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英国戏剧与中国传统戏曲迥然相异,具体表现在自然与艺术的关系及话语表现模式上,一种是发达的对话式艺术,一种是优美的歌舞式艺术,一种是再现性艺术,一种是表现性艺术.深入探讨了戏剧戏曲艺术本体特征的差异,从东西方语言、文化传统和艺术审美观上分析了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名古代戏剧研究,朱光荣教授在长期研究工作中逐渐形成“一个独特的理论系统”。其理论全方位、多角度论述了古代戏曲艺术发展规律、戏曲创作论、戏曲美学论、戏曲艺术体系论、戏曲风格论、戏曲艺术辩证法、戏曲研究思想方法论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李晗  黄群 《科技咨询导报》2008,(15):159-159
戏曲是中国的传统戏剧形式,是音乐、舞蹈、戏剧三者结合的一种舞台艺术。歌剧起源于西方,它融合音乐、戏剧、诗歌、舞蹈及美术于一身,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艺术。本文就中国传统戏曲与现代歌剧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揭示两者的“同”与“异”。  相似文献   

4.
姬常虹 《科技信息》2010,(31):I0408-I0409
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经过了历代专业工作者的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长时间的艺术实践所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中国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舞蹈是戏剧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戏曲中保存了丰富的传统舞蹈艺术,文章从中国古典舞蹈与戏曲舞蹈之间的联系、差异着手,运用大量丰富的理论依据和史实资料,做了详尽的分析,在文章最后部分,作者分析了这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古典舞从戏曲舞蹈中吸取了不少元素,有身段、有技法、有剑、有水袖,而戏曲舞蹈从古典舞中也吸取了许多精华,使舞蹈在戏曲艺术中占有极其重...  相似文献   

5.
王骥德和李渔,虽处不同时代,但其戏曲理论在文体特征、文体创作、文体结构、文体批评、文体功用等方面大同小异.王骥德的戏曲理论给李渔的戏曲理论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为李渔的戏曲理论奠定了基础.李渔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作了全面的总结,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了中国传统戏剧理论,使之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二者的戏曲理论为我国近现代戏剧的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戏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时空艺术。在世界戏剧史上,戏剧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情节剧向现代戏剧的发展,出现了象征主义戏剧、荒诞戏剧等形式。时空艺术也变得多元化。中国当代戏剧在向西方戏剧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时空处理模式,对当代戏剧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鬼魂形象的出现符合戏剧哲理学,是民族文化意识的具体表现,它的演变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中的鬼魂形象表现模式进行比较,辨析戏剧和戏曲在审美原则方面的根本差异,对作家创作心理与整个社会心态作进一步探讨,发掘出鬼魂形象艺术上的独特魅力以及中国戏曲不同于西方戏剧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8.
早在20世纪60年代,黄佐临深切感受到中国话剧完全按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进行艺术创作并不完善,因为中国的文学艺术有着写意的传统,因此他提出"写意的戏剧观",主张在中国传统的写意戏曲的基础上创造话剧,同时吸取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使话剧既能继承民族优秀遗产,又能吸取世界各国戏剧精粹,使之能成为相当完善的艺术.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家对于青少年、幼儿美育工作的重视,教育部已推行改革和出台了一系列“双减”政策。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将戏剧、影视、舞蹈等内容融入一至七年级的艺术课程设置。然而,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义务教育艺术课程中的新兴学科,由于在时间上开展较晚、地域上局限于一二线城市,所以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以“新课标”为方向盘,结合西安市永新小学的戏剧和影视美育实践活动进行理论和实践经验总结,分析戏剧影视美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模式、方法和实践路径,借此探究其意义和影响,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0.
张知峰 《科技信息》2011,(19):407-407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戏曲既有戏剧的的共同特点,又因不同的表演手段而区别于话剧等其他戏剧艺术,具有自己的特点。戏曲表演艺术是行动的艺术,作家可以用文字,画家可以用画笔,音乐家可以用声音作为创作的手段,而演员只能用准确的舞台表演征服观众。舞台上鲜明的人物形象是通过舞台表演过程来完成的,这就决定演员必须掌握塑造舞台人物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手段-表演。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文明新戏是开放国门,“采用西法”的产物,它所走过的路程是曲折的,和五四以后新兴的现代话剧比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它存在的三四十年间,经历了自成系统的一段兴衰史。本文试将文明戏的萌芽、发展和衰落作一追索,以探求艺术发展之规律;以期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全貌有完整的把握和认识。 一、戏曲改良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舞台上传统戏曲一统天下。而在西方剧坛,批判现实主义戏剧正值盛期,现代主义戏剧出现萌芽,歌剧、芭蕾舞剧已相当成熟,出现了一大批经典剧目。 清朝末年,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也带来了西方的文化和宗教,东西方文化在中国发牛了激烈的冲撞,戏剧自然也在其列。在国外戏剧文化和传统戏曲的尖锐对立中,在对传统戏曲文化的批判中,呼唤着一种全新的戏剧的诞生。  相似文献   

