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归来的诗人”在新时期恢复创作后,伴随着抒情主体的觉醒和抒情风格的转换,抒情语言和诗歌体式也逐步恢复并进入新的调整阶段;他们注意融汇多种语言成分,追求朴素、洗炼、精粹、淡泊的语言境界,强调抒情的自然和自如状态;在诗体方面,他们因不同的艺术渊源表现出对不同诗体的选择,诸体皆备而又注意不同诗体之间的融汇与补充,创造了更为活泼的诗体形式,为现代诗体建设积累了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胡适、沈尹默、刘半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从事新诗创作并发表诗作的诗人,可称为“初期白话三诗人”。在中国现代新诗的草创期,“初期白话三诗人”的新诗理论和新诗创作都是很有探索意义的,对现代白话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陆游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 ,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诗歌理论体系 :强调抒情 ,追求“养气” ,坚持从生活出发。陆游的诗歌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陆游是南宋首屈一指的诗人 ,他对纠正南宋时期不良的诗风 ,对完善我国古代诗歌理论 ,做出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40年代空前繁荣的叙事长诗创作自觉整合中西叙事诗学资源,尤其是借鉴并融合抒情诗、小说和戏剧的表现技巧,大大发展了抒情化叙事、意象化叙事、戏剧化叙事等叙事策略。本文将试图从"抒情化叙事"与"意象化叙事"两个层面对40年代叙事诗的叙事艺术进行探微。  相似文献   

5.
汤松波,作为新世纪广西诗歌中一位“离去又归来的歌者”,以豪迈而又略显忧郁的笔触行走在历史与自然之间,“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追忆”和“对自然和乡土的眷恋”构成了他诗歌世界的两极。以赤子的情怀抒唱出一曲曲温婉而动人、浪漫而质朴的赞歌,为新世纪诗坛带来了别样而清新的气息;他诗歌的简洁和素朴以及抒情性、音乐性和可朗诵性也为处于困境中的新诗发展带来了某种启示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末代诗人”的灵光──试论徐志摩爱情诗创作的基本动因王建军“爱情诗”是徐志摩生前新诗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徐志摩创作爱情诗的基本动因,对我们重新认识新诗具有积极的意义与价值。对此,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些考察。“诗人徐志摩始终是‘一个生命的...  相似文献   

7.
从事新诗创作的诗人要想在创作上取得突破,就应该走专题创作的道路,即可以就社会生活或人类精神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思考,以组诗的形式集中地予以反映,从一个侧面展现时代风貌。这既是时代分工趋于专业化对诗歌创作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新诗人可以超越前人获得发展的新途径。同时,新诗可以通过专题写作形成这个时代的新的整体优势,以实现对于前代诗歌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诗人穆旦的痛苦与中国读者的财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绘了诗人穆旦的创作发展历程,总结了他对中国新诗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论华兹华斯诗歌的抒情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以抒情诗而闻名,其诗歌虽然时有叙事的因素,但以巧妙而精致的抒情为主。他那样一种特别的直抒胸臆、潜在讲述和反复沉吟的抒情方式,他那样一种注意以意象、想象和沉思而抒情的抒情策略,体现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相对于古典主义者的新的艺术选择。本文将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来分析其诗歌的抒情方式,以及这种抒情方式给我们中国当代诗歌创作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一些新诗人古板地追求格律化而导致的弊端,戴望舒在他的诗论与创作中表现出了一位真正诗人的探索与思考.他去掉了古典诗歌的"格律"形式的束缚,以及新格律派诗歌过分注重的外在音乐美,提出了中国新诗的第三种节奏.这是新诗创作中音乐性不同方面的转变,是新诗音乐性的"内化".  相似文献   

