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5 毫秒
1.
《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唐代中国宫廷乐舞。霓裳羽衣曲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它在音乐舞蹈史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代是中国乐舞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作品。它深刻展现了唐代大曲的特点,是研究唐代大曲的经典作品。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做了细致的描述。本文对《霓裳羽衣曲》做简明介绍,并认为其亦是唐代大曲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2.
在武王《武》乐应该与《大武》乐区别对待,《逸周·世俘》是考订《武》乐的可靠线索。《武》乐乃系由三成万舞、《诗·大雅·大明》等乐歌三章编配而成,初步揭示了《武》乐与商代万舞、《韶》乐舞之间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3.
唐代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西域文化流入中原的繁盛时期。西域文化对唐代许多著名诗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本文试图从西域乐舞、西域音乐两方面 ,来论述西域文化对白居易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化播报     
谭盾《地图》成就天方夜谭 在 交 响 音 乐 会 的 舞 台 上 放 着 一 台 投 影 机 , 管 弦 乐 器 和 两 块 小 石 头 配 合 演 奏 小 提 琴 发 出 吹 叶 子 的 声 音 … … 谭 盾 《地 图 — — 寻 回 消 失 中 的 根 籁 》多 媒 体 音 乐 会 — 上 就 出 现 了 如 此 热 闹 而 不 可 思 议 的 场 面 。 在 结 束 了 保 利 剧 院 的 演 出 后 ,接 下 来 就 是 : 美 国 费 城 管 弦 乐 团 连 续 六 场 的 演 出 , 波 士 顿 交 响 乐 团 今 年 第…  相似文献   

5.
《大武》是西周宫廷"六代乐舞"之一,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表演形态,具有非常高的艺术表现力。其三部性的结构体制、各结构段落的不同音乐性格以及采诗入乐的创作手法均与后世魏晋俗乐大曲和唐俗乐大曲有相通之处;《大武》主要由乐工舞人与贵族子弟承载,用于祭祀、宴飨等礼制仪式,具有礼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自境界上言,诗上即有礼、乐,礼与乐也相互融摄。诗"兴"处自然之情即有礼之"立"、乐之"成"。这在语源学、训诂学上亦可得一印证。但只说诗礼乐乃一事,于工夫上却不免失之笼统。自然之情的展现是"立于礼"的过程,人能近取譬而于日用常行间尽伦、敬事,方可展现自身"是他"的可能性。这根本性的人我之"和",是上至源头通于诗情善乐的"兴"、下至日用伦常间达于成"人"践德之"难"的枢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象征的文化心灵演进具有日用伦常间的超越意义。  相似文献   

7.
苍山上飘飘的白云, 象少女挥动的长袖, 洱海边绿绿的垂柳, 象婆娑起舞的渔姑。 弯弯曲曲的十八溪, 象十八条飘舞的白绸; 碧兰碧兰的洱海上, 每一个浪花都在起舞…… 树摇花笑都伴随舞的旋律, 凤鸣水吟都符合舞的节奏; 是善舞的民族造就了明山秀水? 是明山秀水哺育了善舞的民族? ——《舞》  相似文献   

8.
戚城寻考     
聂保春 《科技信息》2010,(22):153-154
戚城寻踪"戚城"名称的由来:关于因何命其"戚城"和它的由来,还未找到出处。现蠡测如下:《山海经·海外西经》中有段"刑天舞干戚"记载;《韩非子·五蠹(du)篇》有一段禹操干戚伐有苗的故事等等。告诉我们:古代"干"与"戚"常同时出  相似文献   

9.
“礼乐”互动指的是“礼”和“乐”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所形成的关联共生、相济为用的人文特质,其源于周代礼乐文明,以中和的秩序为内在精神,逐渐演变为以儒家美学为主导的审美价值体系、思维形式与意义表达。以此视角探究久为经学名目所掩的唐代“九经”之一《周礼疏》,彰显经学家贾公彦在义疏中展现的儒家审美思考。其《疏》是在唐代初年以礼乐立国的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中展开的,主要就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礼”“乐”关系、“礼乐相济”等论题加以继承与补充,在对律吕、礼器等的诠解中申发了礼乐“中和之美”,还就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予以探讨,是儒家美学和礼乐审美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官修科举教材,其对唐代及后世的礼乐文化建设给予影响深刻,美学意义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0.
唐朝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最高峰。对唐代音乐文献的研究,在正史中主要依靠《旧唐书·音乐志》和《新唐书·礼乐志》。通过两者内容的综述比较可以发现:前者偏重于“乐”,比较注重音乐品种和音乐史实的叙述,行丈简洁;后者倾向于“礼”,对礼仪的描述篇幅巨大,论乐的部分较少且认识深刻。  相似文献   

