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概念是柯林武德自然哲学的核心概念和逻辑基础。他认为,通过对自然的观念的研究,可以重建科学与哲学的融通关系。为了这一目的,他对历史上三种自然观,即希腊的有机自然观、文艺复兴的机械自然观和现代的进化自然观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述,并且指出自然的观念必将融入历史,最终走向历史的观念。这种将自然的观念纳入历史的视野,到自然观念的历史去研究自然的做法,不仅为其自然哲学注入了深刻的人文内涵,也为我们重新理解自然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结合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出了现代自然哲学研究对象的无限性观点,给出了现代自然哲学的一组准公理化命题,并运用泛系方法论的原理、模式和方法对这些命题进行了新的分析。本文对于传统自然哲学中的一些合理内容、辩证自然观与系统自然观的基本观点给出了新的、相对统一的处理,并阐述了一些新的观点与模式。  相似文献   

3.
鲁滨逊的自然观本质上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他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畏惧、抗争和征服三个阶段.鲁滨逊与自然的关系,其实也是整个人类文明与自然关系的缩影.他表现出的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既有利于人类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积极一面,也有可能导致人类毁灭的消极一面.鲁滨逊的这种自然观有着一定的历史根源.我们应辩证地看待鲁滨逊式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用生态整体主义指导人类的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海明威自然观的双重性及其成因。在西方传统文化和基督教所蕴含的二元对立观念以及个人独特的游历经历影响下,他一方面热爱、赞美自然,对遭到破坏的自然予以同情和关注,表现出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另一方面他又爱好通过血腥残杀动物体验快感,表现出渴望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5.
宋正海是我国著名的科技史学家.访谈主要从科技史治学的角度,系统梳理了宋先生几十年来的学术脉络,以期如实反映他倡导整体论自然观,以中华传统文化推动现代科技创新,以及发展历史自然学等学术旨趣.访谈中,他追忆了中学时代对自然科学的广泛兴趣,以及在北京大学学习综合自然地理的教育经历.他积极振兴海洋史和海洋文化研究,创建黄河学;倡导科学史理论研究,开创历史自然学,复兴自然国学,倡导整体论自然观,开展"天-地-生-人"综合研究;反思中国科技传统的缺陷,将中国传统文化服务于现代科技创新;注重学术争鸣,保卫中医,重视民间科学,开展时空理论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6.
生存还是毁灭——试论鲁滨逊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滨逊的自然观本质上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他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畏惧、抗争和征服三个阶段。鲁滨逊与自然的关系,其实也是整个人类文明与自然关系的缩影。他表现出的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既有利于人类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积极一面,也有可能导致人类毁灭的消极一面。鲁滨逊的这种自然观有着一定的历史根源。我们应辩证地看待鲁滨逊式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用生态整体主义指导人类的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7.
朱林 《凉山大学学报》2004,6(3):158-160
人类的自然观的演进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都形成了特定的历史形态。只有理清自然观发展的不同历史形态,对其进行全面深刻地剖析,才能揭示其本质,从而有助于人们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发展观。自然观历史形态的变迁经历了三个时期: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近代机械的自然观和当代辩证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8.
大自然是众多文学作品创作的对象。美国著名自然主义学者爱默生以其不朽之作《论自然》(Nature)充分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并诠释了他对于自然的哲学理念。爱默生的自然观一方面是指哲学上的自然观,另一方面是指一般概念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的观点分散于不同时期的著作中,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及社会历史维度进行四位一体的梳理中,可看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包括物质自然观、人化自然观、生态自然观、历史自然观,这四种自然观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10.
古希腊人独特的生活环境:社会制度、风俗观念形成了其独有的自然哲学和自然观念,他们认为自然当中存在着万物的本原,艺术则是对自然本原的模仿。古希腊的艺术,正是在这种自然观念和艺术观念的影响下,崇尚一种模仿自然与理想化相结合的美学风尚,创造了一个后人奉为典范的艺术高峰。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西方大哲学家中,伊曼努尔·康德独树一帜,保持着最为长久的影响力.他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第一次推翻了18世纪末流行于欧洲各国的形而上学体系,成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使整个哲学史发生了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在哲学领域的许多方面早已被深入研究过,但是对他的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思想的探讨尚不多见.康德坚决反对宇宙不变的形而上学自然观,认为自然界始终是运动变化的,自然界的变化发展受事物内部必然规律的支配;康德最早自觉地对科学及其增长作哲学反思,将科学作为整体对象加以哲学的澄清,探讨科学  相似文献   

