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秋望》一诗乃李梦阳名篇,历来也为众多明诗选本、注本所选入,然而各家的注释却不尽相同,尤其是"朔方""客子""野马""飞挽"等词,因而有必要加以考辨,以更好地理解此诗。而通过结合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再结合字词在古诗词中的用法,可得此结论:"朔方"当指宁夏,"野马"应是实指,"客子"所指为戍边的将士,"飞挽"当释为在黄河渡口用船只、车队迅速运送粮草的场景。  相似文献   

2.
《诗经·邶风·泉水》:“我思肥泉,兹之永叹。”对于其中的“肥泉”一词,历代注家众说纷纭,未有定论,《尔雅·释水》中“归异出同流肥”一句也被用作《诗经》注家解释“肥泉”的依据。但是由于解读“归异出同流肥”句时,有将“归”字并入此句“归异出同流肥”,和将“归”字归为上句的“汧出不流归,异出同流肥”的两种句读,致使“肥泉”的含义更加含混不清。通过梳理分析关于《尔雅·释水》篇“归异出同流肥”以及《诗经》“肥泉”的不同观点,可以明确《尔雅》中“肥”应作“归异,出同,流肥”解读,而《诗经》中的“肥泉”应指的是卫地的水名,其“肥”字也应做“归异,出同,流肥”来解释。  相似文献   

3.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选录的<荀子·劝学>篇中对"诗曰:'嗟而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而景福'"这段话中"靖"、"共"二字的释义有些不妥.在先秦典籍中,各家分别将"靖"字释为"安"、"治"、"谋"、"安谋",或作"静";对"共"字,有的释为"具",有的释为"恭",认为是通假字,也有的认为"共"与"恭"是异体字,等等,各家分歧较多.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在对两字进行考证后认为,将"靖"字释为"安也",将"共"释为通"恭"是较为合理的.  相似文献   

4.
关于《诗经·卫风·氓》中"氓"的解释及"氓"的身份,历来众说纷纭,影响到对全诗内容的理解。经考辨,"氓"是一个政治地位很低的阶层,诗中的婚姻是一桩"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  相似文献   

5.
《诗经·卫风·硕人》历来传诵众口,但对其中几个名物的解释却是众说纷纭,且不能令人满意。经考证可知:"柔荑"是指茅草的花实,"凝脂"是一种食品,"蝤蛴"是金龟子的幼虫蛴螬,"齿如瓠犀"义为"齿如瓠排"。  相似文献   

6.
"美人隐喻"着重指古典诗文中主体在文化层面对女性的一种精神寄寓。《诗经·桃夭》中"桃夭"的文化隐喻,不仅喻意了"女性"是男性的附庸,夫为妻纲的文化传统,还喻意了"美人"如"君子"需内外兼修,使形貌之美与德行修养一致。从《诗经·桃夭》到《红楼梦·五美吟》,历经屈原、陶渊明、李白、辛弃疾及曹雪芹等人的书写,"美人隐喻"逐渐成为古典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文化品题,并对儒家女性观在当下的重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诗经·卫风·硕人>有"螓首蛾眉",对于"螓首",前人历释为额角丰满.然而,考察前人对于"螓"、"首"的定义并结合考古发现可知"螓首"是用以形容当时女子的纹面之美的.<卫风·硕人>又有"巧笑倩兮",对于"巧笑"一词,前人注释失于笼统.巧笑即龋齿笑,古代曾盛行以断齿为美,这一点亦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  相似文献   

8.
《论语·公冶长》篇"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之"久而敬之"被认为有二解,一是"晏子敬人";二是"人敬晏子"。分歧主要出现在"久而敬之"之"之"的指代上。从字与句式以及晏子的事迹上分析,"久而敬之"之"之"应指代的是晏平仲。  相似文献   

9.
对于《道德经》第3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之"贤"字,自古以来,多数学者释为"贤能""才能",亦有少数学者如富察贵嘏释为"多财".从"贤"字的本义与引申义出发,结合《道德经》第3章及整个文本,以"贤能""才能"解释"不尚贤"之"贤"才符合该章章旨以及老子治道思想之主旨,将其释为"多财"则是一种误读.  相似文献   

10.
甲骨文字国,学术界将其拆分为“ 、九、殳”三部分而释为“ ”,认为它是殷商之傩。这种解释不能解决同一甲骨文献中,既有以武力驱逐,又有用牺牲献祭以祈神、媚神这一温和的方式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将此甲骨文拆为两部分即“ 、 ”或“一、役”,字形释如“”,这个矛盾可迎刃而解。甲骨文中有“伇”字,其字形与国字下方的字形相同,其义有三种,笔者倾向于“疾患”的释义,则喻之义可释为“室中人患病”。那么,国就不必释读为寓而释为殷商之傩。至于其与“寝”字连用,可释为于寝庙中祭祖,以借先祖之力消除疾患,而不必用周代傩之索室驱疫来附会之。  相似文献   

