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分析如何依靠一定的课程模块及课程的构成要素来实现"工程能力"的各项目标,从而构建突出"工程能力"的课程体系。认为课程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实施以工程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是由地方工科院校培养的人才特点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优化课程体系是教学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应在学生主体、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的价值取向下,在优化课程体系构建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课程设置,实现课时配比和课程时序衔接的优化,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张省侠  孟永盛  张鹏 《科技资讯》2010,(16):189-189,191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为了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课题组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成、思路和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并深入了解路建设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较为准确地把握了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结合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开发思路,制定了以2个基础模块、2个专业模块和1个实践模块的"221"模块式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4.
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标杆,各高校都进行积极的课程体系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同时,"互联网+"的浪潮已经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亦开启了一个新的大数据时代,使工程管理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如何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信息化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构想了工程管理专业合理的课程体系,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工程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周武  宋代磊 《科技资讯》2013,(33):147-148
A航空公司IT部门总结以往培训经验,认真分析研究新员工特点,自2主设计出"5M.net"新员工培养模式。通过入职培训、企业军训、单位融入、岗位认知、行动学习项目引导等模块系统培养,在专业导师、管理导师共同负责下,促使新员工在见习期内快速实现校园向职场的角色转变,满足公司信息化战略对于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学科本位的高职课程观没有将知识、技能与职业岗位和能力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课程体系缺少综合职业能力的因素,以致培养的高职生不符合社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难于满足就业需要。文章分析了高职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和结构,提出了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课程体系开发意义和思路,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蒋克荣  许泽银  姜海 《科技信息》2009,(15):152-152
为了适应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够用""实用"特点,培养既懂技术又能进行实际操作的复合型技能人才,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结合实践,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和调整,以实现提高教学质量,改善课堂教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基于CDIO理念电工电子课程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电子技术发展的今天,传统电工电子系列课程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通过对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研究,将"构思一设计一实现一运作"这一核心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建立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电工电子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9.
黄艳梅  曹基梅 《科技资讯》2007,(33):104-105
我系应用英语专业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面向学生职业生涯的课程体系,如何实施这一新课程体系,使课程教学也做到以能力为本位面向学生职业生涯?本文在介绍我系应用英语专业"以能力为本位,面向学生职业生涯"的新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认为此课程体系下英语语法教学要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发展其个性与潜能;在语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交往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及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这些都是学生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人才宏观经济分析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有效提升经管类专业学生宏观经济分析能力成为高校实验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结合重庆工商大学“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建设实践,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视角,从教学目标、设计框架、教学模式、考核办法等方面构建课程体系,为经管类专业综合实训平台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国际化背景下土木工程(国际班)培养方案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培养国际化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借鉴国外相关学校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整合专业的课程体系,通过科学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构建土木工程专业(全英文教学的国际班)人才培养方案,以探索在国际化背景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专业核心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重要地位.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及其教学模式将对创新型专门人才培养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专业认证是一个专业的合格评估,专业认证标准是一个基本质量标准,其核心是专业核心课程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基于专业认证的要求,明确了专业认证和专业核心课程概念,界定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与专业认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动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包括专业核心课程的遴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修订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研究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双语或英语教学,为即将启动的动物科学专业认证做好前期准备.  相似文献   

13.
由于社会与企业对软件工程人才需求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使得如何设置并优化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工程型软件工程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软件工程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了软件工程专业多层次课程体系,建立了多层次实践环节体系,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还建立了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平台,从特色专业教育、实训平台、精品课程、远程辅导等方面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实训、就业等多方位资源,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高,就业率稳步提高,社会认可度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14.
几十年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迅速发展,各大高校也纷纷开设了此专业,并根据各自的建设特色不断调整和完善了课程体系的建设.笔者从社会发展、学校建设和学生学习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现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实践学习方法的意义等,从而提出实践学习方法如何应用于信管专业的学习中.  相似文献   

15.
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只有具备出色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才能在进入相关企业后迅速适应环境,为就职单位创造效益并实现自我价值.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平台构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探讨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大平台建设和实践教学平台开放化建设,提出了模块化实践课程与层次化实践项目建设,强化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从而达到更好地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工程实践与技术应用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朱春玲 《科技信息》2013,(11):310-310,353
在金融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作为青岛地区的唯一国办高职院校我们既要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为己任又要以"技高品端"作为人才培养的原则,从区域经济现实需求出发,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要求为核心,构建了以培养金融基础业务人员为培养目标的专业课程体系。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课程教学内容,根据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依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依据岗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而设计,不断修订完善。  相似文献   

17.
结合西昌学院"本科学历(学位)+职业技能素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要结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特色,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加实践性课程比例并增设执业资格考试类课程;对任课教师提出顶岗实践、走"双师型"道路、探索新的授课方式等新要求。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连锁经营模式已经成为现今商业运行最为常见、最为主要的模式。而在我国,连锁经营的发展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缺少专业的连锁专业人才。作为连锁专业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职院校连锁经营专业来说,合理、科学的进行专业建设就尤为重要。我们从连锁经营的发展以及人才需求现状入手,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连锁经营专业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诸多建议,希望能够让专业建设更贴近实际,能培养出更多深受企业欢迎的连锁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9.
高职课程建设是我国广大高职院校共同面临的迫切任务,高职课程要体现应用性,按需施教,综合化等特色,必须从满意培养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角度审视高职课程建设,建立起由高职基础课,高中专业课,高职实践课三个层面的课程有机构成的高职课程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主体双元一体化育人模式是指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以培养人才为共同目标,相互合作,融为一体的一种育人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学校老师为主体成立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的法人代表、总工程师、技术业务骨干分别是学校的系(部、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相关人员。从教学和生产两个方面的融合构建课程体系,突出生产育人,学生毕业后能够达到直接顶岗的要求,实现了高职测量专业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