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南京举行的第四届世界寒武纪地质大会上,中国地质学家、贵州省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的魏家庸说,距今约2.5亿年的二叠纪末期的一次生物灭绝事件中,有很多生物在“避风港”中躲过了这场灾难。魏家庸说:“二叠纪晚期地球上存活的大量生物,如藻类和棘皮类生物,在二叠纪末期的一次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后的200万—400万年的时间内又出现了。”魏家庸认为,这说明在这次生物灭绝事件中,地球的某些角落成了一些生物免遭厄运的“避风港”,这些存活的生物为三叠纪生物在短期内的复苏和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科学界普遍认为,地球生命演化史上曾发生过六次重大的生命灭绝事件,其中发生在距今约2.5亿年二叠纪末的那一次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其结果导致当时地球上绝大多数的生物灭绝,只剩下少量低级的生物。此后在三叠纪,这些生物通过至少400万年的时间才逐渐进化为高级生物,并使整个寂寞的世界逐渐丰富多彩。魏家庸说,目前大量古生物化石的发现可以证明,当时的地球存在使一些生命免遭灭绝的“避风港”,但是“避风港”在地球的什么位置,有多少,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避风港”使众多生物躲过地球史上最大灭绝灾难@秦亚洲 @石永红  相似文献   

2.
(新闻时段:2011-03-21至2011-03-31;为新闻关注度,☆为/2)1运动和性爱会导致心脏病概率增加[关注指数:]23日,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在锻炼时,心脏病发作或猝死的几率比平时高3.5倍;而在性爱中,心脏病发作的几率为平时的2.7倍。如果进行规律的体育锻炼,心脏病发作或猝死的几率可降低30%。  相似文献   

3.
(新闻时段:2011-02-01—2011-02-10;★为新闻关注度,☆为★/2)1小行星2036年或撞地球[关注指数:★★★★★]8日,俄罗斯天文学家宣称,一颗代号阿波菲斯的小行星将在2036年4月13日与地球相撞。但美国方面表示,这颗身材较大的小行星确有可能与地球直接相撞,但此事发  相似文献   

4.
张劲硕 《科技潮》2005,(4):46-47
我们在新闻中经常可以见到类似这样的报道:全球平均每天有10余种动物、两种植物灭绝……这也许是比较保守的估计了。也有人说,地球正面临第6次生物大灭绝,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还有甚者称,现在每天都有100多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毋庸讳言,如今野生动物的灭绝速度远远超过了自然灭绝速度,根本原因是人类各种活动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您可曾注意到,很多动物也在不断被人们发现和描述。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新世纪,能够有新的大型物种被发现是极为罕见的。比如一些人类近些年才认识的新物种,我们的近亲——猿猴家族就是很好的例子。  相似文献   

5.
(新闻时段:2011-02-11至2011-02-20;为新闻关注度,☆为/2)1成功模拟着陆火星[关注指数:]12日,俄罗斯医学生物问题研究所称,载有3名火星-500项目志愿者的登陆舱当天成功模拟在火星表面着  相似文献   

6.
二叠纪末期地球气候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导致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崩溃,发生了地质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大火(亦称野火)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关键影响因子,以及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在第四纪以前的历史研究中很少有报道。剖析了煤山二叠纪-三叠纪界线521 ka黑碳和燃烧源多环芳烃的沉积记录,恢复了生物灭绝前后的大火历史。研究显示,生物灭绝前的163 ka内大火频繁,在生物灭绝时则发生了最大规模的大火事件;生物灭绝线以上早三叠世地层中未发现燃烧的记录,出现了大火事件间断(时间持续约358 ka)。对比全球多个剖面,这种大火间断事件可能不是局部现象,而是全球性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陆地植被为大火燃烧的原料,伴随着陆地植被的大规模消失和大气氧含量的快速下降,大火燃烧事件也将消失。因此,煤山剖面二叠纪-三叠纪界线的大火间断能用来指示生物的大规模灭绝事件。  相似文献   

7.
今天的地球,是一个瑰丽多彩的生物世界.这千姿百态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是大自然经过30多亿年的漫长岁月造就的.地球上目前到底有多少种生物?科学家还没有定论,因为,大量的物种尚未被人类发现,目前已被发现的大约有150万种.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末期,地球上曾经不可一世的庞然大物恐龙,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异而灭绝了.在地球史上.曾经发生过五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过程.然而,今天的地球,正经历着第六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这一次和前五次不同的是,导致这场悲剧的正是我们人类自己.人类对野生动物的滥捕乱杀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使得地球上越  相似文献   

8.
正距今约2.5亿年的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中最具灾难性的生物灭绝事件,造成90%以上的海洋生物和约75%的陆地生物灭绝。2018年9月,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沈树忠院士领导的国际合作团队在GSA Bulletin上发表论文,认为整个灭绝过程最长不超过3万年左右,在地质学上称得上是一瞬间。在广西来宾蓬莱滩剖面,通过对剖面中多层火山凝灰岩的高精  相似文献   

