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口碑营销已成为“互联网+”经济新形态下的主流营销渠道之一,消费者生成广告是口碑营销与广告结合而成的新型营销手段。以消费者生成广告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交易理论、互惠理论和前景理论,对奖励水平、隐私代价、产品类型三者与消费者生成广告之间的影响关系提出假设。采用组间实验设计,通过现场实验探究不同消费场景下消费者生成广告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奖励水平、隐私代价和产品类型对消费者生成广告都存在显著影响;奖励水平对消费者生成广告的影响受到隐私代价和产品类型的调节作用,即在不同隐私代价或不同产品类型下,奖励水平对消费者生成广告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但三者之间不存在显著交互效应,即奖励水平、隐私代价对消费者生成广告的影响对于不同产品类型的作用模式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企业合理引导消费者生成广告,增强企业的口碑营销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以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等为中介,探讨消费动机和认知水平在塑造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购买行为中的作用.对武汉市432位超市消费者的调查结果显示,武汉市消费者对绿色食品为代表的绿色农产品有较高的购买意愿.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级的消费动机和认知水平通过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都正向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消费者行为...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消费者的反展厅现象(即线上逛店、线下购买)已普遍存在于消费者跨渠道购物行为中.本文建立了一个由线上和线下商家组成的双寡头市场,在该市场中两位商家同时销售搜索型产品或体验型产品,以此为基础探讨反展厅现象对线上商家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定价和广告对策.通过对均衡结果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对于搜索型产品而言,消费者是否出现反展厅现象与消费者在线上购买产品所产生的隐私成本有关:当隐私成本处于较高水平时,消费者会出现反展厅现象;对于体验型产品而言,消费者是否出现反展厅现象还与消费者与线下商品的匹配概率相关; 2)不论商家销售哪种类型的产品,反展厅现象的出现均会减少线上商家的收益与产品定价,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线下商家的收益.此外,线上商家对搜索型产品的定价随着更高的单位旅行成本、更低的线上搜索成本和更低的隐私成本而增加;对体验型产品的定价还会随着消费者与线下商家中产品的匹配概率下降而提高; 3)线上商家可以通过投放定向广告来应对反展厅现象,缓和市场竞争并提高线上商家的收益.同时,我们还得出一个反直觉的结论,即当线上商家在定向广告上的投资成本高于一定阈值时,线下商家也会获益于定向广告;...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消费者偏好对产品定价和定向广告策略的影响,构建非对称双寡头企业联用定向广告和价格歧视策略对企业利润影响的数学模型,并进行案例分析.研究表明:1)消费者偏好属性直接影响企业利润.当不允许价格歧视时,企业总在优势市场投放更高强度的定向广告以获得更高利润.2)当允许价格歧视时,企业将在优势市场投放定向广告并制定较高价格,而在竞争市场给予消费者较低价格以获得最优利润.3)定向广告和价格歧视联用成为企业定向营销的有效工具.当企业不具备完全定向精度时,同时采取定向广告和价格歧视策略有可能加剧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5.
基于广告的劝说作用,研究垄断企业的大众广告和定向广告策略选择问题。同时,针对定向广告的精准度,分别考虑了完美定向与不完美定向两种情况。假设劝说型广告会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价值感知,当企业选择投放广告后市场被分割为自然市场、扩展市场及剩余市场三部分。在这种假设条件下,对比了不同广告策略下企业的价格、市场份额及利润。结论表明,一定条件下定向广告策略的合理使用能为企业带来高额利润,但大众广告策略仍然具有较大的适用空间;当企业采用定向广告策略时,不完美定向广告策略反而优于完美定向广告策略,即定向精准度并非越高越好。  相似文献   

