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刚  黄炎 《系统管理学报》2013,22(2):282-288
针对不同生产性服务行业所表现出的集聚区位差异,以金融、软件业为例,构建两种不同的区位因素比较偏好规则,采用基于Agent的建模方法和含权的复杂网络平均集聚系数、平均最短路径长度参数,分别度量集聚规模和程度,对金融业、软件业集聚进行模拟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金融业、软件业集聚规模仅与区位因素比较偏好密切相关,而集聚程度与区位因素比较偏好、不同偏好下的区位因素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构建包含环境因素的城乡二元一般均衡模型解析城镇化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制,依据中国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城镇化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效应.结果表明:城镇化对以单位GDP污染物排放为代表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升级起到明显的中介效应;东部城市的城镇化主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抑制环境污染物排放,中部和西部城市的城镇化对环境污染物排放兼具直接效应与中介效应;省会城市和非省会城市的城镇化对环境污染物排放的抑制作用均表现为部分中介效应.但省会城市城镇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明显高于非省会城市.未来需继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合理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两者之间的协同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针对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称之为“两大产业”)的产业协同集聚,采用固定效应模型、IV-GMM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将产业协同集聚、技术创新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纳入同一个研究框架,以探究两大产业的协同集聚对GTFP的影响机制和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两大产业协同集聚还没有发挥出正外部效应,其对技术创新和GTFP还存在显著的负向作用;技术创新是两大产业协同集聚影响GTFP水平的重要途径,但在目前,两大产业协同集聚通过抑制技术创新水平的发展从而抑制GTFP的提升;受不同地区差异性影响,在中介效应检验中,我国“北京等10个省(区、市)”等3个地区的检验结果各不相同。为促使两大产业协同集聚对技术创新和GTFP的影响作用由负转正,从加强跨区域联系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与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保障。吉林省粮牧资源基础较好,高产量区域集中分布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中南部地区。1998-2007年,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均增长率同比高于全国4个百分点。研究发现,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医药制造业是产值区位商〉1且就业区位商〉1的行业,集聚增长趋势较为显著;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加工类型总体上以粮牧加工为主,药品及特产品加工比重逐步提高,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粮牧高产量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比重较高,农产品加工业向大城市郊区及原料产区集聚进程明显。  相似文献   

5.
基于产业集聚对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机理,利用2005~2016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集聚对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中国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本身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长期和短期内均显著提升了本市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制造业集聚在长期和短期内对本市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相邻城市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制造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但由于行业特点不同,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趋势与程度存在不确定性.本文分析了数字经济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与动力机制;以2007-2018年浙江省年度数据为样本,利用Super-SBM-O-C方法估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采用熵值法估算数字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理论阐释数字化转型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区域创新能力的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13-2018年的面板数据,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和分位数回归方法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区域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起到正向...  相似文献   

8.
谢里  朱国姝  陈钦 《系统工程》2012,(8):113-117
选取1994~2004年36个国家的数据为分析样本,构建了人口集聚及其与消费、投资、贸易、技术等因素的交互项共同影响经济增长的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人口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都存在一个最优的人口集聚度,只有当人口集聚水平保持在最优人口规模时,才能最大程度上促进地区经济增长;虽然人口集聚会通过与消费、投资、贸易以及技术的协同作用机制影响地区经济增长,但各交互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低于单个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对外直接投资(OFDI)和外商直接投资(IFDI),简称双向FDI,无疑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冲击,双向FDI能否发挥以及如何发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是需要迫切解答的问题。以新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构建包含双向FDI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模型,并结合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并揭示了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这对“双引擎”在双向FDI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中介作用以及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调节效应,采用夏普利值分解法量化了不同中介作用的贡献比例。研究结果表明:双向FDI能够显著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在其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而产业结构合理化存在遮掩效应;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既能直接调节双向FDI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也能通过调节双向FDI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技术创新的影响,间接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夏普利值分解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边际效应大于技术创新的边际效应。通过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在沿海和内陆地区均存在遮掩效应,产业结构高级化仅在沿海地区存在遮掩效应,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仅在沿海地区成立;美国再工业化对双向FDI的调节作用在沿海和内陆地区均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双向FDI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为有效发挥双向FDI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立足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本文就黄河流域低碳建设和区域协同减排背景下的金融发展对能源消费水平的影响机制和传导路径进行系统考察.基于包含知识产出的内生增长Romer模型,构建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的理论模型;进而通过选取2000-2017年黄河流域省际面板数据构造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对金融发展驱动能源消费的空间效应展开...  相似文献   

