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有没有产生人类的历史条件呢? 4500万年前,亚欧板块受到印度板块的挤压,逐渐隆起形成青藏高原,几乎呈现南北向的横断山脉逐渐形成,原有的地貌景观发生改变,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形成了低山、丘陵、山间盆地。云南、贵州、川东和鄂西一带形成了众多的沟沟岔岔,以及洞穴。这一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也发生变迁。上新世的青藏高原是温暖湿润的热带环境,云贵川地区生活着以禄丰古猿、始熊狎、嵌齿象和三趾马为代表的热带动物群。当青藏高原再度抬升,塔克拉玛干沙漠逐渐形成,秦岭和祁连山随着隆升。自更新世以来,我国境内的水系逐渐变成外流河,长度超过2000公里  相似文献   

2.
湄洲岛海岸地貌的发育受海洋动力和断层活动双重控制。东部以海岸侵蚀为主,形成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壕沟等地貌,在岬角间,形成海滩堆积;西部以堆积为主,形成淤泥质海滩,海蚀作用相对比东部弱。东峤断裂控制了台地和丘陵的分布,断裂东盘抬升形成丘陵,西盘下降形成台地。受北西—南东走向的仙游—郊尾断层左行运动影响,湄洲岛北部向西移动,南部向东移动,使岛的轮廓呈"S"形态。福建沿海在距今0.7—0.6万年前发生海侵时,湄洲岛处于断块抬升环境,就岛的局地范围,处于低海面;在0.4—0.3万年前福建沿海海侵达到高峰时,湄洲岛的海侵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水动型海侵,第二阶段为地动型海侵。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边界带晚新生代构造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是中国大陆最高一级地貌阶梯,其东南部地貌边界大致沿龙门山—大相岭—锦屏山—玉龙山—碧罗雪山一线分布。该文主要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边界两侧的晚新生代地层记录来探讨晚新生代构造运动以及高原隆升。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边界带雏形出现于距今2.5Ma左右,定型于1.2Ma前的构造运动中,之后又在构造运动进程中不断得到加强,并最终形成今日之构造地貌格局。青藏高原从海变陆,并上升至平均海拔4500m以上,成为地球上最高的大高原,这是发生在晚新生代且主要是在第四纪最重大的地质事件。  相似文献   

4.
《科技潮》2004,(8)
丹霞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东北的仁化、曲江两县交界地带。地质公园东西最长17.5公里,南北最长22.9公里,总面积290平方公里,其中丹霞地貌集中分布范围180平方公里。世界上由红色陆相砂砾岩构成的以赤壁丹崖为特色的一类地貌均被称为丹霞地貌,丹霞山便是这一类特殊地貌的命名地。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是形成于距今约7000~90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的红色河湖相砂砾岩。在距今约6500万年前,该地区受构造运动的影响,产生许多断层和节理,同时也使整个丹霞盆地变为剥蚀地区。在距今约2300万年开始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得该地区迅速抬升。在漫长…  相似文献   

5.
"昆仑-黄河运动"与我国自然地理格局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昆仑-黄河运动"是发生在早、中更新世之交的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这次构造运动不仅影响到了整个青藏高原,把高原面抬升至3000~3500 m,局部地区的山地上升到4500~5000 m的高度,导致青藏高原进入冰冻圈,而且影响大气环流型式,形成了东亚季风的现代格局.冬季风加强和夏委风减弱使得我国北方干旱化加剧,沙漠面积扩大,湖泊消退,亚热带植物从秦岭以北南撤到南方,而且使得黄土堆积范围得到扩展,黄土堆积速度加快.这次构造运动后基本形成了我国自然地理的现代格局.  相似文献   

6.
《天津科技》2005,32(1):57-57
大约在距今2.3亿年前的三叠纪,恐龙首次出现在地球上。三叠纪末的大绝灭使恐龙逐渐成为生物界的主导。但这个主宰地球1.6亿年之久的庞大动物类群却在距今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第三纪交界时期突然覆灭了。为什么正处于极度繁盛状态的恐龙会在很短的时间里灭绝?好奇心促使中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引言第四纪时期,我国海岸发育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海岸构造局格始于中生代的燕山运动和第三纪的喜马拉雅运动,而现代海岸线的外貌,则经历了第四纪的海陆变迁,直至距今6,000年左右才逐渐形成的。更新世全球性气候出现多次冷暖交替,相应地发生了几次冰期与间冰期更替,导致冰川型海面升降,冰期时海面下降,发生海退,间冰期时海面回升,则发生海侵。与此同时,海洋底部  相似文献   

