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英语传统语法把引语分为两类:一类叫直接引语(Direct Speech),即原原本本地引用原话。直接引语完全保留原句的特征,其中的时态、语气、人称代词、指示代词、限定词、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都不作改动;另一类叫间接引语(Indirect Speech)。间接引语就是用自己的话对原话加以引述。在引述时,人称代词、指示代词、限定词,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乃至主谓语序等均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和改变,如果引述动词是过去式,引语中的时态还须向过去推移。这两种引语之间的界限十分明显,互相转换有一定的规则可循,是不难识别的。  相似文献   

2.
一般讲 ,间接引语中的时态要受引语句谓语动词的制约 ,即主句谓语动词为现在时 ,从句时态不需变动。主句谓语动词为过去时 ,从句时态应用相应的“过去”来呼应。  一、用过去时引述动词转述 ,直接引语中的动词通常要由现在时变为过去时  直接引语谓语动词和间接引语谓语动词时态对应转换如下 :1)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 2 )一般将来时→过去将来时3 )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 4)一般过去时→过去完成时5 )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 6)过去完成时→过去完成时另外 ,情态动词也要变成相应的过去时。can—could ;may—might;…  相似文献   

3.
《潍坊学院学报》2015,(4):37-39
转述言语在新闻中的广泛使用增加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随着对新闻语篇中转述言语的不断研究,人们的关注点从间接引语和直接引语的相互转换关系转向转述言语的语篇功能。本文对汉英报纸新闻中的转述动词和转述形式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汉英报纸新闻中转述言语的语篇功能,提高人们对转述言语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转述言语背后所表达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4.
转述动词是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中的重要成分.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是构成小说人物语言的核心内容.借助语言学和叙事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使节》男主人公语言中的转述动词.通过研究发现,转述动词在小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转述动词提供了信息的来源并通过这些转述动词生动地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由此可以帮助我们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通过实验考查了文章类型(叙述文和说明文)和考题类型(选择式和填空式)对二语完形填空测试成绩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否会受到不同题目性质(意义类和形式类)的调节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总体上,文章类型、考题类型及两者交互作用均对成绩有显著影响;对于意义类题目,两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均对成绩有显著影响;对于形式类题目,文章类型和考题类型有显著影响,而其交互作用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分析了科技德语中的动词在语篇中的信息值,包括动词的非谓语形式,动词虽不是德语中最大的词类,但它却是句子的核心成分、句子内部关系的组织者和重要的信息载体.  相似文献   

7.
副词是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其它副词以及全句的词,表示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概念。形容词是用来描写或修饰名词的一类词,修饰名词和代词,用做定语、表语、土语补足语、宾语补足语、状语、独立成分等。从定义上看,副词和形容词的功用完全不同,这两类词分工明确,径渭分明,互不相干;然而在实际运用中灵活多变,可以相互转换。一部分修饰动词的副词有逐渐被形容词形式所代替的趋势。Hornby(1954)指出,在口语体中,表示运动的动词往往是与形容词形式,而不是副词形式搭配的,如:Comequick!Runasquick。youcan,somethingter…  相似文献   

8.
粤方言与闽、客方言进行体标记的类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粤语、阂语、客家方言进行体标记之间有比较密切的接触关系,都有“副词+动词”这一类型,粤方言进行体标记的类型较其他两种方言丰富,它有“动词+体助词”或两种方式兼用的表现方式;客家梅县话的进行体标记兼有“副词+动词”、“动词+体助词”两种类型;潮州话进行体标记最为单一,仅采用“副词+动词”的表现形式。考察三者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互文性是语篇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仅反映了不同文本之间的关系,而且反映了特定社会机构的话语秩序。文章以《纽约时报》2010年1至8月关于美对台军售这一热门话题的新闻报道作为语料,以英语新闻报道中的转述引语作为分析重点,从转述引语的消息来源、转述模式和转述动词三方面进行互文性分析,意在揭示语篇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意义,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解读英语新闻报道,提高批判性阅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构词法的角度探讨了动词加后缀ation构成名词的规律,用全新的分类法,提出了四种分法:(1)V+ation;(2)去“e加ation;(3)变y为i加c,再加ation;(4)去i加ation。文章还运用对比法,对动词后加—ition和变词尾的—me、-be(或b)为p再加tion的两种情形加以区别,同时收集了大量例词作为佐证,便于牢固掌握该构词法和扩大词汇量。  相似文献   

