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阎连科善于在苦难生存境域中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他的乡村小说在对于人的生存处境、生存状态的热切关注和审美表现中,不仅揭示了沉重苦难与边缘生存中生命存在的苦痛与叹息,还表现了人们超越苦难与自我救赎的执著精神和坚韧顽强的抗争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冯友兰将理学概念转变为逻辑概念,超越但不内在了。但是冯友兰的目标在于对“宇宙”“大全”的把握,在此基础上使人的境界有一个根本的提升。但是对宇宙、大全把握之前必须对其有一个“性理”的确认,这两者互为表里。其目的在于通过“共相”抽象、超象的认识,超越个体对感性存在的执著,使人获得对自身在社会及宇宙中的确证,这个过程本身必然也必须内蕴道德直觉对形上学的参与。冯友兰将人的觉悟归结到灵明知觉的发展,他的问题在于“灵明知觉”本身有强烈的认识心的色彩,但是他在对“大我”的追寻与确证中自觉不自觉地修正了前述认识,实际肯认了道德自我的发展进程,但是他的根本进路既不纯粹是程朱式也不是陆王式,而是借助西学成为儒释道的混合体,在“成相”和“扫相”的矛盾中使人既看到观念认识的局限性,又看到观念认识及其超越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成为个体精神修养的一种路向。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文学中绵延至今的流浪母题,其宗教源头存留最多、影响最直接的当属圣经传统。作为一种体悟人生、认知世界的特殊方式,《旧约》关于流浪的原型故事被后世作家广泛认同。经过数千年承传凝聚为人类生存意识中的“家园文化”精神,无论是固守、失落还是找寻,都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流浪母题与宗教情感结合,诱发了文学家与生俱来的流浪潜质,仿佛只有在那自由长旅中才能找到属于文学的浪漫,才能感受那人生的苦难和苦难之后的天堂。突现代文学的返古思潮语境中“大流浪”主题,对《旧约》渊源的追溯显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诗歌集《苏珊娜·穆迪日记》逆向采用荣格原型理论构造的“集体无意识—原型—原始意象”完美逻辑结构,回顾加拿大拓荒期间,加拿大先祖穆迪夫人摆脱身份错乱感、实现“再生”的经历,完成穆迪夫人“再生”原始意象的构建;剖析穆迪夫人“再生”原始意象的激活与穆迪夫人“再生”原型的显现过程,实现“再生”原型的建构;展现“再生”原型所象征的加拿大拓荒先祖选择回归旷野、构建加拿大独特文化的加拿大式坚守精神,促成“再生”原型背后加拿大民族集体无意识在加拿大人心中的回归。这一逻辑结构的逆向运用,使加拿大人民感受到了祖先遗传下来的强大精神指引,有利于加拿大人民重新审视自我,拾获精神遗产,构建民族身份归属。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文学中,存在着一类非常古老、重复出现而又形态多样的文学原型——神圣植物意象,它的代表性原型是“宇宙树”。之所以谓之神圣,乃是因为它们常常反映出对人类而言极为重要的意义,如宇宙的创造,世界的结构,人类的诞生,生命的由来,甚至精神和文化的价值等。这些原初的文学意象,具有“原型”的典型特征,表现出远超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6.
苏童以他特有的残忍和梦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家族乃至全人类的苦难历程,他在无数次精神怀乡和还乡中重新建构着“枫杨树乡村”的历史。他经历了逃遁、寻找、失落、再寻找的过程,并最终从中得到启示。他穿梭于历史、当下、城市、乡村之间,默默向我们传递在苦难面前的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7.
人们对于历史尽管各有各的看法,但谁都会记得过去。当我们访朝之初,首先是忆起朝鲜人民已往的苦难历程。敌人会记得过去。他记着他的“钢与火的威力”,他记着:“朝鲜,我早已在地球上把它抹掉了,在我们这个世纪里,任何人都不会再听到朝鲜的声音。”难怪乎他们看到今天的朝鲜,就恨得要死,怕得发狂。好心的朋友们也会记得过去。他们记得:在朝鲜,在每一个人平均遭到了一颗炸弹一吨火药之后,苦难的朝鲜又承受了细菌战的袭击。他们担心,在遭受了如此惨重的打击之后,朝鲜人民还能够站立起来吗?他们不是  相似文献   

