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常态下经济着力于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主要依赖各资本要素的推动.由于投资过程依赖于资本存量的动态调整,AK型企业能够全面刻画实体企业的动态发展过程.本文探究了混合担保模式下AK型企业的最优投融资选择及变化趋势,通过计算既定权益,给出公平担保成本的计算公式.数值模拟部分说明:对于投资额来说,资本存量和增长率呈正向激励,固定担保费和波动率呈反向抑制;对于融资量而言,"债务保守之谜"成立;企业所需支付的股权份额与固定担保费呈互补效应,增长率和资本存量的增加会降低该份额,而波动率的增加则会增大该份额;企业的债务积压效应较弱,存在资产替代效应.  相似文献   

2.
工业化过程伴随着巨大的能源消耗.本文将能源、资本和劳动力视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投入,利用技术可变的面板随机前沿生产模型,估算了1995~2004年我国省级的全要素生产增长率(TFPG).进一步将TFPG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增长.结论显示:(1)样本期内能源的产出弹性显著为正,且从2002年起其产出弹性大于劳动力产出弹性.(2)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TFPG依次递减.(3)技术进步增长是TFPG主要推动力,其次是规模效率,而技术效率对TFPG起到负的影响,且增长逐年递减.  相似文献   

3.
考虑资本-能源-劳动投入的中国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除了资本和劳动之外,把能源作为一种投入,并考虑产出随时间的变化,建立了一个中国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并用岭回归方法估计了它的参数.研究了该模型的产出弹性、替代弹性和各种投入的技术进步差异.发现了中国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呈规模递增效应但逐年下降;资本和劳动、能源可有效的相互替代,但劳动和能源替代弹性较低;技术进步以中性技术为主,各种投入的技术进步差异不大,技术进步快慢为资本>能源>劳动,但它们之间的差异逐年缩小.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际金融资本和投机资金不断涌入能源市场,能源价格的震荡幅度加剧,为了积极应对这种挑战,需要准确度量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因此本文提出能源价格风险值(VaR_(EP))指标,建立了基于Copula-VaR的能源价格风险模型,定量研究能源投资组合的风险.理论推导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Copula-VaR的能源价格风险模型充分考虑了能源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优化组合权重,在计算能源投资组合权重分配时,与历史模拟法、等权重分配方法和单一投资方案相比,能更好地降低投资风险.  相似文献   

5.
从企业长期发展角度,考虑相连时期间的结转变量,利用DSBM方法测度34家上市制药企业2006~2011年的经营效率,结果表明观察期内企业经营效率值整体较高,变动相对平稳;利用ARIM模型从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三个维度测量企业知识资本存量;回归分析探究知识资本对制药企业长期效率的影响,实证表明知识资本对提高企业效率具有显著作用,为决策者知识资本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具有资本流动的扩展随机动态均衡模型, 分别在资本流动、国内利率、国内产出波动、外国利率、外国价格波动的条件下, 通过数值分析,探讨了货币财政政策及其所伴随的风险对增长率、产出波动率、通胀率、汇率、货币需求、货币替代的政策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 货币财政政策的有效性随着资本流动、国内利率、外国利率、外国价格波动而变化.对于较低的国内利率, 资本流动性显著影响货币财政政策对增长率、产出波动、 通胀率和汇率的作用效果. 对于较高的国内利率, 资本流动性不影响货币财政政策对增长率和产出波动的作用效果. 低产出波动国家中资本流动对货币财政政策作用效果的影响与高产出波动国家的相同.  相似文献   

7.
基于DC-MSV的动态套期保值模型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现货与期货价格随机波动的特点,引入一种新的动态相关系数,建立了基于DC-MSV的动态套期保值模型.通过DC-MSV模型来估计动态的套期保值比率.其具体特色:①通过建立套期保值比率与具有时变特征的收益率标准差的函数关系,揭示了最优套期保值比率的时变特征;②通过建立具有时变特征的收益率相关系数的函数关系的DC-MSV模型,揭示了推动资产价格波动因素的有效信息,完整地估计了资产收益波动的交叉相关性;③实证研究表明,该模型优于现有流行的套期保值模型.通过建立基于沪铜现货和期货的最小方差套期比的动态套期保值策略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套期保值模型在样本期外和样本期内套期保值效果都明显优于Naive和OLS套期保值策略.  相似文献   