11.
在晚清词坛上,文廷式词作,以其雄豪俊迈的风格美、抗直兀傲的个性美、凄楚悲凉的情境美,显示其独特的美学风貌,成为"清词末期的擎天玉柱"。  相似文献   

12.
咸丰朝以降,晚清官方的泰山祈雨(雪)礼出现了明显的变异.这一祈雨礼不再配有皇帝亲撰的祝文,从而在国家礼仪体系中逐渐被边缘化.由于泰山祈雨的结果不能及时如愿,清廷开始试用西方传来的农业灌溉技术,由此开启了泰山从神圣走向世俗的去魅之路.然而,从此泰山祈雨礼逐渐沦为地方官员借以谋取私利的工具,遮蔽了“礼治”体制承载的君恩与公义.晚清泰山祈雨礼呈现的“去魅”与离心,表明“神道设教”之道难以应对当时中国面临的实际困境,而政治文化信仰的陨落隐然成为晚清“礼治”的深层危机.  相似文献   

13.
藏兵营制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藏军的发展和西藏地方的稳定,因此在清代西藏地方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藏兵营制经过乾隆(1736—1795)末年福康安的建立和道光年间(1821—1850)琦善的进一步变革后成为清廷治藏的基本制度之一,为藏军的日常运行提供了基本的制度规范。藏兵营制的建立和完善不仅构成了清代治藏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大加强了清代中央政府维护西藏地方稳定和安全的实力。  相似文献   

14.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法、美相继在上海划定商民居住区,始成租界。租界形成后的几十年中租界当局依仗武力利用各种机会数次胁迫清政府扩大租界。至清朝灭亡时,上海租界已经延伸至宝山,面积达始初时的数倍。  相似文献   

15.
李善《文选注》引书众多,问题复杂,其中尤以古《汉书》注问题最为突出。清代学者汪师韩统计李善征引二十九家古《汉书》注,另外还有数十条不知名的汉书音义。但通过对《汉书》注释史及目录学的考察,可以发现李善注引用的古《汉书》注并非逐家征引,而是基本引自东晋蔡谟所作的《汉书》集注本,它是颜师古《汉书注》通行之前最主要的《汉书》注本。汉书音义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另外,从整体上看,李善《文选注》引书还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喜引晋以前的注疏;二、多用集注本。  相似文献   

16.
杨遇春是我国清代中期的著名军事将领,其在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为维护清代封建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以寡击众、出奇制胜;剿抚兼用、降低成本;围点打援、犁庭扫穴;身先士卒、驭兵有法;自创阵法、锻造劲旅等五个方面对其军事才能作较为详细的论述,有助于加深对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研究南四湖(南阳、昭阳、独山和微山四湖之总称)水资源数量与当前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合理利用水资源、综合开发南四湖和发展湖区经济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抄本《剡源集》所录何焯评点,涉及戴表元诗文作品一百多篇,所评内容包括有优劣得失、创作渊源、内容考辨、文字校勘等方面,评点对于我们认识戴表元的诗文成就、诗学思想及何焯的学术思想等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湟源县旧称丹噶尔,在清代是茶马互市及民族贸易的重要市场。它的地理位置特殊,处于农牧交错带,为多民族聚居区。民国时期丹噶尔的商贸情况:清末民初有比较良好的基础、以及由于马仲英事变和二重税的实行所导致的两次重大商贸转折。  相似文献   

20.
明清之际,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阶层逐步扩大,中国社会也缓慢地从传统向近代转型。作为走向转型前方的商人,他们一只脚轻轻地触到了近代的门槛,另一只脚还被牢牢地束缚在传统的旧屋里。他们的价值观也极具二重性和矛盾性,他们一方面固守天理,另一方面也放纵欲望;他们既积极进取又归于隐退,既自信又自卑,集俭约、忠诚与奢侈、叛逆于一体。商人价值观的二重性,是处在转型时期的商人内心矛盾的表现。以徽商为视角,研究商人的二重价值观,对于更全面的了解明清时期的商人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