12.
三峡民间传说具有十分丰厚的地域文化内涵,自然观与经济观是其地域文化内涵的重要构成.三峡民间传说中的自然观,既反映了三峡先民与自然环境的尖锐矛盾冲突,更表现了他们征服自然、爱护自然,以求天人相和的奋斗、理想和追求.三峡民间传说中的经济观是三峡先民经济活动的形象记录和经济意识的文学表现.在三峡人民肩负三大历史重任的今天,发掘、分析与弘扬三峡先民的自然观与经济观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16世纪的丹麦医生彼得·塞维里努斯为帕拉塞尔苏斯医学实践的形而上学与自然哲学始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在其著作《哲学医学的观念》中,塞维里努斯借助“种子”这一核心观念调和了帕拉塞尔苏斯的理论与以希波克拉底为代表的古代医学。学界先前研究多集中分析“种子”概念的形而上学意义及其与物质理论的关联。通过分析塞维里努斯“种子”概念与帕拉塞尔苏斯“知识”概念及炼金术实践的关系,本文试图对该观念的认识论意义加以探讨与阐发,并论证塞维里努斯的“种子”概念为一种经验论式的科学研究方法提供了潜在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早期自然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注和思考自然是马克思早期理论探讨的重要课题。在大学时期他通过对古代自然哲学的研究,就对自然概念作了创造性的探讨,肯定了人在自然面前的能动性。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哲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构建了一种新的辩证的自然理论雏形。  相似文献   

15.
还原论的方法论原则、实验经验和数学方法 ,促进了近现代科学的产生和蓬勃发展 ,由此上述原则、方法也备受当代众多科学家的推崇 ,且被认为在研究自然时是普遍有效的。[1]但未来的科学认识方法难道应该永远遵循这个范式吗?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一、有什么样的自然观就有什么样的认识方法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认识。它是以人的自然观作为预设前提的 ,并且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相应的认识方法。史前人类没有科学、没有文字而只有口头文化 ,没有现代人关于知识和真理的概念体系和任何自然规律的概念 ,没有因果决定论的自然观 ,也没有近现代…  相似文献   

16.
顾城是中国新诗史上具有鲜明个性的诗人,他的诗才与生俱来,可谓"天然去雕饰"。"自然"在顾城的生命中占有极高的地位,无论其诗学观还是其人生观都体现了回归自然的理想。"自然"同样也是道家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顾城心倾道家,多次阐述了对道家自然观的理解,但他最终却走上了"背道而驰"的道路,让人们感叹深思。  相似文献   

17.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指认了马克思自然概念的社会历史性,认为自然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否认自然辩证法的存在,认为历史辩证法才是辩证法的惟一合理形态;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展开了价值批判,并且提出了"自然的解放"的理念.西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缺陷在于:没有完全理解感性活动即实践的批判意义;对自然的理解是片面的、抽象的、非历史的;不知道历史辩证法和自然辩证法在实践基础上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8.
池田大作的自然观与佛教文化的智慧紧密联系在一起,池田大作的万物有灵、众生平等、和谐共生观念,既包含着佛教教义的启示,也体现出他对自然本质的独特思考。普济众生,广大慈悲,是池田大作在写景纪行散文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的一种自然精神。池田大作对于自然的生命力和向上精神的强调其着眼处不仅放在那些自然生命的朝气蓬勃的时段上,而且特别注意到了自然生命处于萎缩时段中的力量的进发和向上的执著。谦让和平,始终抱持一颗感恩之心,感激自己所受到的来自自然的种种恩惠。这是池田大作的和谐共生的自然观的形象表达,同时也是池田大作的生命理念与人格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诗歌《一个拓荒者的渐趋疯狂》描写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作者通过对该诗的分析,试图展现阿特伍德的自然观和生态思想。阿特伍德在诗中对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主客二分的观念进行了批判,她还指出,人类藐视自然的行为必将导致破坏性结果,自然最终会用自己的话语向人类提出抗议。  相似文献   

20.
费尔巴哈自然观的缺点不是缺乏辩证法,而是"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现实。马克思由于认为人现实生活的自然界是一个被人改造过的人化的自然界,因此,他对费尔巴哈自然观的超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单纯依赖自然到依赖与改造自然双向互动的跃迁,二是从单纯的自然观到自然观与历史观相互融合的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