9.
国际新闻彗星撞地球曾导致大型哺乳动物灭绝(图)藻类繁衍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形成的一层黑色"垫子",可作为12900年前物种灭绝的分界线。Clovis文化遗迹和猛犸象骨骼可在该分界线上找到,但并不能在之上的地质层中找到。(图片来源: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AllenWest)  相似文献   

10.
(新闻时段:2011-07-11至2011-07-20;★为新闻关注度,☆为★/2)成功发射天链一号02星[关注指数:★★★★★]111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链一号02星送入太空。天链一号02星是中国第2颗地球同步轨道数据中继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  相似文献   

11.
论全球巨变的银河旋臂成因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对银河系旋涡结构和地史资料的研究表明,距今大约6亿年以来,地球上曾先后四次重复发生的各类全球巨变事件——大冰期、生物大量灭绝和地磁倒转等,同日地系统相继穿越银河系四条主旋臂的运动有较好的相关性:当地球跟随太阳绕银心运行到旋臂内部时,生物灭绝百分率、地磁转向速率和全球平均温度等均普遍增高;而当它们穿出旋臂后,生物灭绝百分率和地磁转向速率则明显降低,地球也随之进入大冰期。本文认为,旋臂内较为密集的众多的小行星、彗星、星际气体和尘埃等天体对地球的直接撞击或间接影响是产生上述全球巨变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各类巨变的区别和联系,解释了巨变的全球性、准周期性、相位关系和产生方式等特性,并讨论了同类巨变在不同阶段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12.
(新闻时段:2011-05-11至2011-05-20;★为新闻关注度,☆为★/2)1太阳能飞机跨国飞行成功[关注指数:★★★★★]13日,太阳驱动号太阳能飞机,用时12小时59分飞行630km,从瑞士帕耶娜机场起飞,经法国和卢森堡抵达布鲁  相似文献   

13.
生命起源与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学之谜之一.在地球历史中曾发生过多次重大的生态系统和环境突变[1-2],部分是由于地外因素,如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了地球生态系统的灾难性破坏与恐龙等的灭绝,但更多的是由于地球自身环境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破坏了海陆生态系统,从而导致地球生物的消亡[3-4].  相似文献   

14.
<正>目前,由于人类的不断干扰,植物与动物的灭绝速度大幅增加,可以说,生物多样性的危机已经到来,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保护呢?近百年来,由于人类干扰栖息环境,植物灭绝的速度提高了上百倍。与动物的消失相比,植物的消失并不太引人注意。然而,其影响虽然不直观,但是不可估量。植物的灭绝既是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的损失,也是地球上遗传资源多样性的损失。生物多样性也是保证人类幸福的本源。  相似文献   

15.
<正>恐龙灭绝了,为什么和恐龙同时代的一些动物却能逃过了一劫?中生代的霸主——庞大的恐龙家族,在白垩纪的集群灭绝事件中退出了地球舞台,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和无数的谜团。其中之一就是:在这样一个集群灭绝事件中,为什么许多其他生物却躲过了这一劫难,生存下来了?  相似文献   

16.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俄罗斯科学院期刊》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地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可能是由大盐湖引起,盐湖排放出的卤化气体改变了大气成分,导致植被遭到永久性破坏。  相似文献   

17.
小天体撞击地球,诱发环境与气候灾变,导致大量生物灭绝的研究,是80年代地球科学、空间科学与天文学共同关注与探讨的前沿课题,尤其是对6500万年前白垩纪末恐龙及其他物种大量灭绝的事件研究,在世界的科学界掀起了一股强劲的狂澜。  相似文献   

18.
《创新科技》2005,(11):56
我们生活的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在地球诞生至今的漫长岁月里,地球气候一直处于冷暖交替的变迁之中,生活在地球上的物种也经历了5次大灭绝。亿万年后,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又会是哪些生物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呢?美国“探索频道”组织国际权威的气象学家、地质学家、生物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这个问题作出了相当惊人的解答。  相似文献   

19.
物种灭绝:由于森林及其他动植物区遭到破坏,每天有100种动植物濒于灭绝。热带雨林遭到的损失尤为严重。虽然赤道热带雨林只覆盖地表7%,但这里却生栖着地球上50-80%的物种。人类在这里永远失去了大量的遗传物质,它们对于克服疾病、提高谷物质量具有关键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闻时段:2011-01-01至2011-01-10,★号为新闻关注度,☆为半★。欢迎各媒体推荐新闻)合成新光敏染料[关注指数:★★★★★]17日,美国布法罗分校教授迈克尔·戴缇、罗彻斯特大学教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