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浅析近岸海域富营养化与赤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凯杰  郝洋  王千 《天津科技》2010,37(5):47-49
水体富营养化是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活动越来越频繁和深刻地影响着海洋环境。其中,近海水域富营养化已经成为沿海国家的一个重要的水环境问题。阐述了富营养化的成因、控制因子、评价;对赤潮的危害和防治措施进行了论述,并提出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2.
根据《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修编)》(2011年~2020年)中新划定的环境功能区,结合2012年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监测资料,对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进行水质评价及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2012年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海水水质总体呈一般水平,海水总体为轻度富营养化,富营养化程度主要受无机氮和活性硫酸盐两项指标影响,化学需氧量对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4—2012年在渤海湾进行的连续监测结果,分析、探讨了渤海湾近年来营养盐的变化特征及富营养化概况.结果表明:近年来,渤海湾海水中DIN含量升高,DIP含量有所降低,与1978—1980年相比,DIN增加1.18倍,DIP降低62.1%;从空间分布上看,北塘和汉沽断面的营养盐含量高于其他断面;从时间分布上看,枯水期的营养盐含量低于丰水期;从无机氮的结构特征上看,NO3-N占无机氮含量的40.4%~81.5%,三态无机氮之间基本处于热力学平衡状态;从N/P比值、Si/N比值和Si/P比值上看,近年来渤海湾N/P比值升高,该海域已由原来的高磷低氮转换为低磷高氮的状态;富营养化评价结果是,2008—2012年渤海湾近岸海域NQI指数变化范围为3.24~4.28,平均值为3.71,全部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5年3月~10月间珠海近岸海域N、P营养盐的监测资料,分析了赤潮多发期该海域N、P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海域进行了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在赤潮多发期,珠海近岸海域水质N、P污染严重,表层海水DIN指标劣于Ⅳ类海水标准2.4~5.7倍,明显呈现高N、低P的污染特征;该海域氮磷营养盐随月份和空间的不同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近岸海域受径流影响较大,同时也受到生物化学过程的影响;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结果为:珠海近岸海域在赤潮多发期为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化海区。  相似文献   

5.
漳州市河口污染物输入对近岸海域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3~2005年对福建省漳州市入海河口(漳江口、东溪口)和近岸海域(东山湾、宫口湾)的监测调查资料,分析研究了入海河口污染物输入对近岸海域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河流陆源的有机、氮、磷污染物入海通量越大,所对应的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越差,富营养化趋势越明显.  相似文献   

6.
深圳湾海域氮磷营养盐变化及富营养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 1986?2007 年深圳湾海水水质监测资料, 阐述了氮磷营养盐的变化趋势及其相互关系, 并探讨了深圳湾海域富营养化程度。结果表明, 深圳湾海域水体溶解态无机氮含量年际变化幅度较大, 但总体呈上升趋势。氨氮是溶解态无机氮的主要组成形态, 表明深圳湾无机氮处于热力学不平衡状态。深圳湾海域水体中活性磷酸盐值含量变化幅度比较小, 总体呈下降趋势。深圳湾水体 DIN/ P 值在 1998 年以前呈不断上升趋势, 1998?2002 年之间呈现波动变化, 从 2002 年开始降低, 营养盐含量和组成的改变导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改变, 深圳湾海域发生的赤潮生物种类有从硅藻向甲藻过渡, 然后从甲藻 向硅藻过渡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 溶解态无机氮以及氮磷营养盐之间的相关关系显著( r = 0. 769,p < 0. 01) , 说明氮磷营养盐间有一定程度相似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水体营养状态质量指数显示深圳湾海水富营养化程度很高, 高度富营养化的水体使得深圳湾海域的赤潮日趋频繁, 控制入湾水体污染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7.
根据庙岛群岛南部海域2014年4月氮磷营养盐、溶解氧和化学需氧量等水质要素的调查资料,研究了该海域营养盐含量和结构特征,运用单因子指数、富营养化指数和灰色聚类分析等方法评价了该海域海水富营养化状况。结果表明,调查海域的活性磷酸盐、无机氮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43μg/L、195.42μg/L;硝酸盐氮是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式,氮磷比平均为105.1,氮磷比失衡状况较严重,磷限制为该海域的营养盐结构的主要特征;95%站位的富营养化指数小于1,灰色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贫营养级(Ⅰ级)、中度营养级(Ⅱ级)和富营养级(Ⅲ级)的站位比例分别为15%、75%和10%,其中Ⅱ级中的部分站位具有较大潜在富营养化风险。因此应加强富营养化区域的监测,特别关注营养盐严重失衡区域。  相似文献   

