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玲 《科技信息》2009,(12):112-112
墨子,姓墨名翟,出生于鲁阳(今河南省鲁山县),墨子提出的“兼爱”“三表”思想是服务型政府不断强化民主法治意识的指南针;墨子的“尚同”“尚贤”思想是服务型政府完善政绩考核体制、人员任免机制的催化荆;墨子“节用”“节葬”思想是推动公众树立正确消费观的助力器;墨子“非攻”“救守”思想为我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构建服务型政府提供了保护伞。  相似文献   

2.
孙坚"治兵鲁阳"是东汉末年特殊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一桩影响历史走向的重大军事政治事件。孙坚因"治兵鲁阳",而得以创下打败董卓收复洛阳的丰功伟业。正是孙坚"治兵鲁阳"所锻炼出来的基本武装力量,凝聚起来的核心人才群,赢得的良好政治声誉,构筑起了孙吴立国江东的根基。  相似文献   

3.
叶公沈诸梁、鲁阳公公孙宽、墨学创始人墨翟同是春秋战国之际楚国的杰出人才。他们三者以叶公为核心构成十分紧密的关系。叶公培养了鲁阳公并把他推上楚国政治舞台的第一线。墨子从叶公的政治遗产中吸取了极其丰富的思想营养 ;鲁阳公与墨子平等相处 ,墨子的思想观点给鲁阳公的政治实践以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墨子里藉问题,因《史记》等古史无明确记载,自汉代高诱至今史学界论说纷纷,其中外国说与少数民族说早已销声匿迹,宋国所在地的商丘市对宋国说认为查无实据,亦不再坚持,而孙诒让所一力主张的鲁国说也因证据不足而罢言。按史学研究中的一般情况看,四说绝其三,而鲁阳说便理所当然地鼎居于典。然而,由于近年受名人效应的急功近利思想驱使,山东省增州市籍的一些学者在一无史载。二无确论的情况下,突然对鲁阳说进行发难,一力主张墨子里籍在山东股州,即古滕国(张知寒、李永先称墨子为小邱国人亦鲁国人,此说大谬。潘民中先生在《“墨…  相似文献   

5.
墨子里籍自清以降,以毕沅、吴亿、刘蔚华为代表的"鲁阳说"和以孙诒让、张知寒为代表的"鲁国说"之争,至今尚无定论。通过对《墨子.公输》篇中墨子"止楚攻宋"时,楚国的国势与年代;楚故郢的地理位置;"子墨子归,过宋"之意蕴和墨子"止楚攻宋"的行程路线,潜心研究和文献考证,参考地方志记述印证,经过十几年对各地的走访和实地考察,获取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最终得出墨子是鲁阳人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2400年前,墨子曾在鲁阳著经立说,留下不少珍贵印记."正好"与"沿墨(méi)儿";"中,不中"与"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上梁不正下梁歪";"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筮婆子下假神"等,至今,在鲁阳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语言中还被沿用着.这些形象比喻和简练语言,蕴涵着深刻人生哲理,影响着一代一代鲁阳人乃至中原人,甚至影响到...  相似文献   

7.
古代哀牢国存在明显的狭义、广义之分,狭义哀牢国指哀牢本部及其有效控制下的几个小邦,即公元51年归附东汉的近一万八千人及其分布地域;而广义哀牢国则包含了哀牢本部和名义上隶属于哀牢部的众多小邦,即公元69年随哀牢王一起归附的七十七个小王、五十五万多人口及其分布地域。广义哀牢国的范围非常辽阔,包含了今滇西南大部分和今缅甸大部分,应已延伸到印度洋沿岸地带。广义哀牢国境内有多种民族,包含了孟—高棉语族、壮侗语族和藏缅语族的先民。  相似文献   

8.
山东高平之山阳郡,为魏代兖州部山阳郡高平县制,即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四十里一带;江苏淮安之山阳国,为东汉建武十五年光武帝刘秀所封,后因大运河而著名。焦作山阳城即为西周初年蔡叔度监督武庚、战国时魏邑、秦代嫪毐为长信侯、西汉河内郡山阳县、东汉汉献帝皇子刘懿为山阳王时的城池。战国时山阳城为魏邑经济中心。今修武县五里源乡李固村南之山阳之浊鹿城是汉献帝刘协四十岁后在此度过余生之地。河内山阳县嵇公故居位于辉县市吴村镇鲁庄与山阳村之间。嵇康诗中所言之"北山",应该是位于其西北方向辉县薄壁镇境内的白鹿山脉。向秀《思旧赋》中所云"经山阳之旧居"、乾隆《七贤咏》所咏"土阜惟见横岹峣",均为歌咏辉县市吴村镇鲁庄与山阳村之间的嵇公故居地。  相似文献   

