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自从孟子提出“以意逆志”说以来,后代学者或把它视为阐释学的理论命题,或把它当作修辞学的理论观点,然而均因脱离了社会历史语境和言语情境,结果都是对孟子原意的错会。通过转换视角,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言语实际情境,认为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其原意应是对当时“言意之辩”的理论拓展,更是一条以划分语义层次为前提,以确立受话者主体地位为依归,以探求会话含义为目的的语用学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2.
孟子针对春秋以来断章取义的诗风,提出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主张,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文学释义中的权威性方法论。本文分析了孟子这一命题的本义及其利弊,并与20世纪西方文论史上出现的文本理论与阅读理论相比较,旨在探讨它们的异同与优劣,以及看待这两种文学批评理论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赵岐的《孟子章句》打破了两汉儒者繁琐、支离的注经模式,为当时的学界注入了一股清新的学风。赵岐在章句学领域的突破得益于他对孟子的“以意逆志”法的运用。“以意逆志”是孟子借己意揣摩作者思想意图的解《诗》方法,“以意逆志”说的成立依据在于孟子的“本心”说。赵岐将经验意义上的“人情”视为“以意逆志”的基础,结果误读了此说。虽然如此,赵岐还是成功地按照他所理解的“以意逆志”法解读了《孟子》一书,并由此而改写了经学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4.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一直被历朝历代尤其是现代学者的普遍关注和广泛研究.其内涵也被诠释者不断地改写、填充,并对其进行了现代转换。本文拟回归到孟子提出“以意逆志”的历史文化语境,从孟子的阅读视野中寻求其内涵及其接受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5.
自从孟子提出“以意逆志”说以来,后代学者或把它视为阐释学的理论命题,或把它当作修辞学的理论观点,然而均因脱离了社会历史语境和言语情境,结果都是对孟子原意的错会。通过转换视角,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言语实际情境,认为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其原意应是对当时“言意之辩”的理论拓展,更是一条以划分语义层次为前提,以确立受话者主体地位为依归,以探求会话含义为目的的语用学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6.
赵岐对章句学的突破及其对"以意逆志"说的误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岐的<孟子章句>打破了两汉儒者繁琐、支离的注经模式,为当时的学界注入了一股清新的学风.赵岐在章句学领域的突破得益于他对孟子的"以意逆志"法的运用."以意逆志"是孟子借已意揣摩作者思想意图的解<诗>方法,"以意逆志"说的成立依据在于孟子的"本心"说.赵岐将经验意义上的"人情"视为"以意逆志"的基础,结果误读了此说.虽然如此,赵岐还是成功地按照他所理解的"以意逆志"法解读了<孟子>一书,并由此而改写了经学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7.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以其“心性”论思想作为理论基础,不仅首创性地提出了理解活动中阐释者主体意识的问题,而且将理解规定为阐释者与诗人之间人伦心理的会通,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意义生成方式。这一命题在后世的经籍阐释特别是文学阐释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在多个层面上具有和当代文学解释学理论对话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刘勰提出的审美鉴赏理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指明了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主要区别,这一观点成为我国重要文学批评理论的方法。究其渊薮,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开创了读者中心论的先河,《淮南子》、《文赋》进一步阐发,直至刘勰的《文心雕龙》方初具规模,后经钟嵘、宗炳等人努力,终于形成我国独具一格的文学批评标准“味外之味”。  相似文献   

9.
“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一个有关文学释义的纲领性理论命题。围绕这个命题,中国古代的文论家和批评家对文学解释活动中的解释者(主体)与解释对象(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解释的具体途径进行了深入而辨证的探讨;既充分尊重接受者和解释者的主体意识——“意”,又强调文学解释活动最终不能背离对作者和文本原意——“志”的理解和把握,同时还把文学解释活动看成是解释者之“意”与解释对象之“志”通过“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形成新的意义过程。正是在这基础上,“以意逆志”的文学释义方式所蕴涵的解释学思想能与西方解释学理论展开深层对话,两者互取长处,在内在旨趣上形成中西融合。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孟子“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过程。指出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天命观;同时更强化了人的主体性和道德伦理的自觉性,从而形成了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以“人”为中心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11.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沃勒斯坦创立的世界体系理论在社会科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对西方主流的现代化发展理论进行了批判,并对16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提供了自己的理解.它强调世界体系与资本主义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沃勒斯坦指出现代世界体系本质上是一个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经济体,这对寻求发展之路的国家具有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钱冠连的专著《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发展和加深了我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钱氏“家园论”形成的原因在于楚文化的影响,深厚的语言功底,时代的磨练与机遇;其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四个主要阶段:思想准备-理论准备-方法准备-实际写作.  相似文献   

13.
明弘治、正德年间,前七子以复古论主盟文坛,蔚然成风,杨慎却提出异议、独树一帜。今人多认为杨慎在复古大潮中未能免俗,只是在一些具体的文学主张上与七子不大相同^[1](p291),实际上《升庵诗话》已经对当时的文学复古思潮有所修正,在诗歌审美论、创作论、师承方法等问题上都一反流俗,成一家之言,并对后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马尔库塞在人本主义哲学基础上,批判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制度一体化的现实,强调人的历史主体性和意识形态的否定性;批判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否定了生产方式变革的理论。这是他“人道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论前提。马尔库塞构造了其新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分析了无产阶级结构的变化,区分了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历史变迁;突出了社会革命的目标和革命主体,描绘了一幅新社会主义社会的蓝图。但是,马尔库塞用弗洛伊德主义来“修正”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反面。  相似文献   

15.
顾应祥针对阳明后学16世纪中后期陷入虚寂和缺乏真实功夫的困境,在晚年猛烈批评阳明心学。特别是其作为阳明门人的身份从心学阵营内部对老师的思想进行批评令人寻味。在其看来,王阳明放弃了性善论导致诚敬功夫的缺乏,使天理丧失德性的浇灌,容易使读书人走向功利主义歧途。王阳明的天地万物一体观也与爱有差等的传统礼法秩序相悖。分析顾应祥的学术思想,可以发现部分阳明后学是如何向传统程朱理学回归的,也可以了解他们是如何批评阳明良知学的,这有助于增进对阳明学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南宋名臣崔与之晚年以四卷奏札呈辞,自诉辞官的缘由是“病”、“孤”、“归”。以此为突破口,可窥探崔与之辞官的深层缘由是悲宋室残局、叹人生经历、悟庄骚文化。  相似文献   

17.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雨中的猫》因其视角和主题的独特性而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学价值。《雨中的猫》体现了海明威如何从女性视角深层地关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同时,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创作理论及其少有的女性主题在这部小说中也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8.
作为民主哲学家,杜威从新个人主义的主体论出发,以积极演进的运作论为特征,形成了其新自由主义的民主理论框架,这一框架的完成是美国社会转型在政治理论领域内的反映,同时也凸现了杜威民主理论的内在矛盾性。  相似文献   

19.
梁宗岱是我国象征诗派最重要的理论家之一.他将中西方的"象征"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象征主义诗论,体现在他提出以"整体象征观"去把握诗歌的象征内涵.他的这一诗学理论成为新文学象征主义诗歌的理论基石,在现代诗歌中也有突出的体现和运用.  相似文献   

20.
对美籍华裔学者孙康宜的中国古代诗词研究作专题性探讨,着重其对六朝诗人及其诗歌创作和唐宋词人与词学所作的论析,指出,孙康宜的研究有其独到的眼光,她提出了一系列属于个人独立研究的看法,可资中国学者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