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安多藏区民俗体育舞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安多藏区的民俗体育舞蹈为研究对象,在文献资料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安多藏区民俗体育舞蹈分布的类型、特征以及价值.结果表明,安多藏区的民俗体育舞蹈源于民族的繁衍生息、生产劳动、宗教祭祀和节日庆典等活动,是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民族群众对自身生活轨迹的描述,它不仅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参与人群众多,而且逐渐被大众化,对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强身健体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白龙江流域藏区民间宗教活动中,有关藏传佛教和苯教信仰方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佛教主要以寺院为中心,有活佛、僧人、佛经为一体的信仰,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社会性;苯教活动相对分散,最大也是以部落或村子为单位的宗教活动,没有大规模的社会性的宗教活动,除个别地方外,大部分地方没有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两者在信仰形式上有明显的区别,也具有不同的目的和意义。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以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和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对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以及藏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吴葱  程静微 《甘肃科技》2005,21(11):171-178
安多藏区包括今甘肃南部、河西走廊、四川西北部及青海大部分地区,地处中原与西藏联系的交通枢纽,又称“前藏”,具有多民族共处,文化多元共生的特点。为强化对安多的控制,明初除建“西蕃诸卫”、“土流参设”、茶马互市外,尊崇藏传佛教成为重要国策。为此,皇帝曾在该地区敕建大批藏传佛教寺院,尤其是从兰州经永登、乐都至西宁一线更是寺院林立,现为全国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乐都瞿昙寺及永登妙因寺、显教寺、大佛寺等至今保存完好,是研究14、15世纪藏传佛教寺院形制和甘青地区古建筑做法的的重要例证。例如瞿昙寺瞿昙殿(1392年)妙因寺万岁殿(1427年)、显教寺大殿(1482年),均以下檐副阶周匝成暗廊,作为右旋礼拜道,形制与西藏日喀则夏鲁寺门楼上所建重檐歇山周绕礼拜道的布敦堂类似,共同反映了元末明初藏传佛教的宗教仪轨。本文以大规模测绘为基础,结合文献考证,初步揭示了安多藏区明初汉式藏传佛教建筑的特征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嘉绒藏区的民间化在藏族化中独树一帜,长期以来受到不少学的关注和青昧。其中部分地区民间信仰活动中的神职人员——“哈瓦”是不同时期历史化的重要栽体。是民间极为重要的宗教实践。他可以回答信众的终极问题,更重要的是他可以解决信众的“实际困难和需要”。所以在民间信仰中比喇嘛更加活跃。本对“哈瓦”的称谓、传承和社会功能等十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论述,通过这些我们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当地的民间信仰及其化。  相似文献   

5.
滇西北藏区民居建筑绚丽多彩,可谓雪域高原的一朵奇葩。而其门饰图案更是集藏传佛教与苯教文化内涵于一体,将物质与精神、宗教与世俗、实用与审美诸要素十分和谐地融为一体。通过对滇西北藏区民居门饰吉祥图案"妙莲"和"吉祥结"、"狮子"以及门饰色彩的分析考证,提出藏族门饰吉祥图案具有图腾信仰、藏传佛教和祈福文化的多重内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安多藏传佛教寺院中时轮学院创立的背景、制度、影响和意义。方法参阅相关文献结合实地考察。结果对安多藏传佛教寺院中时轮学院,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以及与自然科学相关者进行阐述和分析评价。结论安多藏区寺院中以时轮学院为中心的天文历算教育在整个藏族科技教育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三元寺”是一种农村非法新兴宗教,它有不同于传统宗教的宗教教义、教规和组织形式,并进行了不同于传统宗教的宗教活动。社会转型时期农民群众信仰缺失,基层政权薄弱,管理出现“真空”是“三元寺”产生与发展的社会条件。“祛病健身保平安”的说教,是“三元寺”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手段。扶贫济困,积善行德是“三元寺”取信于民的群众基础。必须在充分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对“三元寺”的有关问题严格依法进行妥善处理。  相似文献   