8.
引言第四纪时期,我国海岸发育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海岸构造局格始于中生代的燕山运动和第三纪的喜马拉雅运动,而现代海岸线的外貌,则经历了第四纪的海陆变迁,直至距今6,000年左右才逐渐形成的。更新世全球性气候出现多次冷暖交替,相应地发生了几次冰期与间冰期更替,导致冰川型海面升降,冰期时海面下降,发生海退,间冰期时海面回升,则发生海侵。与此同时,海洋底部  相似文献   

9.
艾丁湖是我国陆地上的最低点,也是世界上仅次于约旦死海的第二低地。在二亿七千万年以前,地球上曾发生过一次地质构造运动,叫华力西运动,它使天山山脉褶皱抬升,同时又使其山间发生陷落。吐鲁番盆地及艾丁湖,就是那时发生沉降而形成的低洼地势。到艾丁湖进行实地考察,是地学工作者梦寐以求的愿望。  相似文献   

10.
《大自然》1993,(1)
一个令人惊愕的故事1980年的一天,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阿尔弗雷兹博士向与会者讲了一个故事:距今6400万年前的一天,地球上阳光明媚,温暖潮湿的大地上到处是高大的云杉和蕨类植物,各种各样的动物正在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赐予.突然一阵山崩地裂般的巨响,打破了宁静与和谐.一个直径好几公里的外星体猛烈撞击在地球上,犹如几万颗原子弹同时爆炸.地球表面被撞出一个很大的坑,外星体也炸成许多碎块,一块崩到了加勒比海,一块崩到美国中部的依阿华,可能还有一些落到白令海峡附近…….阿尔弗雷兹博士认为,正是这次撞击导致了恐龙的绝灭.以后又有人提出地球曾连续两次遭到外星体的撞击,也有人认为是彗星撞击  相似文献   

11.
正在南京举行的第四届世界寒武纪地质大会上,中国地质学家、贵州省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的魏家庸说,距今约2.5亿年的二叠纪末期的一次生物灭绝事件中,有很多生物在“避风港”中躲过了这场灾难。魏家庸说:“二叠纪晚期地球上存活的大量生物,如藻类和棘皮类生物,在二叠纪末期的一次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后的200万—400万年的时间内又出现了。”魏家庸认为,这说明在这次生物灭绝事件中,地球的某些角落成了一些生物免遭厄运的“避风港”,这些存活的生物为三叠纪生物在短期内的复苏和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科学界普遍认为,地球生命演化史上曾发生过六次重大的生命灭绝事件,其中发生在距今约2.5亿年二叠纪末的那一次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其结果导致当时地球上绝大多数的生物灭绝,只剩下少量低级的生物。此后在三叠纪,这些生物通过至少400万年的时间才逐渐进化为高级生物,并使整个寂寞的世界逐渐丰富多彩。魏家庸说,目前大量古生物化石的发现可以证明,当时的地球存在使一些生命免遭灭绝的“避风港”,但是“避风港”在地球的什么位置,有多少,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避风港”使众多生物躲过地球史上最大灭绝灾难@秦亚洲 @石永红  相似文献   

12.
许汉奎 《大自然》2009,(6):62-64
植物登陆是生物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地球已有46亿年的历史,但直到距今约36亿年前,海洋里才出现了最低等的植物——仅有细胞膜和原生质、没有细胞核的蓝藻;到了距今大约25亿年前,出现了具有细胞核的藻类;距今约16亿年前,多细胞的藻类出现了。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出现的几次重大气候变化事件与青藏高原形成过程中经历的几次强烈构造运动在发生年代上的良好对应关系表明两者存在紧密的联系.或许正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导致了气候的巨大变化和现代东亚季风的形成及加强.高大的高原对大气系统有两个重要影响,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它们在亚洲冬季形成蒙古高压、夏季形成印度低压,从而导致东亚季风出现.青藏高原越高,其对大气的作用越显著,形成的蒙古高压、印度低压和东亚季风越强大.因此,东亚季风的形成和加强是青藏高原隆起的结果.东亚季风的加强和高原动力作用使西风带波动增加,造成冰期极地冷空气不断南侵、气候波动变大.青藏高原抬升和季风造成的化学风化增强还使大气CO2含量降低、气候变冷.因此,青藏高原隆起是控制新生代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我国第一次……被誉为古生物王国的贵州,一群在地下沉睡了五亿多年的古生物化石,被贵州工学院地质系教授赵云龙、副教授黄友庄、龚显英等10余年孜孜不倦的发掘、采集、整理及研究,终于重见天日!这一重大发现即是当今国际生命科学界和她球科学关注的前沿课题——寒武纪生命“大爆炸”! 已有46亿年历史的地球,最初是没有生命的荒漠。距今32亿年前海洋中出现了仅有单细胞的菌类、藻类等极低等的生物,并处于持续缓慢的发展中。距今5.3亿年的寒武早期,地球生命存在的形式突然出现了从单样性列多样性的飞跃,而这次革命性的飞跃,被古生物学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炸”。正  相似文献   

