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正作用非同一般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它的波长达数百公里,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虽然在茫茫的大洋里里波高不足一米,但是在到达海岸浅水地带时波长减短而波高急剧增至数十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墙"。由于受海底地形、海岸线几何形状和波浪特性的控制,呼啸的海浪"水墙"每隔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就重复一次,摧毁堤岸,淹没陆地,夺走生命  相似文献   

2.
海啸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这种波浪运动引发的狂涛骇浪,汹涌澎湃,它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的能量,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对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摧残。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地震海啸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十分巨大的。剧烈震动后,巨浪呼啸,越过海岸线,迅猛地袭击城市村庄。事后,海滩上一片狼藉,到处是残木破板和人畜尸体。目前,人类对地震、火山、海啸等突如其来的灾变,只能通过预测、观察来预…  相似文献   

3.
雨檐 《今日科技》2005,(1):49-52
2004年12月26日,圣诞节刚过,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面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引发海啸,席卷东南亚多个国家,造成了数十万人死亡、重大的经济损失。惨痛的损失令人心惊,海底地震的惊人破坏力令人心悸。陆地上的地震我们已经通过媒体见得多了,但是,地震能够发生在深海而且还有这么大的危害人们可能不太了解。  相似文献   

4.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9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席卷东南亚、南亚、非洲12国,波及印度洋东、北、西侧海岸。截至发稿时,此次海啸已造成二十多万人死亡,同时也给人类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海啸大劫难。海啸的破坏力不言而喻。那么,什么是海啸?它是怎样形成的?目前我们该如何才能将海啸对人类的伤害降到最低程度呢?海啸,也叫“津波”、“津浪”,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海浪,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所激起的灾难性巨浪。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只在海底地质基础出现垂直断层、里…  相似文献   

5.
一场突如其来的海啸扫荡了印度洋沿岸,顷刻间,沿岸建筑荡然无存,瞬间夺去了二十余万人的生命。灾难过后,人们仍心有余悸,并感叹大自然的巨大威力。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对地震还无法预报,对海底地震就更显得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6.
《科技潮》2005,(3)
印度洋地震导致海底山脊倒塌形成山崩地段 2月18日,英国科学家公布了去年年底印度洋大地震发生后,受板块构造冲撞而发生变化的震中地区海床的首批图片。英国专家利用高清晰度的多束激光声呐对海底进行了扫描,受地震影响,印度洋海底中高达1500千米的山脊已出现了巨大的倒塌,并形成数公里宽的山崩地段。科学家初步评估,地震发生时,印度和缅甸两块板块构造突然运动相碰时,印度板块构造被向下挤压,造成海床隆起一道山脊,海水因此向上涌出,结果引发了去年12月26日发生的东南亚大海啸。《京都议定书》生效 温室气体排放有法可依2月16日,《京都议…  相似文献   

7.
最近,日本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海啸袭击了日本北部沿岸数十座城市和乡村,高达10米的海浪将房屋、车辆、集装箱和居民卷走,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继印尼大海啸之后,海啸这种灾难性的海浪又一次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8.
余非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26):7819-7821,7825
结合了日本311海啸和日俄在建的海底输气管道的基本情况,建立海底输气管道模型,并对其进行海啸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分析。分析表明:①深水区域海啸对输气管道不会造成破坏性的影响;②浅水区域海啸能量陡增,所形成的海啸波会对管道造成破坏,其所受应力值已经超过了极限应力,需要进行加固处理和适当的海啸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SeisComP3 软件系统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款免费的、部分开源的地震实时监测与自动处理系统。根据地震监测、大地震海啸预警等工作需求,本研究组应用SeisComP3 系统提供的实用工具进行辅助功能开发,实现地震数据的实时汇集、共享与自动处理,为大地震海啸预警提供及时、可靠的地震基本参数。同时,基于SeisComP3 系统地震自动定位结果和实时波形数据,应用W 震相方法快速反演海啸强震震源机制解,为海啸数据模拟程序提供实际发震断层面参数解,提高后续海啸数值预报的准确性。实际应用表明:SeisComP3 软件系统为海啸业务提供了重要的数据保障和科技支撑,促进了海啸预警预报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马达海洋工区海底深度变化很大,多次波异常发育,多次波衰减一直是该区地震资料处理难题之一。首先分 析与自由表面相关多次波衰减方法(SRME)、预测反褶积、抛物线Radon 变换的方法原理,针对各方法的不同特点制 定方案:采用SRME 方法衰减与自由表面相关的多次波,预测反褶积方法压制层间多次波,抛物线Radon 变换法衰减 剩余的多次波。实际资料处理表明:这种分步分段压制多次波的方法能够很好地衰减海底深度变化范围大、海底构造 复杂的海洋地震资料的多次波,很好地改善海洋地震资料的成像效果。实际资料处理表明,这种分段压制多次波方法 能够广泛应用于海底深度变化大,海底地质构造复杂的海洋地震资料多次波衰减处理。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多分量地震监测预测系统(AETA)进行电磁扰动观测(EMD), 通过观测数据特征分析和异常识别判定, 并结合地震事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AETA电磁扰动观测数据与已知的环境噪声和人文噪声特征不符。基于磁传感器原理和麦克斯韦方程组推导, 提出信号可能来自近地表的自由电荷变化和运动。以九寨沟Ms 7.0级地震和宜宾长宁Ms 6.0级地震为例, 发现AETA电磁扰动均值异常与地震具有前兆相关性。其中, 日周期特性的SRSS波和电磁扰动超低频成分的出现与周边地区或龙门山断裂带以及鲜水河断裂带的强震风险相关。通过讨论信号源产生的物理机理, 认为日周期特性的SRSS波可能与来自地幔的熔融物质中带电粒子溢出至地壳有关, 在地球自转和公转综合作用下, 在震源附近或相关区域会产生与日升日落同步的日周期波动。  相似文献   