8.
佛教哲学高深玄妙,博大精微,影响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行为以及艺术创造极其广泛深远,而佛教哲学中包涵的人生哲学尤其是人生无常一切皆苦的理论给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影响尤为深刻,特别是在充满现世苦难的中唐时代.这是因为佛教人生哲学乃至整个佛教哲学的大厦都是精致地建立在人生无常一切皆苦即“苦谛”的理论基石之上的,而“苦谛”关注的是社会现世,阐释的是人生苦难,引导的是如何解脱.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所说“宗教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象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人们处于瓦解了盛唐气象后新的社会生活秩序又尚未整饬的时代和既充满三教精神又尚未形成新的精神制度的精神混乱时代,感受到的是满目疮痍、人生坎坷、心灵痛苦和精神困惑,佛教作为抗议这种苦难的宗教,给人们提供了解释这些现世苦难和精神痛苦的宗教理论以及解脱方法,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们纷纷投入佛门怀抱,从佛教和佛教哲学中寻求救疗人生苦难和心灵苦闷的良方.因而佛教哲学除以奇妙的思辨、细密的思维、精致的哲理使中唐时代知识分子们叹服外,“特别是从这种哲学中引伸出来的人生哲学、人生理想更引起那些在现实苦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在社会文化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原型形象,在赵树理的小说文本中,清官原型嬗递为共产党干部,成为解决斗争和矛盾,解救底层民众苦难的正义化身。这种清官原型的现代显影,却可以见出中国人身上特有的产生于封建专制制度的"唯上"文化心理和"官本位"思想的集体性存在。  相似文献   

10.
自1992年推出《梦境与杂种》以来,莫言又陆续创作了《丰乳肥臀》(1995年)、《等待摩西》(2018年)两部关涉宗教文化的小说。这三部小说虽依然聚焦于高密东北乡的人事,却因宗教的介入而展现出新的特质。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三部小说受《圣经》影响颇深。读者很容易从莫洛亚先生、马洛亚牧师的异国传教经历,柳摩西的出走和改名换姓,以及上官鲁氏与马秀美的身上看到《圣经》中人物的影子。故事的叙述也遵循着从“神的抛弃”到“人间苦难”再到“基督再临”的U形结构,在对苦难和救赎的描写中传递出别样的人生况味。不过,在这些人身上我们再难看到虔诚的信仰和因信得救的神迹。小说在叙述中表现出莫言对民族身份的思索及对现代人精神状况的隐忧——在滚滚而来的历史大潮中,人们的信仰早已失落,在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浪潮的裹挟下,整个社会已然成为东方与西方“杂交”的产物,正如树叶与上官金童无法摆脱的“杂种”身份。  相似文献   

11.
以“仁”为核心的儒学重于弘扬人的集体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即“情”的一面;道教、佛教则侧重于人的自我意识和生命本体意识,即“性”的一面。历代封建志士力求二者兼取,但未有几人能兼顾。杜甫既有以“仁政”为标准的“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又有中守“真性”的“独往之愿”的独立人格,他超越了时人在“性”与“情”两者失衡的结构,使两者统一在“真”的人生精神里,使其达到二者完美的统一,从而使自己的文化心态具备了千古一人的独特结构。  相似文献   