8.
中国能源强度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但在2002~2005年却反常上升。本文从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对外开放程度三个方面分别选择了第三产业比重、RD技术知识存量、GDP与GNP之差三个变量,用协整分析方法对中国能源强度和三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研究,得出中国能源强度的协整分析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并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将1985~2006年中国能源强度变化分解为受产业结构影响的结构份额和受技术进步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影响的效率份额。为有效完成"十一五"单位GDP能耗降低20%目标,本文建议要努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以及通过研发、推广节能技术和扩大净要素流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来持续提高我国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在DEA-Malmquist指数的基础上,考虑能源要素,进一步把福建省三大主导产业产出的增长分解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以及要素投入的增长效应.研究发现,考虑能源要素后, 2002-2009年间: 1)福建省三大主导产业产出的平均增长率为21.48%,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增长; 2)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平均每年带动产出增长7.48个百分点,其中技术进步贡献2.98个百分点,技术效率改善贡献4.5个百分点,要素投入平均每年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为14个百分点; 3)要素投入增长在经济增长中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福建省三大主导产业的发展速度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为了维持福建省三大主导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 必须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包括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究了国际资本大幅流入风险的累积与发生机理,在现有国际资本大幅流入这种极端波动识别与度量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与其风险密切相关的宏观经济指标——汇率、通货膨胀率和利率的波动情况,以2000-2016年38个新兴经济体为研究样本,构建了更加合理的方法对国际资本大幅流入风险进行了识别,并运用Logit模型、Probit模型和Gompit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国际资本大幅流入这种极端波动本身并不一定有风险,只有当其给一国经济金融带来脆弱性时才可能引致风险.全球波动性VIX指数和发达国家利率是重要的全球推动因素,外汇储备水平和资本管制水平是重要的国内拉动因素,区域传染因素也对其影响显著,而金融危机的冲击会导致影响因素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1.
结合"契约代理理论",本文选取2007~2014年690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应用差分GMM和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社会资本、法律制度环境与银行贷款契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资本的发展水平越高,银行贷款利率越低,贷款金额越多,贷款期限越长;(2)法律制度环境越好,银行贷款利率越低,贷款金额越多,贷款期限越长;(3)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将减弱社会资本对银行贷款契约的正面影响,社会资本和法律制度环境具有相互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文将资本存量区分为国内资本存量和国外资本存量,基于Biennial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考虑环境消耗的中国1998—2011年间的经济增长源泉进行分解.测算结果显示,整体来看,全要素生产率、劳动投入、国内资本、国外资本以及环境消耗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33%、3.67%、48.1%、18%和25.9%.分地区统计发现,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大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对资本的依赖性最大,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对国外资本的依赖性最大.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对资本依赖度较大且存在地区差异,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限,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对环境产生了巨大消耗,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楚尔鸣 《系统工程》2007,25(5):35-42
