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相关指标权重,对吉林省2005年49个市县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各市县综合评价数值,将其划分为经济发达、次发达、中等、欠发达和落后等5种经济类型区,并分析了各经济类型市县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最后,讨论了吉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表2,参16。  相似文献   

2.
引用资源环境绩效指数,构建中国区域节能减排绩效的评价体系,对各省市节能减排绩效作出测算,并在此基础上对2001~2013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节能减排绩效进行了收敛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间节能减排绩效的总体差异没有出现显著的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表明,中国区域间节能减排绩效的总体差异逐步缩小,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政府影响力及对外开放程度对各区域节能减排绩效的收敛都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但其影响力因地区而有别。  相似文献   

3.
界定区域FEEEP系统技术效应的内涵,在Malmquist指数理论基础上构建区域FEEEP系统技术效应动态分解模型,并应用该模型测度2001~2006年中国省际FEEEP系统技术效应及相应分解指教的变动趋势,最后运用收敛模型检验FEEEP系统的技术扩散效应,结果表明:中国省际FEEEP系统综合技术效应的提高是由技术改进推动的;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下降是区域FEEEP系统技术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区域FEEEP系统技术效率和综合技术效应均存在β收敛,但各地区的原始条件决定了收敛的稳态水平.  相似文献   

4.
首先对多区域CGE模型进行了界定,并对多区域CGE模型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 其次,运用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建立了一个静态八个区域CGE模型.在模型中不仅反映了各区域之间的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的差异,更主要的是依据相关实证研究的结果刻画出区域间的主要经济联系{}\,------{}区域间的商品流动、劳动力流动和资金流动.最后, 使用该模型模拟了区域差异和关键的区域联系的设定对结果的影响,以便说明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的刻画对政策分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立足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构筑状态空间模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长株潭城市群23个县(市、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测算和比较.结果显示,长株潭城市群区域依照土地资源承载潜现状可以划分为4种类型的承载区域,区域土地资源承载潜力由城市群中心向外增强,呈放射状蔓延.差异的成因来自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和政策等多个方面,未来长株潭城市群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应当遵循"创新增量、提升存量"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区粮食单产的区域差异及总体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东北地区40个地市(盟)为主要评价单元,从粮食单产水平、粮食单产增长率、主要作物单产水平3个角度,运用数理统计、GIS分析等多种方法,全面分析了2004年东北地区粮食单产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粮食单产平均水平为4850kg/hm2,中部较高,东部和北部较低;大部分地市的粮食单产年均增长率(1997-2004年)集中在0-10%之间.阜新粮食单产年均增长率最高,高达40.31%;同一地市粮食产量、单产水平、单产增长率表现出严重的失衡发展状态;主要作物水稻、玉米、大豆单产分别在6000kg/hm2~7000kg/hm2、6000kg/hm2~8000kg/hm2、2000kg/hm2~3000kg/hm2水平上的地区较多.整体来看,东北地区粮食单产水平区域差异较大,从高至低依次为吉林、辽宁、黑龙江、蒙东.图3,表3,参10.  相似文献   

7.
水土资源承载力及其空间组合状况是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及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参考依据.分析东北地区水资源、耕地资源的总体态势,从市域尺度对该区36个地级行政单元的水资源承载力(WRCC)、耕地资源承载力(LRCC)进行了定量评价与分析,并根据各评价单元WRCC与LRCC的空间组合关系将东北地区划分为4种类型区,提出各类型区水资源及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向与调控途径.结果表明:东北地区WRCC、LRCC区域差异显著,空间组合存在"错位"现象,这种"错位"现象在北部及东部山区和松辽平原西部地区表现较为突出,其余地区二者空间组合的一致性尚好,其中松辽平原东部及三江平原地区水资源、耕地资源承载状况较好,东北沿海大部分地区水资源、耕地资源承载状况较差.图3,表3,参17.  相似文献   

8.
蚁群算法的全局收敛性研究及改进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针对蚁群算法(ACA)寻优性质优良,但搜索时间长、收敛速度慢、易限于局部最优解,从而使其进一步推广应用受到局限的问题,对算法的全局收敛性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并从改善全局收敛性的角度对算法作了一系列改进,最后对Bayes29这一典型的TSP问题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证明,改进后的蚁群算法具有很好的全局收敛性能。这为蚁群算法的进一步理论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对其在各优化领域中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对黑龙江省农业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不同生态环境的资源状况进行了聚类分析。按照各自的资源优势,提出了不同生态区农业发展的不同对策与建议。图1,表1,参6。  相似文献   