11.
《诗经·唐风·椒聊》的主旨,目前共有四类解读:一是以《毛诗序》为代表的晋与曲沃斗争类观点;二是朱熹主张的无解类观点;三是闻一多用花椒喻多子的妇人,提出欣妇人多子说;四是今人所谓的民间恋歌与贺歌两说。第一种解读将诗置于晋国"曲沃伐翼"历史背景下,有一定道理,但张冠李戴,把讽刺对象弄错了;第二种怀疑《序》说,又未给出明确说法,于题旨解析无益;三、四类观点完全摒弃晋国史实,虽是新解,总似无源之水,难以服人。通过文本细读并结合晋国史料,可知《椒聊》是一首高度关注现实的作品,诗中之"子"指曲沃桓叔,诗虽表面极言曲沃之强,实则深忧晋君昭侯之弱,"言在此而意在彼"。  相似文献   

12.
从古文字资料看,"五"字的本义当为"交午、交错",于省吾等学者皆有考释,而表数量的数词用法乃是其假借义。"五"字的本义还保留在一些常见的词语中,如"四分五裂""五花肉"等。由于缺乏古文字学知识,"五"的本义多不为人所知,而常见的工具书也并未对其非数词用法做出释义,这容易造成人们理解上的偏差。  相似文献   

13.
《世界博览》2013,(15):71-72
揭开文莱神秘的面纱郑和所到的渤泥国正是在今天文莱境内。文莱全名叫"文莱达鲁萨兰国"(Negara BruneiDarussalam),"Brunei"一词来源于梵文,意即"航海者",马来人理解为海上生意人,"Darussalam"是阿拉伯语,英文译为"Abode of Peace",意即"和平的土地"。如果把"文莱达鲁萨兰国"的全名译为"生活在和平之邦的海上贸易者"当算贴切。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对《吕氏春秋新校释》所释《大乐》篇之"两仪"提出质疑,并表达己见,进而强调一种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历史文献的态度。首先,"两仪"指天地物质形态之容貌,《大乐》不言"天地"而言"两仪",是要将"两仪"之"两"与"太一"之"一"相对。"一"在万物造化时指"太一",而"一"又可以为用,以"一"为用时其义指"不易",则"一"象征不变,而与"一"相对之"两"象征变。《大乐》所言"一也者制令,两也者从听"可在郑玄论"易"之三名中得到深刻解释。其次,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历史文献,欲正确理解其内容尤其是理解起来有歧义的内容,则应对文本内容做逐字、逐词、逐句的考证、分析,以此为基础方能对文本作出合乎历史的正确解读。  相似文献   

15.
碟光书影     
《少儿科技》2013,(1):32
《神奇校车:海底探险》同学们,当你翻开这本书,"神奇校车"会带你遨游海底世界。你可以见到很多新东西,认识许多"好伙伴",有鲜艳的珊瑚、半透明的水母、做喷水运动的鱿鱼、硕大的鲸鲨……童年是培养人兴趣的黄金时期,"神奇校车"是帮助你获取海洋知识、建立你对海洋科学初步感情的好工具。它也许还能打开智慧之窗,让你靠不断努力成为一名海洋学家。当你合上这本书、结束这段精彩"旅程"时,你会感到幸福和满足。  相似文献   

16.
对于德国作家台奥多尔·冯塔纳的长篇小说《艾菲.布利斯特》,评论界关注得较多的是小说的叙述艺术、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宗教文化等方面。德国汉学家顾彬首次提出该小说描写了一个"抽象的中国人",但未作深入解读。今详细解读这个"抽象的中国人"在小说中的"出场",从三个方面(即小说结构、女主人公的人生认识、作家的中国认知)揭示出"中国人"的隐喻作用及爱与血的象征意义;并指出,"中国人"这一形象的刻画是贯穿小说情节发展的一条暗线,对"中国人"的象征性的含蓄描写同中国画中的留白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出土的有关"社、稷"祭祷的简文,证明卜辞中的"兇"当释为"稷"而非"蓑",稷与社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自然神灵,而不是郑玄所称的"原隰之神".社、稷皆有坛."社稷"一语既是诸侯国家政权的代称,又是天下的代称."社稷"一语的合称在商代就已经出现,而非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18.
正在21世纪以前,"人工智能大爆炸"的设想似乎还只是科幻小说家们杞人忧天的设想。到了今天,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严肃地思考一个问题:当技术奇点到来的时候,人类将会怎样?1983年,数学家VernorVinge提出技术奇点(TechnologicalSingularity)的概念。他将奇点定义为人工智能超过人类智力极限的时间点,在那一时刻以后,世界的发展将会超出人类的理解范畴。自此之后",技术奇点"仿佛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最开始的时候感受到它存在的还只是一些科幻作家和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之痞证,历代各家多解释"心下痞塞,但满不痛"。笔者从《说文》、经典著作、痞证的形成及临证治痞证的心得分析认为,痞证之"但满不痛",应理解为"满而不通",痞证当有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20.
价值作为一种实践性事实,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并得以发展的一种对象性存在。价值关系虽负载于客体却灌注着人的主观目的,是"主观见之客观"的现实性的实践关系。价值不是"实体之有""属性之有",而是"关系之有",不能将之归并到主观世界里或客体属性上做直观的理解。相反,应将之归属于人的生存关系并进行实践把握。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者因不能理解实践活动对"人的解放"的根本意义,故而遮蔽了价值关系的生存本质和人学意涵,不懂得从社会生活的内在本原处敞开人之为人的生存命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