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寄居蟹     
“卖寄居蟹了!卖寄居蟹了!”卖寄居蟹的人在喊。我要妈妈给我买两个寄居蟹,妈妈说:“寄居蟹不容易养,我们还是不要买为好。”在我的胡绞蛮缠下,妈妈终于答应了我的要求。我一回家就为寄居蟹做了个家。我每天回家都会看一看寄居蟹,不是滴一滴牛奶,就是放点肉给它吃,它吃得津津有味,我也心里美滋滋的。可好景不长,买回来的第五天,我一回家,只见寄居蟹一动也不动,寄居蟹死了吗?我怀着疑惑的心情问妈妈,妈妈说:“寄居蟹死了。”我一听到“死”字,眼泪夺眶而出,为了怀念寄居蟹,我把它放在了花盆里。在寄居蟹“死”后的几天里我的心情一点也不好。…  相似文献   

2.
寄居蟹     
寄居蟹(Paqurus bernhardus)又名宿借,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寄居蟹科。全世界已知有600多种,我国约有100多种。人所共知,寄居蟹需常年栖息螺壳才能保存自身,现在的问题是,寄居蟹还有无其它生物学意义?1976年凯瑟琳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曾调查过3种寄居蟹体重分布频率与所寄居螺壳的种类。他发现,三种寄居蟹体  相似文献   

3.
《大自然》1993,(1)
生物学中的"共栖"是指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在一起的现象.这方面的例子不少,如海洋中的海葵附着于寄居蟹(一种寄居在现成的空贝壳中的蟹)的贝壳壳日附近,以寄居蟹为运载工具,带着它在海洋中各处活动,并以蟹吃剩的食物屑为食;海葵身上长有很厉害的防卫武器——刺细胞,寄居蟹得到了海葵的保护.这海葵与寄居蟹互相为对方创造了更好的生存条件.又如水母(海蜇)与虾也有共栖现象,在水母的肩板和各条口腕周围常栖息有小虾,每当外物或敌害靠近时,虾迅即躲藏其内,水母受到触动.伞部马上收缩,把虾包在伞腔和口腕里面,刹那之间沉没入深  相似文献   

4.
我跟湖讲过很多关于寄居蟹的故事,但却没有告诉他其实寄居蟹和海葵原本是一对的,它们是共生生物(任何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的情况称为共生)。寄居蟹所背负的壳是底栖生物良好的硬基质,非常适合刺胞动物海葵的生存,海葵需要寄居蟹背来背去,寻找食物,同时还能够更快地换出“肚子”里的水,并且使自己不会被细沙埋没;而寄居蟹也需要海葵为自己看家门,利用海葵有毒的触手来保护自己。寄居蟹用一生守候着一份美丽,海葵就是它毕生的梦想;或许正是这份执着让魅影浮生的海葵仙子心甘情愿地与它四海漂泊……  相似文献   

5.
《大自然》2020,(4)
正珊瑚礁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为许多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之所。与此同时,礁栖生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方式也会影响珊瑚礁的健康,因而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寄居蟹正是礁栖生物的重要成员,虽其貌不扬却默默地守护着珊瑚礁的健康。寄居蟹并非一种螃蟹的名字,而是一类螃蟹的统称,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软甲纲十足目寄居蟹总科(Paguroidea)。美国科学家麦克劳克林等根据寄居蟹的形态特征,将其分为6个类群,分别是陆寄居蟹科、活额寄居  相似文献   

6.
勇于冒险     
《科技智囊》2012,(3):I0046-I0046
有一天,龙虾与寄居蟹在深海中相遇,寄居蟹看见龙虾正把自己的硬壳脱掉,只露出娇嫩的身躯。寄居蟹非常紧张地说:龙虾,你怎可以把唯一保护自己身躯的硬壳也放弃呢?难道你不怕有大鱼一口把你吃掉吗?以你现在的情况来看,连急流也会把你冲到岩石去,到时你不死才怪呢?  相似文献   

7.
龚琳  李新正 《广西科学》2015,22(5):564-567
本文从海绵的外部形态,骨针和骨骼等方面详细描述了中国黄海常见的一种寄居蟹海绵——宽皮海绵Suberites latus Lambe,1893。对比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标本馆馆藏标本,发现黄海报道的寄居蟹皮海绵Suberites domuncula(Olivi,1792)存在种名误定,应为宽皮海绵。因此,目前黄海共有2种寄居蟹海绵:无花果皮海绵Suberites ficus(Johnston,1842)和宽皮海绵。  相似文献   

8.
发光的海滩     
正学校要举办星空照片展,山羊老师要求每名学生选一张自己拍的照片来参赛。住在海边的寄居蟹想拍银河,可是因为光污染太严重,怎么拍都拍不出满意的作品。寄居蟹正沮丧着,突然发现海滩上居然有一片闪闪的蓝荧光。它如获至宝,兴奋极了。"你们知道吗?昨晚,大海边有一片蓝荧光,美丽极了!"第二天一大早,寄居蟹便向同学宣扬这件事。  相似文献   

