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钟萼木种子贮藏与休眠解除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采集的钟萼木种子进行各种处理后进行发芽试验,结果表明,钟萼木种胚、内种皮及胚乳内均含抑制物质且可引起种子休眠,但引起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是种子内缺乏萌发促进物质和酶活性低所致。用ABT生根粉溶液浸种24h或低温(5℃)层积60d,可解除种子休眠,萌发率由28%可提高到80—90%。低温层积后适宜的萌发温度为30℃、25℃和20℃,其次是变量条件(昼30℃,夜20℃),将种子置于聚乙烯薄膜袋内低温(5℃)干藏85d,也可解除休眠,低温干藏85d后再层积20d,解除休眠的效果最佳,如此处理置床后第5d即开始发芽,15d完成萌发过程,萌发率达85%。  相似文献   

2.
桂花种子对赤霉素处理的生理生化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霉素处理并经低温层积后测定‘紫柄籽银桂’种子萌发过程中胚和胚乳内各种激素和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层积时间的延长,1 000 mg/L赤霉素处理下种子其胚和胚乳中的脱落酸(ABA)含量逐渐减少,至45 d时比对照减少51.6%,赤霉素(GA)、生长素(IAA)、细胞分裂素(ZR)的含量逐渐增加,至45 d时分别比对照增加76.66%、88.34%、80.9%;GA/ABA、IAA/ABA、ZR/ABA,以及(GA+IAA)/ABA比值也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进一步证实了ABA抑制种子的萌发,而GA促进萌发;同时,IAA、ZR在解除种子休眠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层积期间,种子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逐渐降低,可溶性蛋白质则呈现先升后降再升又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低温层积不同阶段油用牡丹‘凤丹’种子种皮结构、胚形态以及营养物质、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为其休眠解除以及促进萌发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低温层积5个阶段的‘凤丹’种子为材料,用扫描电镜(SEM)和体视显微镜观察种皮结构、种胚形态的变化,测定各层积阶段种子大小、吸水率的变化,同时测定种子中粗脂肪、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淀粉含量的变化以及过氧化物酶(POD)、酸性磷酸酶(APA)活性的变化,分析营养物质含量、酶活性与‘凤丹’种子休眠解除的关系。【结果】‘凤丹’种皮不存在吸水障碍,浸种96 h时,吸水率为54.2%,达到吸水平衡。层积30 d时,种子纵径由8.97 mm显著增加至10.44 mm,增加了16.4%;横径由6.42 mm显著增加至8.87 mm,增加了15.0%;之后种子大小增加缓慢。SEM观察结果表明:种皮主要由角质层、栅栏层和薄壁细胞层3层结构组成,成熟种子、种皮栅栏组织中长柱状细胞排列整齐紧密,但栅栏层、薄壁细胞层中很多细胞间有较小的空隙;层积30 d后,角质层内侧出现了明显的孔洞,栅栏层细胞排列较之前疏松,透性加大。成熟种子的胚较小,层积30 d后子叶略有膨大,下胚轴略有增粗;胚根突破种皮后子叶进一步增大,胚根、下胚轴明显伸长和增粗,但上胚轴仍需层积2个多月才能得以延伸。‘凤丹’种子含油率高,层积处理前种子中粗脂肪含量占种子鲜质量的32.3%,是胚乳中的主要贮藏物质。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其可溶性糖含量呈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而淀粉、可溶性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则一直呈下降趋势;层积过程中,POD和APA活性逐渐增强。【结论】‘凤丹’种皮不存在吸水障碍,透水性不是限制种子萌发的重要原因;成熟的种子胚极小,需在10 ℃条件下层积一段时间,使胚进一步分化发育完全,完成生理后熟作用;胚根突破种皮后仍存在上胚轴休眠现象,需在5 ℃下低温层积较长时间以解除其休眠;层积过程中随着酶活性的不断增强,贮藏物质逐渐被分解,为种子的各种代谢活动提供能量,且粗脂肪的分解与转化是此过程中的主要供能物质。‘凤丹’种子层积过程中其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与种胚形态变化呈现高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乌桕种子休眠原因及解除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乌桕种子的休眠原因进行了研究,发现乌桕种皮具有较好的透水性,所以种皮透水性不是造成乌桕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通过乌桕种子的离体胚发芽实验,证实乌桕种子的胚在离体条件下没有休眠现象;而乌桕种子的种皮及胚乳浸提物对种子发芽有显著抑制作用,所以乌桕种子的种皮及胚乳存在发芽内源抑制物,这可能是造成乌桕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另外,利用浓硫酸处理不能解除乌桕种子的休眠,直接低温层积也不能彻底打破乌桕种子的休眠;激素处理可有效解除内源抑制物造成的种子休眠,且通过比对实验发现,先用500或1 000 mg/L赤霉素处理,再层积100 d能有效打破乌桕种子的休眠。  相似文献   

