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了粉末活性碳与聚铝混合污泥回流强化混凝对浊度、UV254和DOC去除效能;同时考察了回流对各种形态铝质量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聚合氯化铝和粉末炭的投加量分别为10、20 mg/L,粉末活性炭-聚铝混合污泥回流量为60 mL/L(回流比6%),pH值为8时,浊度去除率最大为78.5%;pH值为6.5~7.0时,DOC和UV254的最大去除率分别达29.6%和53.3%.回流工艺能强化去除浊度和有机物主要是由于回流污泥中不溶性金属氢氧化物的架桥和卷扫作用,以及回流污泥中和预投加PAC最大限度的吸附作用.回流污泥中的Al主要以颗粒形式粘附于絮体上,回流沉后水总余铝质量浓度高于常规工艺,但溶解态铝质量浓度均满足GB2006-2597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0.2mg/L).  相似文献   

2.
虽然低温低浊水是最难处理的水质,但通过在添加聚铁的同时,采用辅助添加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助凝剂(聚丙烯酰胺法)在原水处理中,用有机絮凝剂PAM代替无机絮凝剂,即使不改造沉降池,净水能力也可提高20%以上。  相似文献   

3.
针对处理低温低浊水时残余铝过高及浊度难去除的问题,采用复合型生物絮凝剂(CBF)处理低温低浊水源水,通过L16(45)正交实验研究了复合型絮凝剂投加量、pH、助凝剂Ca2+投加量、沉降时间和混凝水力条件5个因素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浊度及铝去除率的影响因素均为:pH>水力条件>沉降时间>助凝剂Ca2+投加量>絮凝剂投加量。浊度去除率和铝去除率最佳的絮凝条件:絮凝剂投加量为10 mg/L;助凝剂Ca2+投加量为1.5 mg/L;pH为8.0;水力条件为搅拌速度160 r/min,搅拌时间为40 s;沉降时间为30 min。此时浊度去除率达到88.34%,残余Al去除率为92.43%。研究为应用CBF处理低温低浊水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研究通过试验考察了污泥回流与粉末活性炭吸附组合工艺对浊度、DOC和UV254的强化去除效能。并对比考察该工艺与常规混凝沉淀、单独污泥回流工艺的处理效能.结果表明,混合污泥回流与粉末活性炭吸附联用可以将浊度、DOC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提高至89.2%、52.7%和60.1%,比常规混凝沉淀分别高12.4%、33.3%和24.7%,对DOC和UV254的去除率比污泥回流与粉末活性炭联用分别高9.5%和5.9%.组合工艺对浊度和有机物去除效能的提高可能是由于污泥中氢氧化物沉淀的卷扫和吸附以及粉末活性炭吸附协同作用的结果.组合工艺处理后出水余铝质量浓度比原水略有升高,但比常规混凝沉淀后余铝质量浓度低,原水浊度对组合工艺去除浊度和有机物效果有较大影响,该工艺的适用范围为原水浊度不超过100ntu.  相似文献   

5.
虽然低温低浊水是最难处理的水质,但通过在添加聚铁的同时,采用辅助添加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助凝剂(聚丙烯酰胺法)在原水处理中,用有机絮凝剂PAM代替无机絮凝剂,即使不改造沉降池,净水能力也可提高20%以上.  相似文献   

6.
朱喜礼  王宾 《河南科学》2004,22(3):407-410
通过对传统活性污泥法工艺回流比系统的分析,深入讨论了Xr=(106/SVI)×r的作用和如何维持曝气池内的污泥浓度,提出了临界回流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给出了回流比与倍率系数的关系曲线,并对曲线的生产应用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低温低浊期净水处理过程中药剂及水动力学条件的影响,并对呼延水厂的絮凝工艺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8.
张云 《科技咨询导报》2008,(20):105-105
温度和浊度是混凝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有机物的污染又给低温低浊水的混凝增加了新的特点,本文试从试验角度分析低温低浊水的混凝机理。  相似文献   

9.
初沉池改造为回流污泥反硝化池最佳进水比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强化脱氮除磷,需要对由初沉池改造的回流污泥反硝化池的进水比例进行优化.该文结合污水厂改造模拟试验,通过对比烧杯试验研究了不同进水比例下混合液的反硝化速率.结果表明:在污水厂出水总氮量达到国标一级A标准时,通过回流污泥3.2 h的内源反硝化.回流污泥反硝化池出水中NO3的质量浓度不超过1.5 mg/L,由初沉池改造的回流污泥反硝化池的最佳进水比例为0%.  相似文献   

10.
以孔径200 nm的Al2O3陶瓷膜错流过滤处理松花江低温低浊水,运用最优化设计计算得到反冲洗周期理论最优值94.8 s,开展正交实验确定跨膜压差(TMP)及反冲洗压力影响显著,反冲洗时间影响不显著,确定跨膜压差0.2 MPa,反冲洗压力0.5 MPa,反冲洗时间4 s为适宜。  相似文献   

