与形式是一致的,而人们认识、掌握和表述其内容的方法、途径、辞令和逻辑,又必须和必然适应其特定的美学环境和特殊的美学审美需要。  相似文献   

17.
余锋 《景德镇高专学报》2004,19(3):89-90,96
本文分析与探索了吉祥艺术与吉祥陶瓷形式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对吉祥陶瓷创作厦生产的现状与发展进行了归纳、剖析与论述。文中内容虽针对吉祥陶瓷而言.其精神对于分析民间工艺形成的理论与生产发展,对于吉祥艺术、以及绘画、文学、建筑、雕塑等多门艺术的理论探索,对于众多类型的陶瓷工业和民间工艺生产,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与探索了吉祥艺术与吉祥陶瓷形式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对吉祥陶瓷创作及生产的现状与发展进行了归纳、剖析与论述.文中内容虽针对吉祥陶瓷而言,其精神对于分析民间工艺形成的理论与生产发展,对于吉祥艺术、以及绘画、文学、建筑、雕塑等多门艺术的理论探索,对于众多类型的陶瓷工业和民间工艺生产,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与探索了吉祥艺术与吉祥陶瓷形成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对吉祥陶瓷创作及生产的现状与发展进行了归纳、剖析与论述。剖析与论述。文中内容虽针对吉祥陶瓷而言。其精神对于分析民间工艺形成的理论与生产发展。对于吉祥艺术,以及绘画、文学、建筑、雕塑等多门艺术的理论探索,对于众多类型的陶瓷工业和民间工艺生产,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老子哲学蕴含着浓厚的存在论思想。具体地说,通过对“道”的源先存在的形而上主体地位的确立,老子哲学对人类存在的基本结构与要素作出了如下界定:一方面,人类的存在具有自身的“有身性”与外部的“有法性”之双重局限;另一方面,人类却可通过“贵身”“无为”“柔弱”“图难于其易”“不欲盈”等存在方式对这些局限予以化解,从而实现存在的超脱。老子哲学的这一存在论思想,对于人类存在的自身局限与外部局限予以了统一的化解,同时也对单数的存在问题(个体)与复数的存在问题(国家社会)作出了统一的解答。对于人类的存在问题而言,老子哲学具有普遍的有效性,并具有圆融、简约与宽容的思想特质。进一步说,老子哲学对于资本、科技与权力所主宰的现代语境中人的存在问题,或可带来某种反思与警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