12.
儒道互补形成了戏曲的个性,形成和丰富了戏曲古典美,古典美又使戏曲独特的个性得到了充实和发展.古典美是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呈现,也是沟通民族传统文化心理与中国戏剧思维的精神和艺术发展的桥梁.盲目的创新,必然使古典美失去光泽,失去了古典美的光泽,那么,戏曲的改革就误人了歧途.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戏剧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必须大力发掘利用。本文从读者理论的视角提出戏剧教学的基本要求(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多种教学情境)以及课堂模式(讲读课、表演课、写作课、辩论课、观赏课等),以充分发挥戏剧艺术的独有魅力,既体现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又考虑戏剧艺术自身的特点,其最终目的是在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戏曲是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美学成就的戏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之中国民众的一种选择。由于它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舞台艺术。因此不少戏曲理论家皆认为它集中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写意美学观,而戏曲的这种写意特征又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诗、画写意有异曲同工之妙,数百年来一直与观众的审美情趣相契合,成为最受大众喜爱的一种艺术。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在戏剧探索大潮中涌现出一批写实型探索戏剧,它们既秉承“写实剧”特征,又兼具“探索剧”特点。前者仍以现实主义精神为基石、现实主义手法为主要创作方法,坚持以人物为中心,注意揭示底层人物的命运、生存价值、内心冲突,追求人物关系生活化;后者不拘泥于传统旧有模式,适度进行创新试验,注入一些现代意识,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的手法、技巧,或从传统戏曲中汲取营养,采用非幻觉武审美形式,表现出现实主义的开放性和拓展。  相似文献   

16.
张心  常凯 《世界博览》2023,(18):40-43
<正>自1906年李叔同和朋友们创立中国第一个戏剧社团—春柳社以来,戏剧这一发源于西方的艺术形式,已经走入中国一百多年了。百多年来,随着几代戏剧人前赴后继的不断努力,戏剧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并生长出独特的面貌,矗立于世界戏剧之林。而戏剧这一艺术形式本身也通过和中国传统戏曲、电视、电影、手机视频等一道互相生发,继而引发了戏剧的几次深刻变革。笔者通过与戏剧人崔文嵚先生的交流,重新认识戏剧的同时,也得以共同感受与戏剧同游的欣喜。  相似文献   

17.
戏曲是中国传统民族艺术的精华所在,蕴含着民族传统音乐的精髓。自钢琴从西方传入中国以来,先后有不少才华横溢的作曲家尝试着将我国戏曲元素融入钢琴艺术,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浓郁戏曲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以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练习曲为例,从技术层次探析如何在钢琴练习曲中借鉴运用戏曲元素,以促进西方钢琴艺术与中国戏曲艺术的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戏曲和作为西方戏剧始祖的古希腊戏剧在创生渊源上都与宗教仪式有不解之缘。宗教祭祀的祭祀方式为戏剧的表演形式提供了范例,宗教祭祀的广博文化包容为戏剧这门综合艺术的创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9.
从艺术构成和文化底蕴的变化入手,分析陕西合阳线偶戏沿袭关中地域戏曲的特点,并总结它在戏文内容、线偶角色、戏剧表现等方式上的特点.得出线偶戏为戏剧的一个分支,同时也反映出戏剧的共性以及自己独特的个性,在偶人的造型上有着民间艺术特有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五四"戏剧革命向传统戏曲宣战,并通过翻译将话剧这一种崭新的西方文学艺术引入中国。"五四"先贤们在译介西方话剧过程中通过对中国传统戏曲价值观、传统戏曲语言与文体、传统戏曲人物塑造、传统舞台结构原则的巨大颠覆,推动了中国现代话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