11.
以A市受污染水源水为研究对象,通过烧杯试验考察了高锰酸钾复合药剂(PPC)预氧化工艺的效能.结果表明,PPC预氧化能够明显降低沉后以及滤后水浊度、提高对UV254、CODMn指标的去除效果,提高对致病微生物灭活作用,同时降低氯化消毒副产物前体物.并认为PPC优异的除污染作用是由于高锰酸钾氧化作用、新生态水合二氧化锰的吸附及催化作用以及PPC各组分间的协同效应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东北地区低温低浊地表水采用常规工艺难以净化处理 ,往往受到污染而使原水的色度、耗氧量提高 ,进一步增加了水质净化的难度 .另外 ,地表水体水质在一年中变化很大 ,采用固定的常规净化工艺很难适应 .对水处理工艺混凝、分离和过滤等环节进行了分析 ,得出了采用浮沉池工艺可以经济合理地处理低温低浊地表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主要针对北方地区某造纸厂冬季低温低浊时期色度去除问题,该厂制造卷烟纸的用水要求色度低于15度,而原有的水处理工艺无法满足生产要求.根据小试验确定的工艺参数设计了改造方案,并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生产性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聚丙烯酰胺助凝剂与次氯酸钙预氧化组合强化混凝工艺在色度去除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可以满足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实验以细菌总数为检测指标,在实验室观察了高锰酸钾、氯、氯胺单独预氧化工艺,以及高锰酸钾与氯或氯胺联用预氧化工艺的消毒效果随水温的变化,并比较了几种预氧化工艺在低温水中的杀菌效能,探讨低温水中杀菌效能较高的预氧化工艺.结果表明,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水温对几种预氧化工艺消毒效能均有程度不同的影响,通过比较几个工艺消毒时的Q10值得出如下结论:高锰酸钾与氯或氯胺联用预处理工艺的消毒性能受温度的影响程度明显小于单独氯、氯胺及高锰酸钾工艺,而且,高锰酸钾与氯或氯胺联用工艺处理低温、污染严重的地表水的消毒性能明显好于单独的氯、氯胺及高锰酸钾工艺,为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处理受污染水源水提供了一种安全预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5.
根据九龙江流域净水厂污泥的颗粒性质,进行絮凝实验、污泥比阻和过滤实验,研究污泥的脱水性能.根据试验结果,适当投加聚丙烯酰胺可以降低污泥比阻,改善脱水性能.其中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对该地区水厂污泥的调制效果较好,并确定PAM投加范围以低于0.5‰为佳,不仅可以降低运行成本,而且在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及上清液水质的回用效果上,均可以达到最佳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低溶解氧污泥微膨胀污染物去除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低溶解氧微膨胀状态下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采用SBR反应器,平均DO质量浓度为047 mg/L,通过好氧/缺氧(A/O)的运行方式,对污染物处理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低溶解氧丝状菌污泥微膨胀状态下,出水SS含量很低,COD去除率在80 %以上,氨氮去除率90 %以上,除磷效率在90%之上,出水水质良好,同时可以节约曝气量约467 %.低溶解氧微膨胀状态下,可保证出水处理效果,同时可以节约动力费用.  相似文献   

17.
超临界水氧化油田含油污泥无害化处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验研究了以超临界水氧化法(SCWO)处理油田含油污泥实现含油污泥无害化处理.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停留时间、pH值等条件对含油污泥COD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一氧化碳和醋酸是中间产物,二氧化碳是最终产物.当反应温度为440℃、反应压力为24MPa、反应停留时间为10min、pH为10时,含油污泥中的COD去除率可达到98%以上.反应停留时间和反应温度是影响含油污泥中COD去除率的主要因素.随着反应停留时间和反应温度的增加,含油污泥COD去除率增加;反应压力和氧化剂质量浓度对含油污泥COD去除率也很重要,但当反应压力和氧化剂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对含油污泥COD去除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低温低浊地表水难以净化处理.地表水体的水质在一年中变化很大,常规的沉淀净化工艺很难适应.大庆水气厂生活水厂采用综合了气浮和沉淀二者长处的侧向流浮沉池工艺对原有的部分沉淀处理工艺进行了改造,2001年全年的运行数据表明采用浮沉池工艺可以有效地处理低温低浊地表水,工艺灵活性强,能够适应不同时期的水质,运行效果要优于沉淀工艺.  相似文献   

19.
为了给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提供可靠工艺参数,以白石水库水源水为研究对象,在水质监测基础上,对白石水库水质进行分析,并针对水源水质特点,进行了高锰酸钾与沸石联用处理微污染水源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白石水库各监测点位浊度、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等指标不同程度超标,采用高锰酸钾预氧化、PAC+PAM混凝和沸石吸附联用能有效去除水中浊度、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使处理后三种水质指标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