5.
用组织切片法对凹叶厚朴种子胚形态结构的观察、种皮透水性的测定、种子不同部位浸提液的生物测定,初步探讨了凹叶厚朴种子的休眠原因.结果表明:凹叶厚朴种子的胚已分化完全;内种皮有阻碍种子吸水的作用;外种皮和中种皮以及胚乳存在较多的发芽抑制物质.对凹叶厚朴种子的萌发试验表明,用1500mg/L赤霉素( GA3)浸种后低温层积处...  相似文献   

6.
从枳椇种子的种皮结构和透性、离体胚萌发等方面开展种子休眠原因的研究,同时采取低温层积、浓硫酸处理、机械处理等方法研究枳椇种子休眠解除技术。结果表明:枳椇种子种皮结构致密,透水性差是抑制种子萌发的主要原因,种子休眠类型为物理休眠(PY)。低温层积75 d枳椇种子的发芽率达到72%,层积90 d种子发芽率达到76%,且发芽速度更快; 浓硫酸处理5~25 min,种子发芽率在76%~81%,各处理种子的发芽率没有差异,但浓硫酸处理30 min对种子明显产生伤害,发芽率仅为64%; 切除部分种皮的种子在置床后4 d开始萌发,发芽速度与层积90 d的发芽速度一致,置床16 d后萌发结束,发芽率为80%; 擦伤种子表面的种子置床后6 d开始萌发,发芽率为73%。  相似文献   

7.
种子休眠普遍存在于高等植物中,是植物历经长期的自然选择而保存下来的一种生物学特性。白皮松(Pinus bungeana Zucc.)是中国特有种,观赏价值高,以种子繁殖为主,但种子具有深休眠特性,给苗木繁育带来一定困难。分析关于白皮松种子休眠的研究结果认为,休眠原因主要包括:种子成熟时种胚的发育状况,内、外种皮和胚乳含有种类和含量不尽相同的萌发抑制物且脱落酸类在各部位均存在并有较强的抑制能力,种皮对种子萌发的机械阻力和透水性、透气性障碍以及内源激素在种子休眠中的作用。解除白皮松种子休眠的方法主要有低温层积处理、长时间流水冲洗、植物激素浸种、化学试剂和机械处理以及环境条件处理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内源抑制物质对加拿大紫荆(Cercis canadensis)种子萌发的影响,为揭示加拿大紫荆种子的休眠原因及其解除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以加拿大紫荆种子为试验材料,先采用80 ℃热水预处理,再经低温层积处理解除种子的生理休眠,对不同层积阶段的种子进行发芽率和生物活性测定。结合气质联用(GC-MS)、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与标准品有效半抑制浓度(IC50)方法,分析加拿大紫荆种子内源抑制物种类及休眠解除过程中内源抑制物含量的变化。【结果】内源抑制物是引起加拿大紫荆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随着层积时间延长,休眠逐渐解除。加拿大紫荆种子种皮和胚乳各分离相提取液对白菜籽发芽抑制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乙醚相>甲醇相>水相≈乙酸乙酯相>石油醚相,表明种皮和胚乳中的内源抑制物主要存在于乙醚相、甲醇相、乙酸乙酯相提取液中。采用GC-MS技术测得加拿大紫荆种皮和胚乳分离相提取液中主要有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邻苯三酚6种可能对加拿大紫荆种子具有抑制作用的物质。对6种物质标准品进行有效半抑制浓度(IC50)测定发现:油酸对白菜籽发芽无抑制作用,较高浓度的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才能抑制白菜籽发芽,而较低浓度的BHT和邻苯三酚对白菜籽发芽就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亚油酸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而棕榈酸、硬脂酸、BHT、邻苯三酚的含量逐渐下降,层积后的4种物质含量下降幅度分别为42.43%、52.00%、5.77%、96.14%。【结论】结合IC50及层积过程中内源抑制物含量的变化,认为邻苯三酚可能是引起加拿大紫荆种子休眠的主要抑制物质。  相似文献   