本文旨在探讨公司治理因子与资本效益的关系.理论模型分析表明,若要提高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和资本效益,必须有效抑制经营者对津贴的追求度和强化投资者的价值最大化惩治力度.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充分说明公司治理机制欠缺的代理成本不会低于9%,各代理变量的实证分析也证明公司的生产效率和资本效益与经营者重视投资者利益的程度存在正向关系,与经营者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自由度存在反向关系.因此为防止多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通过金融系统作用于公司治理机制,应对资本市场进行整体设计和对银行制度进行彻底改革.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区域产业项目迁移为背景,融合产业资本规模异质性,建立区域产业空间布局调整优化模型,利用离散随机变量仿真方法预测迁移项目的空间分布;以产业经济效益,能耗特征对产业进行分类,设定不同类型的产业技术效率发展方式,借助生产函数法和产业污染投影系统,仿真分析不同技术效率发展方式下的迁移产业产出和污染排放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利用环境基尼系数对迁移项目空间布局的经济、生态均衡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产业资本规模异质性会有效缓解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间的矛盾;相对于注重低能耗产业发展的技术进步,单纯注重经济效益的产业技术发展方式会加剧区域经济、生态的非均衡性;在短期内,相比于低能耗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产业的规模化建设对区域整体的经济、生态均衡性影响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5.
在人力资源当期实现价值模型中技术进步贡献因子的引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乐平  许祥鹏 《系统工程》2006,24(12):94-97
与以往的未来收益模型不同,人力资源当期实现价值模型更加客观和实用。但该模型在计算人力资源创造新增价值时,未考虑技术进步对企业新增价值所作的贡献,事实上把技术进步的作用归结到了资本和劳动两个因素上,降低了结果的准确性。针对这一缺陷,本文将技术进步的作用从人力资源的当期实现价值中分离出来,提高了计量精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次将百度指数引入HAR波动建模框架,基于跳跃、好坏波动率与百度指数提出HAR改进模型,实证研究揭示股指期货波动运行规律,并通过MCS检验分析预测模型优劣.HAR建模考察连续-跳跃波动、好-坏波动率的两种已实现波动分解.为了降低波动率估计偏差,基于序列相关法仿真统计最优抽样频率,利用已实现核修正的ADS检测识别跳跃,进一步修正好坏波动率与符号跳跃.基于沪深300股指期货的样本内外预测表明:连续波动比跳跃波动对未来已实现波动的预测贡献更大;好坏波动率具有不对称的波动冲击,好(坏)波动率抑制(加剧)未来波动性;符号跳跃对未来波动具有负向冲击;好坏波动率分解优于连续与跳跃波动分解;百度指数能显著提升HAR波动建模的样本内外预测能力;MCS检验证实,考虑符号跳跃与百度指数的HAR-RV-SJ-BI模型表现最佳.研究结论对认识股指期货波动规律和市场风险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根据哈肯的协同学原理和方法, 对智力资本和风险资本的协同系统建模并进行了参数变量和协同变化定性分析, 推导了二者的自组织运动方程, 指出风险资本的参与会引起创业企业智力资本水平的显著变化, 进而会影响企业整体绩效. 后根据VAIC模型(value added intellectual coefficient model)进行多变量面板回归实证检验, 研究发现: 有风险资本参与时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影响较大, 二者的协同效应会提升企业的资产利用效率, 增加股东权益回报, 以及提高企业的持续增长能力. 但该绩效影响 主要表现在有形资本方面, 即物质资本增值效率, 而无形资本如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增值效率并不显著. 该研究表明创业企业还需加强风险资本利用效率, 并要有针对性地改革和增强自身智力资本形成.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深市取消交易异动停牌制度对中小板出现异常波动股票的影响.通过事件研究法对比深市取消交易异动停牌制度前后的交易异动股票数据,从中小板累计异常收益率,波动性和流动性等市场微观结构的指标检验了交易异动停牌制度的有效性.发现停牌制度取消前后,异常波动股票的波动性和流动性长期来看无显著差别,而在短期内对市场波动的抑制反应较为迅速;停牌制度取消前,样本股票在公告及复牌后累计平均异常收益率出现负值,而取消后的样本在公告日后股票收益率回归市场水平.中小板异常波动停牌制度在抑制市场波动方面短期较迅速,在价格发现方面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负面作用,引起涨幅超限的股票过度反应和跌幅超限的股票的短期助跌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研究互联网搜索对期权隐含波动率的影响.基于标普500指数看涨期权,本文首先建立了一个揭示期权隐含波动率变化与指数收益率、期权Delta和期权剩余有效期之间关系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结果显示此模型的估计精度比Hull和White (2017)提出的解析模型提升了约15%,比Cao、Chen和Hull (2020)提出的神经网络模型提升了约40%.接着,本文引入25个互联网搜索关注度指标,将它们集成一个谷歌趋势指数并作为度量互联网搜索关注度的综合指标.最后,将该谷歌趋势指数的变化率加入到前述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从互联网搜索关注度的角度探究期权隐含波动率的动态特征,新的模型进一步提升了约30%的估计精度.  相似文献   

20.
在资源约束前提下,能否有效提升创新效率是选择创新路径的重要考量依据。本文将技术外取分解为技术引进和研发外包两种模式,基于后发国家的创新追赶,从“能力-机会”视角,实证考察了中国自主研发与技术外取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自主研发对制造业创新效率提升产生显著影响,呈现出“先提高后降低”的倒“U”型关系。(2)当研发能力不强时,技术引进对创新效率有正向提升作用,而研发外包则相反,当研发能力得到增强以后才有助于创新效率提升。(3)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以及自主研发与研发外包的交互作用对制造业创新效率提升分别呈现出显著的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这些研究结论,为探讨制造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策略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