11.
朱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纯粹的诗人,毕生致力于新诗的创作与革新,以期通过诗歌来救赎人生,却以“与落花一同飘去,无人知道的地方”的方式告终人生。朱湘的悲剧超越了现实的喧嚣、焦虑与痛苦,完成了从“救赎诗”到“诗的救赎”的诗学之旅。对他的悲剧进行解读和反思有利于返回历史文化场,探寻朱湘新诗创作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12.
1942年,冯至出版了《十四行集》,包括27首十四行诗.《十四行集》的出版,标志着冯至新诗创作走向成熟.从早期的《昨日的歌》和《北游及其他》,到《十四行集》,诗人的创作进入中年成熟期,把中国新诗从浪漫主义经过象征主义推进到中国式的现代主义.《十四行集》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十四行诗创作的成熟.从二十年代十四行体的输入和三十年代的进化,终于结出成熟的果实,“冯至的作品几乎全都是优美的中国式的十四行诗”.“他比中国其他任何诗人都更致力于架设东西方之间的桥梁”.寻思、寻形、寻言,这就是冯至《十四行集》所作的追求,它孕育着诗人的成熟风格.  相似文献   

13.
"恶魔诗人"于赓虞致力于新诗诗体的探索。他提出的内容思想化、音节和谐化的散文诗理念,对散文诗的认识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同时,他对新格律诗进行了大胆的实验。于赓虞的创作大大丰富了新诗的诗体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4.
戴望舒,历来被认为是“现代派”诗人.但这是个太笼统太宽泛因而也是不确切的结论。确切地说,戴望舒是我国30年代“象征派”的代表诗人。戴诗富于情思美、象征美、散文美与音乐美。他对中国新诗的贡献,主要在于:(一)创作了一批风格独具的诗篇,强调了一种“文质并茂”的诗美学观.(二)创造了无韵自由诗体,丰富了中国新诗的品种。(三)推动了中国新诗史上象征诗派的发展,促进了它走向成熟。戴望舒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应当受到尊重。  相似文献   

15.
王友芹 《科技信息》2007,(17):203-203,135
诗词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理解体会诗人的意境,鉴赏古诗词,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汲取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从古诗词的特点、抒情方式、艺术手法等方面着手进行分析,深入浅出地说明古诗词中常用的抒情方式和艺术手法,同时,就如何体会诗人的意境、了解诗人创作时的心情、社会环境等方面加以阐述,以期引起共鸣.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40年代西南联大诗人群体的现代新诗创作能够把西方的诗学理论参照和对传统中国诗学的关照融合起来,推陈出新,既具有一种新诗的现代派意识,又有来自于现实主义的审美体验和个人体验,从而创作出一种新颖而亮丽的抒情传统。这群诗人提倡新诗的戏剧化,认定诗歌的意义与作用全在于它对人生经验的推广与加深,以及最大可能的意识活动的收获,写诗最为重要的是把情感或意志转化为诗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文选诗研究>是一部选学专著,此书对<文选>诗歌作了比较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辨析诗体,考镜源流,剖析各类诗的主题、题材、结构、风格,以及中古诗人在此类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灵状态、抒情方式,由此探求出各类诗的总体特点及发展演变轨迹,进而从选体的研究扩大与延伸到整个汉魏六朝诗歌的研究.反过来说,从中古诗歌如此有机整体性的全面归纳和总结中,亦可加深对<文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唐祈是九叶诗派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创作以独特的牧歌意绪揭示了一位南方诗人对于北方人民生活的体验,由此体现出中国诗歌文化的南北融合,这种融合在唐祈的作品中主要体现为以南方人的心态和眼光打量北方风情、建构了独特的抒情话语,在情绪内涵上则是沉思、迷惑与希望的交织。  相似文献   

19.
方言与中国现代白话新诗存在复杂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诗人对语言的提炼、纯化,外部势力强加于语言的“雅正”、“规范化”,使得新诗不断地去方言化。另一方面,新诗因语言整体走向上的白话化、口语化倾向而与原生态方言保持着血缘关系。新诗的去方言化与方言入诗,可以喻之为方言入诗的困惑与诱惑,它们构成了现代白话新诗语言维度上的钟摆现象,具体的摆向依赖于特定历史时期对新诗语言观念差异性因素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刘半农在《新青年》创作前期的文学活动和《新青年》阶段其大量诗歌翻译和理论总结,分析其译诗活动对于新诗发展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推动作用。新诗的发展与形式、格律、内容之间的变革的双重关系,以及五四时期新诗代表刘半农译者和诗人的双重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