9.
采用赤霉素、浓硫酸、氢氧化钠、低温层积、机械划伤种皮等处理方法进行解除黄山花楸种子休眠试验,并对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超微结构变化进行电镜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种皮划伤处理和低温层积75~90 d种子萌发率均可达90 %以上,是打破黄山花楸种子休眠的有效途径;赤霉素浸种后低温层积处理也可打破种子休眠,但赤霉素各种浓度处理效果均不如直接层积的处理效果;其他处理未能解除黄山花楸种子休眠。层积处理过程中种子表皮扫描电镜和子叶细胞透射电镜观察显示,黄山花楸种子萌发率和休眠解除效果与种皮角质层破裂解体、子叶细胞结构变化及储藏物质降解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紫楠(Phoebe sheareri)种子层积过程中营养物质、酶活性和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揭示种子解除休眠过程中的内在生理机制,为其休眠解除与促进萌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鲜饱满的紫楠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低温和变温层积处理,测定层积过程中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层积处理能解除紫楠种子休眠,低温和变温层积处理的发芽率分别为85.83%、72.75%。紫楠种子中初始淀粉含量为467.88 mg/g,在层积过程中逐渐下降。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粗脂肪均被不同程度地分解。淀粉酶、酸性磷酸酶(APA)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不断增强。在整个层积过程中生长素(IAA)、异戊烯基腺苷(IPA)、赤霉素(GA3)含量不断增加,脱落酸(ABA)含量逐渐减少,IAA/ABA(质量比,下同)、IPA/ABA、GA3/ABA不断增大。【结论】紫楠种子是中度休眠的种子,低温层积是加快紫楠种子萌发的较好方式。紫楠种子最主要的贮藏物质为淀粉,营养物质的转化与内源激素的协调作用均对紫楠种子休眠的解除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不同浓度NaCl、KCl溶液及两者等摩尔比混合溶液培养海滨木槿种子,测定种皮与胚中离子含量及胚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结果发现:盐胁迫下海滨木槿的种皮有阻隔Na+、K+进入种子内部的作用,种皮及胚对Na+的吸收比例高于对K+的吸收,但胚中有较高的K+含量.种皮积累Na+,种胚积累K+维持较低Na+/K+以适应高盐毒害.同时,不同盐处理下胚中的抗氧化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即低盐下活性升高启动保护机制,高盐下其活性受到抑制,但SOD、CAT、POD能协调一致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银杏全身都是宝,发展前景广阔。利用银杏种子育苗是培育苗木最基本的方法,现将银杏种子育苗技术介绍如下: 采种和选种:采种选择的母树要品质优良、结实多,树体健壮。最好在种实自然成熟脱落后,在地面上收集,将采集的种实堆沤2~3天,再浸于水中搓去外种皮,晾干至种皮呈白色。冷藏或低温沙藏可过夏天。选种要选大粒种子育苗,因为大粒种子含胚乳多,能充分满足初生根吸收营养前生长发育需要,尤其是在种子发芽后的50~60天内。  相似文献   

13.
选用花后35 ̄60d的巨峰、里扎马特和无核白葡萄,取其幼胚接种于不同激素水平M S培养基上,进行胚培养,以研究接种时间及处理方法对胚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对花后60d的里扎玛特和巨峰的幼胚进行胚培养,其发芽率和成苗率显著高于层积处理后催芽播种的种子的发芽率与出苗率.低温和横切处理能有效地促进葡萄幼胚的萌发.花后60d的巨峰和里扎马特的发育率和成苗率最高;花后60d的无核白的幼胚发育率最高,花后50d的幼胚成苗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对不同采收期及层积前后的山楂种子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8月25日以前采收的种子种仁中POD活性随成熟度的提高呈增加的趋势,之后趋平稳;而种皮中POD活性8月25日前基本平稳,以后迅速下降。随成熟度的提高,种仁中POD同工酶条带数有所增加,而种皮中其条带数不变,只是随成熟度的提高酶带颜色变浅。层积后未裂壳的种子种仁和种皮中POD活性与干藏种子差异不显著,而层积后裂壳的种子种仁和种皮中POD活性均显著高于干藏及层积未裂壳的种子;层积后,在POD同工酶谱中,种仁缺少了原有的2条酶带,但增加了4条新的酶带;种皮保留了原有的酶带,并增加了7条新的酶带。  相似文献   

