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逆反心理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所接受的阀限,使个体感官达到饱和而产生的一种厌恶体验。”也即在一定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情绪,做出与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在差生中出现较为普遍,他们一旦产生逆反心理,随之产生对语文学习的梢极态度和厌恶情绪,有的甚至产生严重对立的情绪。鉴此,语文老师切不可掉以轻心。如何防范呢?  相似文献   

2.
施蛰存的历史题材小说是他“独自去走一条新路径”的杰作,是作者在现在时间中完成的对历史的理解,目的在于显示个体精神人格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在这类历史题材小说中,作者消解了得道高僧、民族英雄之辈堂皇的冠冕,以分裂的姿态诠释着一种生存的悖论。施蛰存为他历史题材小说中的个体人格自我构筑了一种独特的表述体系,即“内自我一假自我”系统,揭示了其本质的生存状态:焦虑。这种焦虑主要表现为对罪过的焦虑。  相似文献   

3.
《野草》从个体生命在时间流中生存的状态以及个人与他者的关系两个方面写出了个体生命生存的无意义,流溢出一种找不到立足点而漂浮空中的惶惑情绪。本文试着从这两个方面出发去探讨这种生存的困境,以及对这种困境所做的绝望反抗及反抗中的绝望情绪。  相似文献   

4.
挫折是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体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心理状态和情绪体验。本文从分析新时期青少年挫折心理产生主、客因素入手,再概述挫折心理产生后的行为反应,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有效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5.
论心理平衡     
心理平衡是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需要获得满足,动机得以实现,情绪比较稳定时的一种状态。影响心理平衡的主要因素为需要的迫切感和动机的强烈度、自我期望值和个人抱负水平、归因方式与公平体验。为了维持良好的心理平衡状态,个体应树立正确的挫折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良好的情绪,养成健康的个性,主动与人交往,参加集体活动。  相似文献   

6.
刘全 《科技信息》2013,(25):195-195
抑郁是当下最为常见的心理困惑.又被人们戏称为三高——“高学历、高智商、高收入”之病,侧面映衬出病从个体“想得太多,要求太高、欲望太大”而积劳成疾。那么,作为生存在社会低层的农民建筑工似乎与抑郁无关而被忽略.笔者作为一个基层管理者.长期与农民建筑工工作在一块.发现他们也是一个易抑郁的群体。抑郁通常表现为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并伴有焦虑、犹豫、记忆减退、孤独、悲观、失望等症状。抑郁在情绪上表现出强烈而持久的悲伤.  相似文献   

7.
卡夫卡的语言冷静、平板,却透出一种判决词似的寒冷;他的结构是“砖瓦历历屋将倾”,却于细节真实与整体不真实之间加深着不安;他的手法有变形、象征等,却与其说是一种手法勿宁说是一种至真体验中的必然。这些构成为人称道的“卡夫卡式”的形式因素,都不足以解释出现“卡夫卡学”、“卡夫卡热”的原因,本文拟就卡夫卡的世界、卡夫卡的生存突击、卡夫卡的意义几方面来略析一下这位孤独的作家。  相似文献   

8.
焦虑是人类非常普遍的心理现象,焦虑的本质是个体通过认知评价,预料到某种危险的刺激会对自我的自尊产生较大威胁,但自我又没有足够能力应付时产生的一种强烈且持久的情绪体验。焦虑可以引起生理、情绪、行为三方面的变化。对于焦虑,我们可以有多种积极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正念是指全身心地关注当下的体验,对当下体验持一种非评判性的接受态度。正念包括了正念觉知和正念训练两大过程,因此,正念既是一种特质,也是一种技术手段。本文发现了国内外有关正念及其如何改变个体情绪状态等问题,总结出了涉及感知觉、注意力、情绪调节及情绪状态改变等多种信息加工为角度的心理机制,并指出了其研究前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
米歇尔·布托尔的小说《变》叙述了一次 2 1小时的旅程 ,在此过程中揭示出主人公疲惫的内心状态 ,同时 ,作者通过一系列艺术技法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 ,增强了对小说内容和思想的体悟。通过对这种疲惫状态的模拟再现 ,小说深刻地揭露出理性时代的到来所造成的意义缺失以及由此带来的个体自由的丧失。  相似文献   