11.
基于城市营销的目的,从城市发展建设和城市公众视角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本文构建了包括人居发展成就、旅游发展成就、投资发展成就和综合发展成就四大类反映城市建设成就的客观指标体系,以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城市为对象,结合调查问卷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城市发展成就与城市品牌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综合来看,城市发展成就,尤其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较密切的,一般会使公众对城市品牌的感知产生明显的正向影响。同时,公众对城市品牌的感知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受诸多因素影响,因而某些城市建设成就与城市品牌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并不明确。因此,扎实的城市建设发展和必要的推广宣传对树立城市品牌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劳动者工作时间超时投入具有普遍性和多发性,但仍未引起广泛重视,其与劳动群体生存健康乃至社会发展质量的内在关联有待揭示.基于政府监察在我国劳动者权益保护方面的基础作用,该研究运用2012–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将劳动者健康因素作为观察社会经济发展质量的切入点,综合TOPSIS熵权法、分层回归、门槛效应检验等方法探索宏观层面工作时间如何影响考虑劳动者健康的社会经济发展、解析工作时间的投入边界以及政府监察在此过程中的角色效能.研究表明,考虑了劳动者健康的我国省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劣性区间(发展质量指数低于0.5)的省份数量(含山东、浙江等传统经济发达省份)占比达90%.从社会经济发展整体看,考虑劳动者健康的工作时间投入极限为57.61小时/周.进一步地,政府监察调节了工作时间投入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高监察情景(工作时间监察案件在劳动监察案件中的占比高于20%)抑制了工作时间投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此外,针对模型稳健性的检验结果良好.本研究可以为识别我国政府监察的管理效能、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基于我国30个省级单位的相关数据,利用熵值法和Moore结构变化值,分别对新型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进行测度,通过计算全局Moran'sⅠ指数,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存在的空间依赖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入控制变量建立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空间效应分解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显示:新型城镇化通过发挥其"选择效应",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社会生产率,有效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产业结构处于调整期,产业结构升级导致中国经济发展出现"结构性减速"现象,但其经济增长效应仍显著;"产城协同"显著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产城联动对于缓解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而带来的"结构性减速"和"三重压力"等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增长效应因产城关系的时期性不匹配而存在"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如何解释经济活动在空间维度的区位分布与时间维度的动态增长就成了当前面临的重要理论问题.本文基于集聚与增长整合理论,引入内生动态化运输成本影响微观异质性企业迁移机制,构建了一个分析区域交通政策影响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和区域平衡发展的集聚与增长整合模型.研究发现:①较好的区际运输条件会提高异质性企业迁移门槛、降低核心区企业份额,有利于边缘区经济增长,进而缩小两区域经济差距;②较好的核心区区内运输条件会降低异质性企业迁移门槛、提高核心区企业份额、提高两区域经济增长速度,但同时会扩大两区域经济差距;③较好的边缘区区内运输条件也会降低异质性企业迁移门槛、提高核心区企业份额,但有利于边缘区经济增长,在一定范围内将会缩小区域经济差距;④加大对边缘区运输条件的改善力度将会降低异质性企业迁移门槛、提高核心区企业份额和边缘区经济增长速度,进而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研究结果有助于科学制定区域交通政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梳理总结了房地产投资、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机理,利用我国253个地级城市2003-2016年面板数据,依据区域不同,将城市样本划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依据中小规模城市标准,将城市样本划分为两个部分,使用PD-GMM (panel data-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方法,建立和估计了房地产投资、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5个面板数据模型,得出结论:1)城市房地产投资与城市产出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即在城市发展初期,城市产出会随着城市房地产投资的提高而增加,直至达到城市房地产投资的边际收益为0的点,城市产出随着城市房地产投资的提升呈现减小趋势.2)城市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即提升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有利于城市经济增长.城市经济越发达,城市规模越大,居民消费对城市产出的正向效应越大.3)房地产投资的持续增加将减弱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城市经济越发达,城市规模越大,减弱效应越明显.  相似文献   

16.
郭鹏  徐瑞华 《系统工程》2006,24(1):36-40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是一种快速、便捷、大容量的公共交通系统,它不仅有效地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同时城市轨道交通的规模和线路走向也同城市的空间结构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在对原有城市引力模型加以修正的基础上引入城市引力场概念。建立了城市轨道交通条件下以交通时间为基础的城市引力场模型,并对参数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进行了讨论。最后以上海为实例,按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时间顺序绘制了不同时期城市引力场分布图,揭示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上海发展的密切关系,指出规划中的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对形成“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发展低碳城市的系统工程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低碳城市的发展现状,讨论低碳城市建设中的若干关键思路及其解决途径,主张用系统工程观点和方法全方位、全要素地应用于低碳城市的战略目标和框架设计,以保证未来我国低碳经济向着健康平稳较快的情境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角度分析,少数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各有优势;从协同理论的高度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必须实现资源共享,才能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才能更有规模、更有效率的发展。作者认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运用协同效应的模式,可选择资源带动型、商业集群、非公经济为主体等模式;并提出了6条措施,帮助和培养少数民族地区的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林西县生态经济分区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位于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内蒙古林西县16个乡镇为样本,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所选指标体系进行筛选,从26项指标中筛选出7项综合指标,消除了由于各因子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噪音干扰,降低各因子之间的重叠性.在此基础上,根据生态经济区划分的相似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和自然区域完整性原则,运用灰色星座聚类法对研究区生态经济系统进行聚类分区,林西县生态经济系统可以划分为3大区域:中东部河谷平川粮食经济作物区、中南部低山丘陵牧粮综合发展区及西北部中山牧粮果水保林区.排序检验的结果表明聚类结果基本正确,能较好地反映研究区农业生态经济类型的客观状况.最后,根据各分区不同的生态经济特征,对各区的开发对策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评述.图1,表5,参6.  相似文献   

20.
经济系统发展动力结构优化模型与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产出型生产函数为基础构建了目标函数为人均增长速度最大的经济系统发展动力结构优化模型 ,给出了最优动力结构的特征和条件以及实际动力结构与最优动力结构之间差异程度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