12.
贾谊因赴湘在空间上开始了中国大一统政治局面贬谪士人精神苦境的历程,与屈原的不期相遇,开启了士人吊屈、悲屈之风。他对屈原的解读,不仅是儒道思想的交锋、融合,更是他对屈原“悲世之风”继承之后的解脱。同时,楚文化在沉寂百年之后因贾谊而再度兴起,并超越历史空间的局限,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渊源与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3.
马是通人性的;通过艺术凝炼和升华的马,更能够代言人类特定的情绪和精神。走进文新的画廊,看到他画出的一幅幅抽象写意而又神形毕现的奔马图,你便会感觉一种独特风格的“文化马”的精神与生命活力,仿佛一匹匹骏马顷刻间就闯进了你的心胸,在你的心田踏起激越的马蹄声,那扬起的鬃毛就像黑色的火焰点燃你的血液……艺术的感染力使人不得不信服:中国画马在徐悲鸿、贾浩义之后,湖湘之地还有画马新人——文新!他的“奔马图”扬起了他画风迥异的个性旗帜。  相似文献   

14.
曹文轩在他一系列的少年小说创作中都表达了苦难的主题,他努力寻求苦难意识与少年小说创作的完美结合,苦难意识融化于其诗性唯美的少儿文学作品中,构成作家创作直面当下的一种精神立场。这种苦难意识具体表现在直面苦难的勇气和信心、苦难中的神性升华、从苦难走向成长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胡才高 《科技资讯》2009,(6):202-203
从文化学的角度审视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阿Q正传》,不难发现大文豪鲁迅与他塑造的不朽艺术形象阿Q之间是一对塑造与自我塑造的互补关系。鲁迅试图通过解剖阿Q这个典型案例,在畸形的文化废墟中搜寻建设新文化的契机,并用文化反思与批判的姿态塑造着尝试超越的“文化自我”。阿Q被塑造成一个文化的“异端”,倾注了作者对民族文化劣根性全部的怒与恨。同时,阿Q不仅仅是被塑造,他也在进行着自我的塑造。经济(物质)突围的溃败使阿Q不得不转向精神-文化层面的突围。在阿Q四次“堂·吉诃德”式的文化突围中,贯注了作者所有的哀与痛。  相似文献   

16.
以西方神话为文化链接,从希腊文化的世俗性和希伯来文化的宗教理性以及以基督教为主流的中世纪人手,揭示女性在逻各斯、菲勒斯父权语境中所扮演的堕落而又罪恶的角色。但是但丁作为中世纪的思想家却以他独有的文化智慧颠覆和超越了基督教对女性的“敌视”,体现出一种崭新的人文主义世界观——女性之善。  相似文献   

17.
有人把他的出现视为人类认知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有人把他比喻为“人类的领路人”。他对人类精神和行为所做出的惊世骇俗的发现,不仅对几乎所有的人文学科和精神领域,而且也对当代人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了解,以及日常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都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他曾孤独而又自信地说,他在有生之年将不会期望看到自己的理论会被公认,因为这些理论成果“远远地超出了我们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从传统文化的整体高度观照,屈原悲剧精神是中国悲剧精神的典范,它继承了儒道精神又超越了儒道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除儒道释之外的极其重要的支点.  相似文献   

19.
邱楠 《科技信息》2011,(33):I0110-I0110
1何谓文化扶贫所谓文化扶贫.就是以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来做人做事。重在“扶志”和“扶智”。利用科学文化研究、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的规律,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看到自己的优势,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改变面貌。而人文文化是要用文学的典型.鼓舞人们的精神.让人们看到自己的优势何在,以自己的“造血”功能,实现脱贫致富,并要“富”字生根。  相似文献   

20.
刘禹锡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贬谪诗人,贬谪使刘禹锡备尝忧患磨难,但也正是贬谪激发了他借文学创作抒发郁愤并与忧患抗争的动力和勇气。他不仅以巴山楚水二十三年的时间,刷新了中国文人遭贬期限的最高记录,而且以豪迈乐观的精神创造了贬谪文学豪健雄奇、冷峻犀利的崭新风貌,打破了贬谪文学沉湎于忧怨、孤愤的套数,开辟了贬谪文学写作的新路径。从他的作品中可以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