6.
为了获得更好的服务,消费者有时选择向厂商提供个人隐私。鉴于此,构建了圆形城市模型,其中,消费者决定自己的隐私提供量,厂商竞争消费者隐私信息,并从消费者的购买和隐私披露中获得利润,分析消费者隐私信息的披露对于市场竞争的影响,考察市场最优进入对于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消费者支付意愿较低且水平差异化较大时市场不完全覆盖,此时厂商价格可能为负,且厂商的定价和利润都随着支付意愿的增加而增大,隐私披露水平随着支付意愿的提高而降低。当消费者支付意愿较低且水平差异化较小或支付意愿较高时,市场完全覆盖。此时,如果消费者支付意愿较高,则厂商不对消费者隐私进行披露,否则厂商从消费者购买和隐私披露两个方面获得利润,且定价和利润都随着水平差异化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厂商数量的增加而减小。厂商市场最优进入分析表明,与社会福利最大化下的厂商数量相比,自由进入的情况下厂商的数量过多。但是,自由进入的隐私披露水平等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隐私披露水平。从规制的角度而言,当厂商告知消费者的隐私披露水平时,消费者的隐私提供量和厂商的隐私披露水平能够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为了获得更好的服务,消费者有时选择向厂商提供个人隐私。鉴于此,构建了圆形城市模型,其中,消费者决定自己的隐私提供量,厂商竞争消费者隐私信息,并从消费者的购买和隐私披露中获得利润,分析消费者隐私信息的披露对于市场竞争的影响,考察市场最优进入对于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消费者支付意愿较低且水平差异化较大时市场不完全覆盖,此时厂商价格可能为负,且厂商的定价和利润都随着支付意愿的增加而增大,隐私披露水平随着支付意愿的提高而降低。当消费者支付意愿较低且水平差异化较小或支付意愿较高时,市场完全覆盖。此时,如果消费者支付意愿较高,则厂商不对消费者隐私进行披露,否则厂商从消费者购买和隐私披露两个方面获得利润,且定价和利润都随着水平差异化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厂商数量的增加而减小。厂商市场最优进入分析表明,与社会福利最大化下的厂商数量相比,自由进入的情况下厂商的数量过多。但是,自由进入的隐私披露水平等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隐私披露水平。从规制的角度而言,当厂商告知消费者的隐私披露水平时,消费者的隐私提供量和厂商的隐私披露水平能够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当市场上一部分消费者成为网购偏好型消费者,网络直销渠道与传统零售渠道并存下的双渠道广告与价格竞争策略问题,给出了不同渠道结构、不同广告投放模式下的均衡决策和均衡利润。结果表明:随着网购偏好型消费者的增多,将会减少制造商、零售商利润以及渠道整体利润;企业应用定向广告策略提高了产品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当网购偏好型消费者增多到一定程度或消费者偏好的异质性程度增大到一定临界值时,与大众广告相比,应用定向广告将提高渠道整体利润。  相似文献   

9.
在网络视频广告投放的背景下,不同的广告插入机制会影响用户的信息处理,从而影响用户的广告态度、品牌意识和冲动购买意愿。结合当前网络视频实时弹幕信息和不同类型产品广告的特点,创新性地提出一种基于弹幕情感分析的情感匹配广告插入机制。基于人的情感-认知决策理论,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现有内容匹配的广告插入机制和情感匹配的广告插入机制广告效果差异。结果表明:总体上情感匹配比内容匹配的广告插入机制更有助于用户的信息处理,形成积极的广告态度和品牌意识,最终影响冲动购买意愿;产品类型在广告插入机制和用户信息处理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实用型产品更适合内容匹配的广告插入机制,而享乐型产品更适合情感匹配的广告插入机制。  相似文献   

10.
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感知风险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解释作用越来越重要。探讨了感知风险与其前因变量及结果变量的关系,提出并验证了网站影响因素—感知风险—网上购买意愿的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网站影响因素中,网站便捷性对服务风险有显著影响,呈负相关关系;网站真实性对功能风险有显著影响,呈负相关关系;网站安全性对隐私风险有显著影响,呈负相关关系;服务风险、功能风险和隐私风险对消费者的网上购买意愿有显著影响,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网络用户的自我披露对以用户生成内容为业务基础的互联网企业具有战略意义.然而,隐私侵犯事件层出不穷.如何鼓励有隐私侵犯经历的用户持续披露个人信息对互联网企业至关重要.采用系统性随机分层抽样,结合代理理论和社会契约理论构建模型,研究了隐私侵犯经历对自我披露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隐私侵犯经历对自我披露意愿具有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隐私侵犯经历与自我披露意愿之间存在强烈负向关系,并通过影响网络用户对隐私政策、隐私保护技术、行业自律和法律执行的有效性感知影响自我披露意愿.本研究阐明了隐私侵犯经历对自我披露的具体作用机制,为互联网企业鼓励有隐私侵犯经历的用户持续披露个人信息提供可操作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理性行为理论认为,意愿是行为的有效预测变量;但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研究表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与购买行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为了探究消费者响应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购买意愿的影响,并进而对购买行为的影响,以及购买意愿与购买行为之间的差距,构建了一个包含企业社会责任、购买意愿、购买行为、主动性人格与效能感的研究框架,通过情景化的自我报告问卷调查方法对研究框架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① 消费者一般会积极响应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其购买意愿部分中介企业社会责任与实际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② 消费者由企业社会责任产生的购买意愿与购买行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企业社会责任可以解释25%的购买意愿,却只能解释20%的购买行为;③ 消费者主动性人格或效能感水平较高时,购买意愿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购买行为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更强,可以有效减小伦理消费的意向-行为差距。  相似文献   

13.
定向广告是企业针对不同广告对象施以不同广告策略的一种广告模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同学者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有的发现定向广告有助于缓解市场竞争,有的却指出定向广告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通过建立双寡头市场下企业的定向广告与价格竞争模型、并采用博弈分析方法,对竞争企业应用定向广告的效果进行了深入剖析。进一步,讨论竞争企业如何在定向广告与大众广告之间做出选择。研究发现,定向广告既有减少浪费的直接作用,又起到刺激竞争的间接作用。因此,有可能提高或损害企业利益。当企业在定向广告与大众广告之间做选择时,有可能出现"囚徒困境"的均衡结果,即定向广告本来是损害企业利益的,但两企业为争取竞争优势、避免竞争劣势均选择应用定向广告,导致总体利润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14.
基于经典的Salop模型,研究了定向广告情况下平台企业的进入、竞争与规制问题。研究发现:当广告定向精度较小(大)时,均衡广告量与平台的广告定向精度成反(正)比;与社会最优状态相比,当广告 定向精度较小(大)时,均衡的广告量过多(少),而均衡平台数量是否过多既取决于平台的差异化程度,又取 决于平台的广告定向精度;如果政府只管控平台数量,那么,相对于社会最优而言,当广告定向精度较小(大) 时,平台的数量过多(少);如果政瘠只管控广告量,广告量既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社会最优的广告量,最终結 果取决于平台的差异化程度及其广告定向精度。  相似文献   