15.
海南岛西北岸三万年前后浅海相地层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海南岛西北部神尖沿岸地区,广泛出露一套富含海相化石的粉细砂—砾石沉积层,组成了高达20米左右的沿岸台地。该地层中所含化石组合主要有海扇、曼氐孔楯海胆、舌骨牡蛎和个体很大的盖虫。根据岩性、沉积相及~(14)C年代数据可知,在距今三万年前后,这里是一个环境比较稳定的热带浅海湾。海水的温度比现在高。我国其它沿海地区,在0—-27米也普遍存在三万年前后的海相沉积层。不同的是,海南岛西北岸三万年前后的海相层,因受后期火山作用而被抬升至高于现代海面20米左右。  相似文献   

16.
科学界一直相信,氧气在30亿年前便已出现在地球上,但是2000年时,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地质化学家James Farquhar发明了一种与硫同位素有关的技术,将氧气出现的年代定格在距今24亿年前。在一个化学反应中,相同元素的不同同位素的比例会发生变化。通常情况下,这些变化依赖于同位素的质量。然而Farquhar发现,在距今24亿年前,3种硫同位素之间的同位素变化却不依赖于同位素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时光旅行     
正果儿在博物馆里看到了多具完整的恐龙化石,被那些庞然大物深深震撼。她很好奇,恐龙生活的世界是什么样呢?带着疑问,果儿用书开启了时光之旅。在三叠纪(起始时间为距今2.5亿年前至距今2亿年前),果儿发现地球上靠近海洋的地方气候湿润,草木茂盛;大陆中部许多地方气候干旱,形成了沙漠。这时,恐龙已经出现,但还不是陆地上的  相似文献   

18.
黄山山体的演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指出黄山区褶皱运动不是在印支放因而是在燕山旋回中期,与黄山花岗岩浆侵入同步,发生子125Ma左右.花岗岩体经长期缓慢上升和剥蚀作用于距今30Ma(渐新世中期)时形成了黄山顶部光明顶期夷平面.距今5Ma(上新世)时形成了黄山第二层地貌面-老人峰期剥蚀面.第四纪初(距今约2.5Ma)的喜马拉雅旋国第三幕时,该区花岗岩体呈断块大幅度抬升,使现代的黄山正处于青年期中山峡谷阶段.依据地貌特征、堆积物分析、孢子花粉组合、气候特征以及山顶上奇峰巧石等证据,表明黄山第四纪时期没有经历过冰川作用,黄山顶部仅遭受了寒冻作用.  相似文献   

19.
燕山地区为什么多山地?本文详细讲述了"燕山运动"的提出、发展与地球动力学本质,"燕山运动"最早是由中国地质学家翁文灏(1927)提出,从2亿1千万年左右开始,到6500万年前结束(210-65Ma),地史上属于晚三叠世到白垩世时期。其地球动力学本质应为岩石圈减薄和消失。我国地质学家对"燕山运动"进行了近百年的深入研究,指导找油找矿的实际生产工作,在我国的地质事业写下了浓重一笔,为祖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同时为世界地球科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广西科学》2008,15(3)
在过去270万年,地球气候经历了若干个冰期-间冰期循环,在这些时期北半球冰层连续扩大,后又连续退却。从距今大约100万年前开始,主导性冰川周期逐渐从4.1万年增加到10万年。10万年冰川周期出现的原因是一个谜,主要是因为缺乏足够长的气候记录。科学家们用一个综合性的冰层模型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