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重油—煤—水油基多相浆的流变行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使用适当的分散剂和乳化剂制备出一种油基重油,煤,水三元混合燃料,研究了各组分含量,温度和分散剂含量对体系流变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有情况下混合燃料均表现出屈服假塑性行为。随着内相含量的增加,温度的降低,体系的屈服应力增大,随着分散剂含量的增加,体系的粘度降低。 相似文献
2.
重油—煤—水,水基三元混合燃料的制备及其流变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使用适当的分散剂和乳化剂制备出一种新型水基(O/W)重油-煤-水三元混合燃料(HOCWF),研究了体系组成、温度、分散剂种类及含量对体系流变性的影响,对混合燃料燃烧性能的初步测试表明这种煤、液混合燃料性能优于油煤浆和水煤浆。 相似文献
3.
以汽油为助溶剂配制出均匀稳定的乙醇-柴油-汽油混合燃料,在单缸四气门135柴油机上对燃用不同配比混合燃料及使用不同油嘴型式进行了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燃用适当配比的乙醇-柴油-汽油混合燃料,柴油机动力性、经济性基本不变,碳烟和NOx排放下降明显;着火滞燃期延长,缸内平均温度下降,燃烧速率加快,燃烧持续期缩短;当使用HL伞喷油嘴燃用E20G15燃料时,着火滞燃期进一步延长,油气混合速率和混合气均匀度明显提高,在整个工况范围内,气缸压力和缸内平均温度均较低,碳烟和NOx排放同时降低,其燃烧过程具有明显的热预混合燃烧特征。 相似文献
4.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9,(11)
为了研究加氢生物柴油-乙醇-柴油三元燃料的低温性能,基于热力学相平衡模型,计算了该三元燃料的析晶点和析晶量,同时对比了加氢生物柴油-柴油二元燃料的析晶点和析晶量,探究了乙醇对该二元燃料低温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相比加氢生物柴油-柴油二元燃料,加氢生物柴油-乙醇-柴油三元燃料的析晶点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三元燃料PHC5E5、PHC10E10、PHC15E15、PHS5E5、PHS10E10和PHS15E15的析晶点分别降低了4.5、5.7、6.1、4.3、5.3、6.1 K,所对应三元燃料在不同温度下析晶量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初始析晶温度下,三元燃料中的乙醇与生物柴油同时开始析晶,这说明乙醇以共晶方式与高熔点组分同时析出,改变了高熔点组分在晶核形成、生长过程中的结晶趋向和结晶形态,延滞了三元燃料在低温过程中的析晶趋势;未结晶的乙醇大量分布在燃料液相以及网状和片状晶体间隙之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已结晶组分在基液中的溶解度。这两者共同改善了加氢生物柴油-乙醇-柴油三元燃料的低温性能。该研究为优化加氢生物柴油的低温性能提供了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以汽油为助溶剂配制出均匀稳定的乙醇-柴油-汽油混合燃料,在单缸四气门135柴油机上对燃用不同配比混合燃料及使用不同油嘴型式进行了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燃用适当配比的乙醇-柴油-汽油混合燃料,柴油机动力性、经济性基本不变,碳烟和NOx排放下降明显;着火滞燃期延长,缸内平均温度下降,燃烧速率加快,燃烧持续期缩短;当使用HL伞喷油嘴燃用E20G15燃料时,着火滞燃期进一步延长,油气混合速率和混合气均匀度明显提高,在整个工况范围内,气缸压力和缸内平均温度均较低,碳烟和NOx排放同时降低,其燃烧过程具有明显的热预混合燃烧特征。 相似文献
6.
丁醇-汽油混合燃料应用于汽油机的性能实验研究 《山东科学》2016,29(6):80-86
本文对不同比例的丁醇 汽油混合燃料在气道电控喷射汽油机台架上进行了性能实验研究。在转速为2 000 r/min和2 500 r/min时,将分别添加体积分数10%、20%丁醇的混合汽油与纯汽油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掺混丁醇后,发动机动力性略有下降,有效燃油消耗率略有增加,在90 N·m时比油耗取得最低值,在实验工况下HC和NOx排放略有下降,对CO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HCFC22的三元替代物HFC32/HFC143a/HFC134a和HFC32/HFC125/HFC152a,标准空调工况下的理论制冷循环性能分析表明两物系在推荐组成下均与HCFC22相近的热力学性质和循环性能,具有在空调循环中替代HCFC22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针对混合能谱超临界水冷堆所用新型多层燃料组件设计,基于热工子通道与中子物理的耦合计算,对热谱和快谱燃料组件的核热性能进行分析,同时,验证了混合能谱超临界水冷堆多层燃料组件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热谱多层燃料组件设计可以有效降低局部热管因子,从而降低热谱区燃料棒包壳的最高温度;快谱多层燃料组件设计在保证冷却剂温度反应性系数与燃料温度反应性系数的绝对值较大的同时,可以达到增殖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柴油机燃烧甲醇—柴油混合燃料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135G柴油机上,采用多孔喷油器的传统燃烧方式,分别对不同配比的甲醇柴油机械混合燃料进行了性能试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性、动力性和排烟特性。分析了掺烧甲醇后柴油机的燃烧规律及影响燃烧过程和发动机性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柴油机燃用乙酰丙酸乙酯-柴油混合燃料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采用柴油机台架试验,测量了乙酰丙酸乙酯(Ethyl Levulinate,EL)-柴油混合燃料的燃烧排放性.结果表明:在不作任何调整的情况下,几种混合燃料均可直接用于柴油机.随着输出功率升高,油耗率均逐渐减低,达到最低值后逐渐升高,NOX、CO、CO2和烟度排放整体上都是增加的,HC的排放变化趋势不明显.随着EL混合比例的增大,油耗率有所增大,HC、NOX和CO2的排放整体上均逐渐增大,CO和烟度排放的变化在低功率运行时并不明显,在输出功率较大时,随EL含量的增加明显地降低.研究EL与柴油混合燃料的燃烧排放特性,为EL作为柴油替代燃料的应用推广提供参考,有利于生物质资源的合理化、规模化利用. 相似文献
11.