9.
旨在以现代政治学的视角探究先秦法家对于政治的认识,勾勒法家所构建的政治秩序的图景。文章从法家对于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必要性及可能性的回答入手,指明法家政治观的纯粹性与现实性,进而从理论本身和时代环境两方面展开分析,将法家理论定位为以实现君国公利为目标的国家本位论。文章紧接着深入剖析了法家所试图构建的政治秩序的框架,通过对君、臣、民三者关系的分析阐明法家所主张建立的政治秩序的核心特征是国家(君国)全面消融社会,具体表现在国家实行强有力的意识形态控制、经济国有化等方面,在这些措施下,社会完全原子化而不具备任何自组织能力。法家意图实现的这套秩序在战乱环境中有效地集中了国家实力以图存自强,同时它也深深影响了此后两千多年中国政治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经前期研究,唐蕃古道的基本走向非藏北路线而是经由康藏地区前往吐蕃牙帐,其线路上的苏毗国王城位置就在今四川理塘。由这一研究结果继续探索,可发现苏毗与唐以前存在的附国在文献、地理上高度契合,二者应为一国。经考,苏毗的前身应系汉代旄牛夷、莋夷,其羌藏语全称可对译为“mdzo bod”,即“犏牛蕃”之义,隋代简称“bod”(附国)。对苏毗国位置和族源的新发现,也为汉文文献中“吐蕃”一词的来源问题以及8世纪中叶磨些人之族源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考证,梳理了宜昌始设郡制到增设郡领县制以及郡之称谓由"临江郡"到"宜都郡"的演变过程,说明宜昌首设之郡"临江郡"的郡治就在今伍家岗区伍家乡共联村的临江坪。针对旧志中有关"临江城当在今宜都境"的另一说法,文章把历史演变情况与文献资料记载,结合进行分析比较,理出了合乎逻辑的线索,得出了曹操首置"临江郡"、刘备改置"宜都郡"、孙权承置"宜都郡",其郡治都在夷陵,不在夷道即今宜都,其中曹操所置"临江郡"郡治在夷陵县"临江铺"即今临江坪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半塘之大     
王鹏运生逢末世,蒿目时艰,对君国命运的眷顾,对社稷民生的关注,形成了忧危沉痛的君国情怀与悲剧情结,造就了半塘词特有的重大题材和意旨,偏嗜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笔力遒劲,气势恢宏,境界阔大的审美风貌,从而成就了"半塘之大"。  相似文献   

13.
渤海国作为我国唐代的地方政权,以今牡丹江、图们江、松花江、鸭绿江流域为中心,长期存在于我国东北、今俄罗斯滨海和朝鲜北部的广大地区。其地形复杂,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渤海国因其疆域和环境特点,最终成为“海东盛国”。  相似文献   

14.
据先秦文献和出土文物可知,先秦古国淳于国在今泰安市岱岳区与新泰市一带;曾任秦朝博士的淳于越是泰山地区人。他反对推行郡县制度,主张实行分封制度,体现了古代朴素的地方分治和权力制约的思想,是对先秦正统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淳于越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15.
掸国是东汉时期记录到的国家,曾三次遣使到东汉首都洛阳访问。关于掸国的位置,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在今缅甸掸邦或邻近地区,并普遍认为掸国乃傣掸民族建立的国家。在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掸国的读音、掸国的下落、当时的国际局势、相关文献记录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所隐含的信息等方面进行考辨,得出如下结论:掸国不是傣掸民族建立的国家,也不位于缅甸掸邦或东南亚的其它任何地域,掸国应该就是罗马帝国。  相似文献   

16.
郳又称作小邾,为周代附庸小国,由于先秦文献记载过于简略,长期以来,有关郳国都邑确切地望以及历史概况一直扑朔迷离.综合最新考古资料以及文献记载,对郳国都邑,郳君墓葬,出土的铜器铭文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考证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时,氐族杨定建立的后仇池国位于今甘肃省东南部,处于北魏和刘宋两大势力的夹缝中。为了生存发展,后仇池国分别对这两大势力奉表称臣,过着朝秦暮楚的生活,其目的就是想东食西宿、左右逢源,趁机壮大自己的势力。北魏和刘宋为了相互钳制对方,也尽力拉拢后仇池国,对其实行羁縻政策,双方甚至为争夺仇池而大动干戈,进行了你死我活的斗争。为灾荒所逼,后仇池国两次对刘宋发动战争,结果招来灭顶之灾。  相似文献   

18.
战国初期,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提出了"兼爱"为核心的理想社会方案。他主张通过"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的原则来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墨子认为"兼爱"是和谐社会思想的核心和总纲领,是和谐社会的道德追求和经济政治目标。"兼爱"要求视人如己,平等地爱一切人,树立公德心和利他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9.
"中庸"作为儒家的核心思想,对"奉儒守官"、"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的杜甫有着深刻的影响。文章以杜甫对六朝诗歌的评价为中心,通过与陈子昂、李白以及元结文学主张的比较,侧重分析杜甫诗歌理论中所体现的"中和"思想。杜甫主张"历代各清规","不薄今人爱古人","转益多师是汝师",以他所坚守的儒家标准,使其文学主张取得了"好古而不遗今,务华而不去实"的"中和"效果,这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杜甫的"中和"思想。  相似文献   

20.
姜涛 《当代地方科技》2011,(19):163-163
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培训是"国培计划"的重要项目之一,因其时间长、环节多、程序复杂等特点,给培训的具体实施带来了诸多困难。本文结合2010年全国各省"国培计划"的具体实施情况,以教育部、财政部于2011年3月在河南郑州召开的"国培计划"总结交流工作会议内容为依据,将高师院校在置换脱产研修培训上的特色之处和创新实践进行整理、归类和分析,力图在总结经验、交流心得的基础上,通过梳理众家之精华,进行深刻思考,以求探究出更新、更科学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从而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