15.
凤丹种子萌发生根过程中3种内源激素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凤丹种子休眠时间长,萌发困难的现象,比较分析了凤丹种子在萌发生根的4个阶段(吸胀前、吸胀完全、露白、主根伸长)的种皮及去皮组织(胚和胚乳)中内源激素GA3(赤霉素)、ABA(脱落酸)和IBA(吲哚丁酸)的变化情况.种子萌发生根过程中,几种内源激素含量在种皮和去皮组织中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GA3的含量逐渐升高,ABA的含量逐渐降低,二者表现出一种拮抗关系.吸胀完全阶段与吸胀前相比,种皮中GA3的含量显著增加了12%,去皮组织中ABA含量显著下降了5.6%,表明在种子萌发初期吸胀过程中种皮的GA3含量升高以及去皮组织中ABA含量的下降对打破下胚轴的休眠起到关键作用.IBA在牡丹种子中天然存在,其含量在吸胀前、吸胀后和露白阶段变化不明显,但在主根伸长阶段迅速升高,表明IBA在根系伸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初步探讨了凤丹种子萌发生根过程与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之间的关系,为提高种子萌发率和出苗率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并首次报道了牡丹种子中存在IBA.  相似文献   

16.
用组织切片法及细胞化学染色研究了凹叶厚朴种子的结构和内含物质分布的情况.结果表明:凹叶厚朴种子有种皮、胚和胚乳三部分组成;胚小,胚乳丰富.种皮由外种皮、中种皮和内种皮组成.外种皮细胞内无淀粉粒,含少量的贮藏蛋白质和脂类物质;中种皮细胞内有较多的淀粉粒和脂类物质以及少量的贮藏蛋白质;胚细胞中无淀粉粒,也无贮藏蛋白质和脂类物质;胚乳细胞中含有较多的淀粉粒,也含有大量的贮藏蛋白质和脂类物质.凹叶厚朴种子的结构及细胞化学特征是自然条件下凹叶厚朴种子繁殖率低下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利用离体培养技术打破桂花种子休眠的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桂花种子成熟后胚有后熟作用,胚乳中可能含有抑制胚萌发的物质,使用赤霉素和3个月的层积处理也不能促使其萌发。将桂花种子进行3个月层积处理后,进行离体培养,培养基中加入0.5 mol/L BA,1.0 mol/L BA 0.5NAA可以打破种子的休眠,促进萌发。  相似文献   

18.
青钱柳种子综合处理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钱柳种子属于深休眠类型,在自然条件下,需要经过隔年甚至2年才能萌发,笔者对综合处理的青钱柳种子萌发过程中各种激素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层积时间的增长,其脱落酸(ABA)的含量逐渐减少,而赤霉素(GA)、生长素(IAA)、细胞分裂素(CTK)的含量则逐渐增加。赤霉素与脱落酸、生长素与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与脱落酸含量的比值也呈现出基本增加的趋势。进一步证实了赤霉素(GA)是种子萌发的促进物质。同时,生长素(IAA)、细胞分裂素(CTK)在解除种子休眠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1994年和1995年采收的山楂种子进行层积、发芽、组织培养、生活力测定、GA3处理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认为,层积中山楂种子先解除休眠而后破壳;种子子叶休眠时间短,并可在干藏条件下解除休眠,休眠解除后,种皮抑制其生长;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子叶进入休眠前,种皮对子叶生长有一定作用;干藏7个月以内的种子,去除种皮或去除种皮及子叶,胚芽、胚轴、胚根不能萌发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沙冬青种子发育过程的研究,得出以下结果: 1)沙冬青的柱头上具纤细的长指状乳突细胞,空心花柱细长;2)邻近珠柄的子房壁内侧表皮细胞内所贮淀粉粒随受精及胚的早期发育而消失;3)胚乳母细胞早于受精卵发育,属核型胚乳;4)胚柄细胞内均有“圆球状”体,基部区域外层的细胞壁发生内突;5)胚胎发生为茄塑,胚从心形期发育至鱼雷形期,发生了90°旋转;6)成熟种子中,种皮由外珠被构成,胚乳细胞残留1~2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