15.
地方性广告存在损害顾客忠诚度和降低品牌形象的情形.为分析制造商以成本分担形式开展合作广告的前提条件,以及合作广告对消费者需求和供应链成员收益的影响,以两条"单个制造商-单个零售商"组成的竞争供应链为对象,构建了供应链之间的Nash博弈和供应链内零售商为领导者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通过考虑广告长效作用,对两个销售周期的合作广告和非合作广告博弈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制造商仅在广告负效用显著和商品替代率高的条件下开展合作广告;当商品替代性不显著时,合作广告可以有效提升需求,反之则降低需求;合作广告并不能提升零售商收益,但当商品替代率低时,可以改善制造商收益,同时提升供应链总收益.研究结果对地方性广告实践中的供应链成员决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立足于制药产业研发——营销双密集的产业属性,探究广告竞争下,制药企业创新战略选择的影响机制和药品市场绩效.研究发现,制药企业的创新战略选择取决于创新投资和广告投资的内在关系和创新效率.当创新投资和广告投资之间存在挤入效应时,研发创新可能导致囚徒困境的结果;其次,适中的医保福利水平对制药企业的创新意愿有正向影响,过高或过低的医保福利水平,均会降低制药企业的创新意愿;最后,当创新效率足够高且创新投资强度中等时,更多的制药企业进行研发创新,可实现患者福利和社会福利的双重改进.否则,更多的制药企业进行研发创新将导致患者福利和社会福利的双重损失.研究结论可为制药企业协调创新战略和广告战略、政府部门优化医保支付政策和创新激励政策提供可操作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个人信息是个性化网络服务的主要依据, 然而各种网络风险使得用户心存疑虑, 拒绝提供个人信息或提供虚假信息. 为此, 从个人、网站和情境三方面的因素着手, 以已有研究成果为基础, 建立一个影响个人在线提供信息隐私意愿的模型, 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个人网络隐私顾虑会负向影响个人信息提供意愿, 而其信任倾向则通过影响用户对网站的信任进而对用户提供信息隐私意愿产生积极作用. 网站良好的声誉及网站安全控制和隐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建立用户信任进一步正向影响用户个人信息提供意愿. 此外, 用户提供个人信息隐私的意愿还受到用户对网站的有用性感知和信息敏感度的影响. 研究结果可以帮助网站制定更好的网站注册流程和顾客信息收集策略等, 从而更好地获得顾客的个人信息.  相似文献   

18.
隐私信息保险作为一种特殊的保护隐私信息的手段已经应用于实践,而在学术界还未有研究。本文构建博弈模型,探讨电子商务中消费者隐私信息保险的应用价值,分析隐私信息保险的引入对企业的服务策略和产品定价策略以及消费者隐私信息披露策略等的影响。模型分析表明:对消费者而言,隐私信息保险提升了消费者进入市场的意愿并能激励消费者披露更多的隐私信息;对电子商务企业而言,市场上购买隐私信息保险的消费者越多,企业付出的服务成本越低,企业获得的利润越高。同时,企业还将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价格优惠。总之,隐私信息保险的存在无论是对消费者还是企业均能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CPM理论,从用户需求的视角探究隐私管理的技术特征对移动用户信息披露意愿的影响作用。通过情景式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用SmartPLS3.0对收集的283份有效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隐私管理的技术特征(信息管理、许可声明管理和交互管理)通过感知控制对用户个人信息披露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信息管理和交互管理对移动用户的信息披露意愿有直接的正向影响;同时,感知的监视对感知控制与用户信息披露意愿之间的关系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为移动服务商设计符合用户需求的移动商务应用,刺激更多的用户披露个人信息,从而促进移动商务企业健康的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隐私信息保险作为一种特殊的保护隐私信息的手段已经应用于实践,而在学术界还未有研究。构建博弈模型,探讨电子商务中消费者隐私信息保险的应用价值,分析隐私信息保险的引入对企业的服务策略和产品定价策略以及消费者隐私信息披露策略等的影响。模型分析表明:对消费者而言,隐私信息保险提升了消费者进入市场的意愿并能激励消费者披露更多的隐私信息;对电子商务企业而言,市场上购买隐私信息保险的消费者越多,企业付出的服务成本越低,企业获得的利润越高。同时,企业还将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价格优惠。总之,隐私信息保险的存在无论是对消费者还是企业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