8.
湄洲湾环境监测站于2008年8~9月对石狮市近岸海域进行4个航次的调查监测。文章介绍了此次调查的方法和结果,并针对石狮市近岸海域的环境质量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污染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街山列岛海域增养殖区表层营养盐及富营养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2010年春、夏、秋季中街山列岛增养殖区表层海水中溶解态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DIP)和化学需氧量(COD)等水质指标及该海域的富营养化程度。结果表明,海水温度、盐度、pH、溶解氧、COD、无机氮(DIN)、无机磷(DIP)的月平均值均呈季节性显著差异。COD平均值较低,均低于一类海水标准;就DIN而言大多数站位为劣四类海水,而DIP表现为大多数站位属于二或三类海水。E值表明海水基本处于高富营养状态,且富营养化状态指数中COD占优势,其次为DIN,这两者起到绝对性作用;N:P值表明调查海区的海水基本处于P限制潜在性营养;有机污染指数A值表明所调查海域海水基本处于轻度有机物污染。营养盐与盐度和pH都呈显著的负相关,其中与磷酸盐的负相关最为显著,且各营养盐之间大都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天津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生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详细地研究了天津近岸海域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生态类群及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各季节硅藻门占绝对优势,种类组成以广温广盐近岸种为主,浮游植物的平均细胞丰度以8月份最高,5月份次之,再次之为10月份,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丰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空间分布特征,其变化与温度和氮营养盐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及评价钦州湾近岸海域夏季海水富营养化水平状况。【方法】2010年6月采集钦州湾近岸海域15个站位的海水样品,测定海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PO4-P)等的浓度;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污染程度进行评价,采用海水富营养化指数法以及潜在富营养化程度评价模式对海水富营养化水平进行评价。【结果】钦州湾近岸海域夏季海水中COD平均浓度为1.00mg/L,DIN平均浓度为0.12mg/L、PO4-P平均浓度为0.01mg/L。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钦州湾近岸海域海水中COD浓度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DIN浓度超标率为20%;PO4-P浓度超标率为20%。海水富营养化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钦州湾海域海水富营养化指数平均值为0.47;海水潜在富营养化程度评价模式评价结果显示,钦州湾海域海水营养级别为Ⅱ级。【结论】钦州湾近岸海域海水受无机氮及活性磷酸盐污染;海水富营养化水平为贫营养;钦州湾近岸海域海水富营养化程度主要受陆源污染物及海水养殖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对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2002-2021年发生的20次赤潮灾害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广西近岸海域赤潮平均每年发生1次,发生面积约为384 km2,持续时间为3.65 d,主要集中在春夏季,近10年(2012-2021年)相对前10年(2002-2011年)赤潮发生面积增加(18倍)。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共有10种,其中次数最多的是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其次是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和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但近10年不断有新的赤潮藻种出现。赤潮发生总数中,有毒或有害赤潮11次,分别为球形棕囊藻4次,夜光藻和水华微囊藻各3次,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1次。广西近岸海域赤潮发生的分布范围广,2008年以前主要发生在北海市涠洲岛海域,2008年以后钦州市三娘湾和三墩岛海域、北海市廉州湾及防城港市防城湾陆续开始发生赤潮。通过综合分析近20年北部湾近岸海域赤潮发生和分布的基...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莱州湾西部海域的无机氮和磷酸盐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和掌握莱州湾西部海域的环境质量状况。【方法】以2011年8月该海域的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该海域水质营养盐分布特征,并对营养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莱州湾西部调查海域营养盐总体呈自西向东递减的趋势,河口附近为营养盐的高浓度区;相关性分析表明,盐度与无机氮、磷酸盐、COD呈显著负相关性(P0.01),而COD和无机氮、磷酸盐呈显著正相关性(P0.01);莱州湾西部调查海域无机氮污染较严重,调查海域所有调查站位的无机氮含量超《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的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而磷酸盐含量则有37%调查站位超《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的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结论】莱州湾西部调查海域富营养化较严重,相关环保部门应加强监管,严格控制陆源污染。  相似文献   

14.
广西沿海海兽种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1978年到1998年广西沿海的海兽进行调查,采集,研究,共鉴定出2目5科12种,其中一种为中国的首次记录,3种为南海的新记录,文中对各种的主要外形特征及其分布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5.
基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海三市产业布局现状的统计分析,利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和产业结构相关系数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北部湾经济区临海产业结构相似度较高,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发展特色经济、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促进产业区域内分工与协作,加强北部湾经济区临海产业的合理布局,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广西近海海域赤潮现象越发频繁,对近海生态环境和海洋渔业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探索赤潮发生的机制,研究其形成机理,是有效监控赤潮和准确预测赤潮的关键。本文利用Finite Volume Coast and Ocean Model (FVCOM)模式构建广西近海水动力模型,使用步长为30 m的细网格计算广西沿海及涠洲岛附近环流,同时利用物质输运模型计算广西近海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的输运扩散情况。涠洲岛周围海域平均潮差约为2.4 m,最大潮差为4.8 m;平均涨潮时为13.1 h,平均落潮时为8.8 h;涨潮时最大流速为1.02 m/s,涨落潮交替时涠洲岛附近流场相当复杂,岛屿周边常常形成众多小型涡旋。污染物试验结果表明,近海河口排放COD对涠洲岛等离陆地较远的海域影响不大,而来自外海开边界的COD浓度对其作用更为明显;高浓度COD经常在涠洲岛南湾中滞留,COD等值线在涠洲岛处向南弯曲,导致涠洲岛西侧COD浓度比东侧高,而南湾和涠洲岛西北侧正是赤潮频发的地方。上述结果从动力方面表明,涠洲岛附近海域多发性的赤潮和水体富营养化与外海海水输送关系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17.
蒋光伟  周放  余辰星  许亮 《广西科学》2012,19(2):174-179
于2010年开始,对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水鸟多样性及其季节分布和变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共调查记录到水鸟151种,隶属于8目24科,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有19种。本地区水鸟以冬候鸟比例最大,占51%。水鸟多样性的季节变动巨大,夏季主要是鹭科和秧鸡科鸟类为多,到冬季鹭科鸟类减少,鸻形目鸟类大幅度增加。水鸟的时间分布大致划分为迁徙期、繁殖期和越冬期,部分水鸟的繁殖、迁徙、越冬期有交叉重叠。  相似文献   

18.
基于保护北部湾生态环境这一主题,从北部湾经济区在滨海地区的主要项目布局,分析其对滨海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生态影响,提出北部湾经济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滨海生态环境保护建议.旨在引起各部门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共鸣与共识,搭建共建共管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