水煤浆,粉煤和重油燃烧排放物生成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水煤浆、粉煤和重油燃烧过程中有害物质(NO_x、SO_x、CO、黑烟和飞灰)的生成机理,定量计算了这些污染物质生成的数量。结果认为,水煤浆是一种低污染的清洁燃料,适宜于工业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自制实验装置研究了煤粉残炭二氧化碳的反应性,研究结果表明煤粉残炭二氧化碳反应性随原煤挥发份增加而增加,随残炭制备温度增加而增加,随煤粉粒度增加而下降;焦炭的二氧化碳反应性低于煤粉残炭二氧化碳的反应性.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煤粉残炭相对活性因子指标及其预测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猪肉糜的流变特性,建立了流变模型方程,提出了猪肉糜表观粘度与掺水量的关系方程,并分析了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合山煤燃烧过程中挥发分的析出机理,并与惰性气氛中煤的热解机理进行了比较,发现两者是有所不同的。计算了残焦的反应性,结果表明残焦反应性与成焦条件有关,并且在煤焦的整个燃尽过程中是变化的,这种变化与焦中残存的挥发分、活性基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16.
在预燃器冷态模型流场内,考虑气流曳引力、重力和Magnus旋转升力,建立颗粒的运动微分方程,并考察颗粒与壁面相互碰撞过程.采用龙格库塔法进行数值求解,得到了不同粒径的颗粒在4种流场工况中的运动和停留时间.经计算,还可得出以下结论.(1)颗粒的运动轨迹主要受气相流场分布、颗粒粒径和颗粒初始速度等因素的影响.(2)颗粒粒径较小时,可以忽略升力和重力的影响.但大颗粒与壁面碰撞后,必须连同考虑颗粒旋转及Magnus升力的作用.(3)选择合适的入口一二次风量比(Q2/Q1)和颗粒的初始速度,可延长颗粒在预燃器内的停留时间,能分离大于30μm的颗粒.该结果能为粉煤旋风预燃器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预燃器冷态模型流场内,考虑气流曳引力、重力和Magnus旋转升力,建立颗粒的运动微分方程,并考察颗粒与壁面相互碰撞过程,采用龙格库塔法进行数值求解,得到不同粒径的颗粒在4种流场工部中的运动和停留时间,经计算,还可得出以下结论。⑴颗粒的运动轨迹主要受气相流场分布、颗粒粒径和颗粒初始速度等因素的影响。⑵颗粒粒径较小时,可以忽略上升力和重力的影响,但大颗粒与壁面碰撞后,必须连同考虑颗粒旋转及Magnus升力的作用。⑶选择合适的入口-二次风量比(Q2/Q1)和颗粒的初始速度,可延长颗粒在预燃器内的停留时间,能分离大于30μm的颗粒,该结果能为粉煤旋风预燃器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液排渣粉煤燃烧器内气流运动规律和混合过程进行了冷态模拟研究,分析了结构参数和动力参数对流动的影响。试验表明:燃烧室轴向速度可分成6个不同的区域,存在4个回流区;简单环形挡渣板也能产生环形回流区,在旋风燃烧室设计中可取代锥形缩口挡渣板。最佳参数为:1次风旋流数S1为1.78-2.0;1次风口和2次风口距离L12=(0.75-1.15)D;一次风量为15%-20%。 相似文献
19.
富氧气氛中煤粉燃烧特性改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德国Netzsch公司生产的STA409C型热天平研究了神木原煤在不同氧的体积分数下的燃烧行为.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氧的体积分数的增大,煤样的着火温度及燃尽温度均呈下降趋势,着火时间提前,燃烧时间缩短,煤粉的综合燃烧特性指数提高;当氧的体积分数小于40%左右时,煤粉燃烧特性的改变较大,当氧的体积分数大于40%时,改善趋势变缓.因此,采用膜法富氧燃烧或助燃时,宜采用的氧的体积分数范围为30%~40%. 相似文献
20.
在自行建立的数学模型基础上,对单角煤粉燃烧炉中煤粉着火与火焰稳定性进行了详尽的数值模拟。给出了直流式燃烧器、钝体燃烧铭及开缝钝体燃烧器的数值模拟结果,得到了与实验一致的结论,还针对直流式燃烧器考察了影响煤粉着火与火焰稳定性的各个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