10.
收集了1997年到2012年我国31个省份城镇居民的汽车拥有量,利用创新扩散的Bass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分析,揭示了家用汽车在我国不同区域中扩散的特点。结果表明:(1)各省份汽车扩散曲线都大致呈现S曲线走向,但是有些地区的快速增长点出现的时间不同;(2)各省份拟合得到的创新系数p和模仿系数q存在着明显差异,共同之处是创新系数p普遍远远小于模仿系数q;(3)创新系数p和模仿系数q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最后,利用上述的研究结果对汽车企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民营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证分析民营经济对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就1992年前后民营经济对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否不同进行了结构性诊断检验,结果显示1992年前民营经济对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尚未表现出明显的非平衡性,而从1992年以后民营经济对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不平衡性则完全凸现出来,民营经济对东部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远远高于中西部。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窗口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窗口分析方法,从时间序列的角度分析了江苏省各地区1996~2005年间经济发展的相对效率状况.分析结论表明,在1996~2005年,苏北与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效率并未出现收敛的趋势,历年来经济发展效率较高的地区主要体现在苏南地区的苏州、无锡及苏中地区的镇江,而苏北地区整体效率较低.另外,在此期间,苏南与苏中地区经济发展效率出现了明显的收敛;从规模效率的角度来看,地区经济发展效率与地区经济规模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预测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和区域发展规划的实际, 对区域规划中遇到的预测问题, 本文应用了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调模法”来解决。“调模法”是在本文开发出的一个包括数据库、模型方法库、知识库和图形库四库结构的预测决策支持系统中实现的。这种四库结构的不断完善, 又可以应用到预测以外的其他领域。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静态评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模糊数学和信息方法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静态表现进行了综合评判.苏州、无锡为该省经济增长中心,南京为亚中心,淮阴、宿迁为不发达地区,梯度轴线为从太湖沿京杭大运河指向洪泽湖.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区域层面的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为对象,探讨了该产业的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和高端化战略。通过OP、LP两种方法对各省区TFP进行了测度,对比发现OP方法的适用性更好。就区域差异来看,东部地区企业的TFP最高,而西部地区最低,与社会经济条件相一致。此外,西部地区TFP增长率最高、东部最低,反映各地TFP开始呈现收敛性。在省区分类上,采用以区位为依据的分类,以及以3年TFP值为自变量进行聚类产生的分类两种方式。进而,利用随机效应模型对两种分类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对比发现聚类分类方式更为合理。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表明,TFP与企业规模、研发费用、职工教育费、补贴收入以及出口额之间呈现正向关系,与国资占比呈现负相关,但区域差异较大。基于上述实证结果,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路径以及国家、区域两个层面的政策设计给予了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区域可持续发展空间差异的定量研究——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空间差异的定量分析方法。以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为基础,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主因子和计算机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用于分析和阐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分异规律,为决策管理部门制定可持续发展方案提供依据。图2,表2,参14。  相似文献   

17.
集约农区土地资源利用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科学确定集约农区土地资源利用区域差异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动态聚类法在土地利用区域差异分析中的应用。最后以南京市郊区和效县为实例,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并分析了该市不同类型区土地利用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8.
采用改进的最大"前沿面集"非期望SBM模型系统的评价了1997~2011年中国28个省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并利用经济—地理距离权重改进的空间计量模型对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空间收敛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整体及各省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较低,节能潜力为25%~50%;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自东向西逐渐减小,并呈现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空间聚集分布特点;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空间相关性在增强,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各省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差距正在逐渐减小,绝对收敛速度为1.49%;影响因素中,研发投入和开放程度与全要素能源效率显著正相关,而产业结构和制度变量则对全要素能源效率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建立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TOPSIS法测算城市竞争力,并对城市竞争力得分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城市竞争力演变模拟函数和两种演变策略,然后采用多Agent仿真方法,给出城市群Agent学习算法,运用NetLogo仿真平台创建城市群竞争力演变模型,对城市群中不同主体选择自我提升策略和学习、合作策略过程进行模拟仿真,最终发现,提升城市群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加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学习与合作.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我国31个省(直辖市)1997-2009年的数据,度量了我国金融业的空间集聚情况,并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进行了全局Moran Ⅰ检验、局部Moran Ⅰ检验和Moran散点图分析,以探讨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空间相似性和动态演变. 实证结果显示:从全局上看我国金融业空间聚集性仍不显著,并不像经济增长已呈现显著的聚集性分布,经济集聚远远先于金融集聚;但是,我国某些相邻的省市间的金融发展具有一定的空间相似性,局部呈现出某种集聚性分布,即金融业发展在局部具有一定的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