11.
张艳强 《科技信息》2011,(24):282-282,285
1.引言焦虑是一种对未来事物的莫名的压抑感和恐惧感,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状态。其中包含忧虑、焦急、紧张、惧怕、烦躁等情绪体验。竞赛焦虑则是指运动员在比赛前或比赛中产生的一种运动焦虑。马启伟先生主编的《体育心理学》中对运动焦虑心理的解释是"运动焦虑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对当前的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情境具有的  相似文献   

12.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3.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主人公身上带有浓郁的“死亡意识”;到了库切的作品,则转变成了一种“沉默哲学”。它们都是在极限境遇下沉思人类生存状况的一种思考方式,在否定中肯定了人的存在意义,具备了典型的否定美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5.
多数社会学家认为社会流动使个体在情感体验上“受益”,但也有学者提出流动带来的是“离解”效应。通过对知乎网站“农村大学生”话题的数据以及深度访谈的分析,发现处于社会流动过程的农村大学生虽有积极情感体验,但也有被忽视和压抑的消极情感体验,进而支持整合“离解”与“受益”效应的解释。这种体验以“心路历程回溯”与“阶层旅行比较”两种逻辑联结起身份认同、教育流动、阶层忠诚及阶层位置等主题。对长距离流动者而言,积极体验是一种“突围的成就感”,因为获取了目标阶层文化资本;消极体验是“离开的煎熬”,主要是对原始阶层的忠诚带来的压力。对短距离流动者而言,积极体验是一种“投入的充实感”,在于流动者广泛的实践性参与;消极体验是一种“位置的焦虑”,是因为生存境遇所致。研究结论为当前农村大学生的校园与职场适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恐怖症治疗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的某个时间阶段,都或多或少要经历恐惧。恐惧作为一种情绪体验,是对客观存在危险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它对正常人来说是一种有益的防御反应,对于保存个体有重要意义。但如果这种恐惧情绪影响到个体的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那就是一种病态,即恐怖症。恐怖症一旦形成,就可能会持续终身,而且病程越长,治疗效果越差;因此及时进行治疗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卡夫卡之于20世纪的现代人,其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人的异化、生存的不正常状态,更在于他力图寻求出能整合废墟的力量,使人类的生活趋于正常,他竭尽一生苦苦寻求承载人类抵达幸福的船儿。在作品中,他询问了人类获救的每种可能性:对公正法则的寻求,对人类原罪的审视,那隐约可见而K却终生走不进去的城堡……,而艺术——审美之途,这条一直在历史的河流中为哲人们所重视的路途,同样为敏锐的卡夫卡所关注,以安放人们的灵魂。本文拟就通过对《饥饿艺术家》、《歌手约瑟芬》、《一只狗的研究》的考察,把握卡夫卡的这一拯救之路。 卡夫卡的每部作品都是一个谜,他采用独特的表现手法:夸张、变形、寓言、象征等,构成与现实生活 相统一的“神话世界”,呈现出寓义的多面性。因此,破解卡夫卡作品的真谛在某种意义上正如卡夫卡所言,“目的只有一个,道路却无一条”,自以为理解了卡夫卡,却可能是对他的误解。但是,卡夫卡一生都在冒着被那个可能存在的“形而上”嘲笑的危险,寻求人类灵魂的福祉,我们又何尝不可以冒着被卡夫卡嘲笑的危险获取理解卡夫卡的可能性呢? 首先从文本的最表层开始分析卡夫卡的作品中是否存在艺术拯救的意图。 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在卡夫卡的笔下展现为本质逼真的谎言王国。  相似文献   

18.
学习焦虑心理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瑞琳 《科技信息》2008,(29):209-209
焦虑(anxiety)是变态情绪之一,又称心理异常。一般认为:焦虑是指个体由于预期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使得其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相似文献   

19.
卡夫卡在他的小说中充分展现了他眼中的梦魇世界,同时也以“卡夫卡式”的创作特色生动体现了“现代人的困惑”。在强大的梦魇世界面前,卡夫卡和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并没有妥协,他们在绝望中奋起反抗,而这种反抗也带上了浓厚的卡夫卡特色。  相似文献   

20.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