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格萨尔》是流传在藏族人民中的一部歌颂神话英雄的史诗。众多活跃在民间的《格萨尔》说唱艺人,是这部史诗至今流传在民间的重要依据,也是史诗依然以活的形态传唱的现实基础。那些才华出众的民间说唱艺人看起来总是带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但并不是一个解不开的谜。他们之所以成为《格萨尔》说唱艺人,有着主客观方面的因素和条件。  相似文献   

2.
在语言学中,递归指的是相同结构成分的重复或者层层嵌套。以“丘奇-图灵论点”为基本构想,文章从语言学角度探讨了史诗《格萨尔》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递归结构,并分析了史诗《格萨尔》语篇递归结构具有可选性和无限性两个特点,探讨了《格萨尔》说唱艺人语言认知过程也是一个递归结构。  相似文献   

3.
唱不完的《格萨尔》史诗,永不变味儿的创世神话我第一次耳闻人体生命超常现象是在1986年,从《格萨尔》史诗研讨会上,我获知雪域说唱艺人扎巴老人一生唱了《格萨尔》中的42部,长度相当于50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当扎巴老人  相似文献   

4.
《格萨尔王传》作为藏民族流传了千年的史诗文化,是祖先留给藏族人民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格萨尔史诗传承中,“仲肯”——说唱艺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本身也堪称民族文化的“活化石”。然而,他们却均在现代化生活潮流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藏族作家阿来的《格萨尔王》与次仁罗布的《神授》不约而同地书写了作为文化传承者的史诗说唱艺人的当代命运,并通过他们形象的塑造,提出了如何保护民族文化传统的新问题,表达了对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些深入思考与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5.
关于《格萨尔》的创作、形成问题,尽管人们已经意识到如果只有民间艺人的口头说唱,而没有历代文人的进一步整合、规范的话,《格萨尔》无论如何也不会从最初的零散性、片段性的民间口头故事发展成情节完整的严格意义上的英雄史诗。《格萨尔》之所以能有今天的规模、并且能够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多种价值的文学作品,是包括历代民间说唱艺人、历代民间抄写者、后来的专门整理者在内的无数个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价值观的说唱艺人和文人集体智慧的结晶。然而,人们在谈论《格萨尔》的创作、形成过程时,文人为其所付出的辛劳,不是一笔带过,就是很少提起,更谈不上把它列为议题在学术会上和文章中加以专题探讨。文章认为,文人墨客为《格萨尔》的创作、形成、传播乃至艺术作品的实现,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格萨尔"是至今仍活在人民群众心中的一部英雄史诗,也是世界上最长的、活态的、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说唱艺人为它的流传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文章阐述了说唱艺人的基本特征、说唱时的仪式、说唱艺人的类型和传承方式,对比了不同历史时期说唱艺人的社会地位.同时指出了我国在"格萨尔"研究事业上取得的成绩和需要继续努力的方面.  相似文献   

7.
“格萨尔”是至今仍活在人民群众心中的一部英雄史诗,也是世界上最长的、活态的、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说唱艺人为它的流传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文章阐述了说唱艺人的基本特征、说唱时的仪式、说唱艺人的类型和传承方式,对比了不同历史时期说唱艺人的社会地位。同时指出了我国在“格萨尔”研究事业上取得的成绩和需要继续努力的方面。  相似文献   

8.
《玛纳斯》是一部"活形态"史诗,在有文本记录之前,一直以口头形式在柯尔克孜族民间传播,但口头传播通常局限在一小块地区、一小群人中间,流传范围有限。因而,史诗书面"文本化"是《玛纳斯》史诗作为经典文学作品的内在需要和召唤。而书面文本的形成离不开对史诗的搜集、记录、整理、出版等一系列工作。论文梳理了史诗的搜集记录、史诗文本的整理出版,以期较为清晰地勾勒出《玛纳斯》史诗文本产生的过程,从而把握史诗翻译和研究的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9.
<格萨尔>是流传在藏族人民中的一部歌颂神话英雄的史诗.众多活跃在民间的<格萨尔>说唱艺人,是这部史诗至今流传在民间的重要依据,也是史诗依然以活的形态传唱的现实基础.那些才华出众的民间说唱艺人看起来总是带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但并不是一个解不开的谜.他们之所以成为<格萨尔>说唱艺人,有着主客观方面的因素和条件.  相似文献   