9.
勇于冒险     
对于那些害怕危险的人,危险无处不在。  有一天,龙虾与寄居蟹在深海中相遇,寄居蟹看见龙虾正把自己的硬壳脱掉,只露出娇嫩的身躯。寄居蟹非常紧张地说:“龙虾,你怎可以把唯一保护自己身躯的硬壳也放弃呢?难道你不怕有大鱼一口把你作文素材本吃掉吗?以你现在的情况来看,连急流也会把你冲到岩石去,到时你不死才怪呢?”  龙虾气定神闲地回答:“谢谢你的关心,但是你不了解,我们龙虾每次成长,都必须先脱掉旧壳,才能生长出更坚固的外壳,现在面对的危险,只是为了将来发展得更好而作出准备。”  寄居蟹细心思量一下,自己整天只找可以避居…  相似文献   

10.
面对新旧时代交替的巴黎,波德莱尔一方面厌恶现实,一方面退守孤独,追寻艺术和美;他把肮脏的现实之"恶"通过文学创作转化成艺术的"花",能移情到任何个体身上寻求故事充当素材,但又永远与观察对象保持距离。其整体生命状态如同"寄居蟹",在追求永恒的艺术理想的过程中完成了对孤独的成全与颠覆。本文通过探讨波德莱尔的这种寄居蟹特征,试图对他的作品有更深入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象似性广泛存在于语言符号的语音、语形或结构之中.运用象似性的相关理论,以<暮光之城>为语料,将小说中的省略号划分为引文内与引文外两个维度,对省略号的象似性进行剖析.研究发现,引文内主要运用数量象似性,同时也伴随使用标记象似性与语义象似性;引文外则以语义象似性为主,同时使用标记象似性及数量象似性.  相似文献   

12.
《大自然》1989,(2)
身世篇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如今地球上生活着两种象——非洲象和亚洲象.这两种象来自不同的近祖,亚洲象的祖先是曾经生活于南亚的一种真象,而非洲象起源于一种古菱齿象.一般认为,生活在五百万年前的脊棱齿象是这两类象的祖先.早在几百万年前,象类曾经是一个极其繁盛的家族.其中有脊棱齿象的祖先——具有丘形结构臼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了全息图象象质的评价方法. (1)象的逼真度:象和物强度分布之间的相似性如何度量.提出方法是以最佳全息图象和实际所得的象强度函数σ(x,y),I(x,y)之间的均方差值. (2)象的相对结构容量:其物理意义是全息象的平方的积分. (3)相关品质:此方法是以光强函数I(x,y)和σ(x,y)之间的相关性为基础的. (4)面积元法:它的形式是实际象和全息象之间的差值.  相似文献   

14.
在《易学象数论》中,黄宗羲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即批评汉代以降的象数学并非《周易》经传的原貌,以及批评汉代以降的义理学抹杀了《周易》经传中本有的象数学.黄宗羲并不一概反对象数学,而是主张象数义理合一论.其对取象说和取义说的调整,是义理派易学的内部整合;其对图书象数学的考证,则是义理派易学对象数派易学的辨伪清算.综合来看...  相似文献   

15.
知识果味派     
“做贝类,真可怜!海獭蛮横、海星狡猾,招招要我的小命。要是能学寄居蟹,有个更酷的家该多好啊。海龟大妈,鳄鱼老兄,你们谁能帮我呀?”听,这是一只海贝在绝望地呼喊,发生了什么呢?快看本期的知识果味派吧!  相似文献   

16.
计算正交表矩阵象的简便方法及其初等证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投影矩阵正交分解构造正交表时,经常用到小正交表的矩阵象,而这些小正交表的矩阵象用矩阵象定义求解时却显得有些烦琐.在一些文献中出现了求解正交表矩阵象的简便方法.本文对这种求解方法给出了初等证明.  相似文献   

17.
讨论了n维线性空间上的两个线性变换的象与象,核与核,象与核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方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表达中国的"象思维"只能是"象语言","象语言"的逻辑不是形式逻辑,而是"象数逻辑"."象数逻辑"通过"取象去形",以"无形之象"追摹自然变化之序而创立推演体系,包括比类推理与太极推理两大推理法则,且深涵价值底蕴.中国"象数逻辑"较之西方形式逻辑与辩证法,更具本原性,内涵更丰富,包容性更大,其以"象数算法"为基础,但蕴涵其中,并未分化成为独立学科.而中国古代数学本为体用不二之完整体系,洛书、周易之"象数算法"与中国古代数学之"机械化算法体系"一脉相承.吴文俊对中国古代数学的继承创新,不仅对人类数学史,对当今数学发展意义重大,而且也为今天创建现代的中国语言学、逻辑学,为中国科学的自主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与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数字化舌诊研究系统多是建立标准的采集环境进行舌象采集,在密闭、光照稳定的环境下得到高质量的舌象图像.而在开放环境下,光照情况以及拍摄角度等往往较为复杂,因此,进行舌象分析时,首先需检测图像中是否存在合适的可供后续分析的舌象.针对这一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分割的舌象检测算法.该算法首先对图像进行颜色校正的预处理,接着对图像进行分割得到多个连通域,通过判断连通域特征得到最终舌体区域后,再利用区域的纹理特征达到舌象检测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鲁棒性,且有较好的检测率,能够实现开放环境下的舌象检测.  相似文献   

20.
语言与现实同构,刻意重复所致的各种修辞格就是其典型体现之一.基于“现实-认知-语言”这一认知原则,辅以象似性中的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数量象似性、标记象似性、句式象似性等,来就因重复而产生的回文、花园路径、夸张、排比、连珠、双关等手法的产出和理解进行认知语用阐释,能更好佐证言语确实与现实同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