11.
制约代词回指的因素有句法、语义、语用(篇)三个层次的内容。从语义-语句角度来研究回指问题,可以采用次范畴化的研究方法,将代词的中心语按[±独存]性标准分为领域与非领域两类,把主句动词按[±指向自身的领域][±指向他身的领域][±指向自身的非领域][±指向他身的非领域]四个标准分为内向动词、双向动词、外向动词三大类若干小类,这些次范畴在"NP1的NP2+V+他(的)VP/AP/NP3"格式中对"他"的句内回指具有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语义和语用义会在构式内互动和整合。为了证实这一论点,本研究从认知构式语法角度对“给我+动词短语”构式作出探讨。此构式展示含两个组块的框架构式,其中的动词短语独立使用有祈使功能。第一组块与第二组块整合后会产生两义:1.标识位移目标的语义组合;2.标识特殊语用功能的语法化单位。前义与祈使句涉及事件的言内行为相关,后义加剧祈使句的言外之义和言后效果。此两义促成两个不同子构式。基于历时调查的认知演进构拟显示,此构式引申于双宾语构式,其引申方式是隐喻和转喻识解。  相似文献   

13.
罗美君 《长春大学学报》2014,(11):1527-1530
"够呛"作为从方言发展而来的词汇,在语言使用的各种场合都有大量用例。"够呛"由"够"和"呛"的认知语义通过概念整合机制创新发展而来,具有[+否定]、[+超出承受范围]和[+难度大]之义。"够呛"在句中可作形容词、准副词和程度副词。"把(被)+主语+动词+得+够呛"结构的源构式是"动词+得+宾语+补语(够呛)"。"够呛"语义的虚化导致其语法功能变化,"够呛"演化成能凸显事物性状程度深的程度副词。  相似文献   

14.
学者对《孟子》中“莫之或欺”的“或”的注解历来见解不同,通过比较和分析,得出此处的“或”应理解为通“克”,表“能够”之意的结论。它的词性应是助动词,即能愿动词。  相似文献   

15.
“为了”作为介连兼类词,在词性的划分上,可以根据句法结构,并结合语义、语用功能来明确它的词性。“为了”引导体词性词语,则为介词;“为了”连接分句,则为连词;“为了”引导小句、主谓短语、谓词性短语,则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划分。  相似文献   

16.
副词“马上”的产生与古代通信的发展关系密切,可能的发展过程是:马上(马背上)→马上差人+VP(差遣人员骑在马上传递信息)→马上(差人)+VP→马上+VP→马上飞递→马上(时间副词)。“马上”由方位词组演变为副词的语法化过程可以说是→个词组特性不断弱化以至最终消失的过程。同时,通过历史的考察和分析,把副词“马上”的产生时间由元代推后到清朝中后期,纠正了前人和某些大型语文工具书的失误。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学术界对“例如”该归入动词、介词还是连词的争论可谓多矣,但是不论将其归入哪个词类,都有于理不合之处。其根本原因在于“例如”尚未取得词的资格。从结构上来看,“例如”可以扩展成“例又如”;从意义上来看,“例如”是“例”和“如”语索义的简单相加而非融合。这都符合当前学术界对于词组的判定。  相似文献   

18.
在详细调查《史记》列传的基础上,对其中的程度补语作了细致分析。"(主语)+动词+程度补语"格式出现频率最高,未出现"动词+程度补语+宾语"格式。充当程度补语的有副词"甚"、"笃"、"极"、"愈",动词"酣",形容词"困",其中,"甚"和"酣"出现频率较高;未出现后代常用的"死"、"透"等词语。现代汉语程度补语格式"动词+得+程度补语"在《史记》列传中未有用例。  相似文献   

19.
发轫于19世纪末的现代主义文学,充斥着许多关于"机器"意象的描写。文章在共同体观念中关于时间维度的理论框架下,以卡夫卡的《在流放地》为例来说明这些"机器"意象所蕴含的人被机械技术异化并且甘于沉沦的主题。而在当下,机器对人的这种束缚性依然存在,我们要做的便是向这个机器时代展示出我们人类的觉醒与反抗态度。  相似文献   

20.
构式语法突破了传统语法单纯结构分析的局限,致力揭示形义之间的某种系统联系。认知语言学认为每一种构式表达一类与人类经验有关的重要基本情景,双宾构式是句法形式S+V+O1+O2与"给与性转移事件"的结合体,是以"转移"为原型义而展开形成的网络系统。构式为动词及整个语句提供基本的情景(generalscene),而动词表述这个情景中的某些突出的行动(salient a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