12.
海啸是出没在海上的恶魔,是死神从大海里伸出的手臂!它发起狂来,能卷起10米多高的水墙,并以摧枯拉朽之势扑向沿海的人类家园。2011年3月11日,日本宫城以东的太平洋海域发生9级地震,地震引发的海啸浪高达23.6米!无数房屋被它摧毁,万千生命被它夺去。大地犹如死神抚摸过一般,遍野狼藉……难道,当海啸的魔爪扑来时,我们就只能坐以待毙?No!如今就有一样东西很神奇,它叫海啸预警系统——它会跑在海啸的前面告诉你,海啸来啦,赶快撤离!  相似文献   

13.
2022年1月15日世界标准时间4∶14,位于南太平洋汤加俯冲带火山链区域的Hunga Tonga-Hunga Ha’apai(HTHH,175.39°W,20.55°S)火山爆发并激发全球性海啸。聚焦火山喷发和海啸波的观测方法,介绍了海底传感器、大气波变化卫星图、电离层扰动对火山喷发和海啸的最新监测结果。结合该区域的地质构造与火山喷发历史资料,综述了2022年汤加HTHH火山喷发引起的海啸特征、最新观测手段,提出了对俯冲带火山海啸等进行详细的海洋地球物理调查、基于观测综合量化研究海底火山大规模喷发对全球气候的潜在影响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海啸     
海啸是由于海洋水下强烈扰动而产生的一系列巨大波浪。强地震是造成海啸是其中一个原因。海啸可能会对附近海岸及远洋沿海地区产生毁灭的灾难。沿海地区的人民有必要了解海啸知识,以及进行一些地震/海啸应急的演练。  相似文献   

15.
在不同方向的地震动输入下海底悬跨管道的动力响应存在差别.基于Wake模型,提出了三维地震输入下的海底悬跨管道的水动力模型,并推导了有限元控制方程.建立有限元离散模型模拟模型试验工况,进行了正弦波和El Centro模拟地震波输入下海底悬跨管道的动力分析.通过数值计算和模型试验的结果比较可以看出,考虑地震动输入方向影响的Wake模型能够应用于海底悬跨管道的地震响应分析,其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16.
地震海啸是威胁人类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海洋灾害。预警系统是地震海啸防灾减灾的最重要环节,是拯救人类生命至关重要的系统。  相似文献   

17.
《科技智囊》2010,(6):56-61
<正>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自然灾害纷沓而至,先是印尼海啸,再是缅甸洪水、智利地震、海地地震,冰岛火山喷发,中国也刚刚度过汶川地震两周年的纪念日,玉树地震废墟上面的烟尘还没有散  相似文献   

18.
强烈地震合并海啸,地震海啸又引发核危机,使日本经受严峻考验,也使这次大灾害具有世界性灾难的特征。观察整个事件进程,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相似文献   

19.
印度洋海啸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阐述了地震海啸与其他地震次生灾害相比的特殊性,提出了“海震”的概念,并指出了印度洋海啸对今后抗震救灾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近场地震动输入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时程分析方法来分析桥梁结构地震响应时,地震波的选择合适与否决定了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及可信性。本文提出双参数控制法作为考虑近场地震输入时地震波的选择方法,并与传统的地震波选择方法相比较。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实际桥墩进行了检算,通过分析得出:采用双参数控制法选波的计算结果离散性比较小且能够反应近场地震的特性;验证了较大PGV/PGA比值的近场地震波会引起结构较大的地震响应的观点;并认为速度脉冲周期下宜作为考虑近场地震输入时选波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