10.
《西藏大学学报》2013,(3):F0003-F0003
在西藏大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图书馆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共同努力下,2013年a9月13日下午,在西藏大学新校区图书馆六层的电化教学部8601演播室正式启动了斯塔多吉《格萨尔》说唱录制工作。9月17日上午,房灵敏书记、普布次仁校长等校领导莅临《格萨尔》录制现场指导工作。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语料库对格萨尔史诗中的人物、地点、宫殿城堡、武器铠甲、生活用具、氏族部落、诸神祇以及各种动物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统计,一一剥离了史诗的构成要素,勾勒出一个较为清晰的格萨尔史诗的故事结构和生活场景。分析发现,《霍岭》分部的史诗人物超过了1000人,场景或故事地点达800多个,生活用具1000多种,武器铠甲等400多种,甚至战马名称也多达140多个,战神等神祇更是多达400多个,这样庞杂的故事却在史诗里显得那么自然流畅,也从侧面体现了史诗的非同凡响之处。  相似文献   

12.
活态史诗、口语说唱方式传播是《格萨尔》跻身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缘由。文章论述了口语传播是《格萨尔》的深度表达形式,现代化传播方式很难取代口语传播的独特魅力,甚至可能挤压说唱传播《格萨尔》的空间。口语传播形态自身的特性限定了其对《格萨尔》传播的广度,但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对《格萨尔》影响力的推进则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3.
《格萨尔王》开拓了史诗小说的表现空间,可以称之为一部"新史诗小说"。它将世俗性与神性,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结合为一体,将欲望的日常生活化与宗教的拯救意识糅合为一体,从独特的角度处理了格萨尔王这样的史诗题材,并试图找寻摆脱后现代语境中人类生存困境的途径。小说中的人物执着地追寻生命的意义和寻找战胜欲望之魔的力量,也让我们在这个日益物质化的时代,感受到遥远的神性召唤。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流传在裕固族地区的《格萨尔》史诗为分析对象,针对其目前所呈现出的"纯故事"特点,结合故事类型理论对其故事母题构成、故事母题特点、故事类型情节及情节概要、故事类型丛及其丛构规则进行了论述。从中窥见《格萨尔》史诗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异以及裕固族《格萨尔》故事的全貌和实质内涵。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实地田野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本和语境结合的研究方法,将《格萨尔》史诗传统视为一个大的文本,认为《格萨尔》口头叙事传统中口头说唱的叙事文本、书写文本、格萨尔绘画、雕塑、石刻和遍布各地的风物遗迹等都是不同形式的叙事文本,这些叙事文本乃史诗传承的重要载体.将这些不同的叙事形式纳入史诗文本的研究视野,将有助于从整体上挖掘史诗的个性和文化内涵,从而注意到《格萨尔》叙事文本的多元化和多样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部落是藏族社会的根基,史诗中岭部落从单一的血亲联盟逐渐发展成以联姻、战争为前提的部落联盟,统一了青藏高原。它艺术地再现了古代藏族社会从氏族、部族、部落到部落联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辉煌的代表,内容丰富多彩,堪称人类童年社会的“百科全书”,因此,它也反映出那个年代所独有的审美意识.塔塔科维兹曾指出,早期的希腊美学家在系统阐述关于美的概念时,总是以早期的诗歌作为支持自己观点的范本,因而借助荷马史诗,通过对反映出的人物、自然以及艺术的概括,发现隐藏其中的希腊人早期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