8.
白族的原始宗教“朵兮薄”教,至今还流传在大理白族地区,它以鬼和本主为崇拜对象,是在古代白族先民“万物有灵”观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现象,并作为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幸福安康的一种信仰而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9.
当今时代,技术似乎成了绝对的价值,甚至变成了某些人绝对信仰的偶像。汉斯·昆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技术进步。否则,技术进步在发展人性的同时,也一定会损坏人性。他认为,我们必须放弃对技术统治论的信仰。通过借助世界伦理实现的对技术的“综合”,人性的全面实现才会成为可能。真正的宗教是为人性服务的。宗教和人性之间是相互的辩证关系:真正的人性是真正的宗教的前提,即人性是一种对每一种宗教的最低要求;真正的宗教则是对真正人性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生态景观资源,进行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识别可揭示传统村落景观的外在表达和内在特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以潮汕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构建村落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从建筑、形态布局、文化信仰方面分析潮汕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特征。结果表明:潮汕传统村落主要是以单姓图腾形成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聚居村落,以祠堂为中心,中轴对称,聚集性、向心性突出;在形态基因上形成列式、组团式、集中式、厝包式、围合式5种空间形态布局类型;重宗法制度、信朴素自然观、多元信仰崇拜是潮汕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的基本特征。研究以期为区域传统村落规划、人居环境建设,村落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仪式是传统的"储存器",储存了民族的历史与历史深处最真实的记忆,无法看见的宗教与神话信仰在仪式歌的"真情诉说"中成为真实的"存在"。由于干旱一直是对关中农业社会危害最大又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所以为禳除旱灾举行的祈雨祭祀是关中地区重要的仪式风俗,伴随着祈雨仪式流传下来的祈雨歌是农耕民族在与旱灾抗争中谱写的悲壮乐章。祈雨活动在营造宗教氛围之同时,又根据现实生活之需要使仪式成为最具有现实性和实用性的民俗活动,事实上,神话性与宗教性只是祈雨仪式的显性结构标志,其本质是对民生疾苦与现实社会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2.
当前“妈祖热”已经成为不争事实,除了庙宇大规模的重建、扩建、新建外,妈祖信仰在整个民间信仰体系中一枝独秀,沉寂多年的民俗祭典、分灵进香、绕境巡安等重新在民间热烈展演,并出现了台湾民俗、信仰回传福建的新现象。2009年妈祖信俗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把“妈祖热”推向了另一个高峰。经济发展、政策宽松、传统驱使、政府支持和寻根谒祖热的刺激共同促成了当前了“妈祖热”,政府、民众和庙堂也要“妈祖热”的现状中反思自身在构建和谐宗教、和谐社会中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相似文献   

13.
采用村集体和龙头企业合作,将土地整理、农产品种植与加工、农村社区建设与改造以及农民非农就业等问题结合起来的"农业集成商"模式,可以很好地将城镇化推进中的"三无"(无地、无业、无保障)农民转变为"三有"(有地、有业、有保障)农民,为破解我国"三农"问题找到了一种新的思路,是将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定点研究的云南省云龙县诺邓村盐井生产已经传承了1200多年,作者通过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对诺邓盐井的技术知识及其相关的民间信仰进行了描述,认为诺邓"井地"关于盐井的技术知识、盐井生产仪式和卤龙王的信仰组成了当地的完整的民间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是不可分割的.在井盐生产实践中,交织着卤龙王和水龙王等信仰层面的东西;信仰和仪式中又积淀了长期生产实践中的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15.
台湾是一个宗教信仰多元化地区,信教居民多达90%。台湾宗教与台湾社会、经济、政治紧密相连,对台湾政坛及当局起到一定影响。大陆及台湾两岸政府对台湾宗教的发展极为关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台海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养生"一词的起源,大约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在《吕氏春秋.二孟冬纪》有"养生"一词:"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一直以来,佛教被一些人认为是一个注重来世、重死不重生的宗教,与养生没什么密切关系,甚至有人将佛教划为专门"事死"的宗教。但在佛教的思想理论、生活方式以及一些修行方式中,都与养生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农村社会的权力结构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合体,涵盖了农村传统的宗族势力、所谓的"黑金势力"以及新崛起的经济势力等等。既然是多种因素共存的复合体,必然会存在权力的博弈,村民自治选举结果就是这些势力的博弈,但这一结果并不意味着博弈的结束,而是转化为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为代表的新博弈,是党支部和村委会"新关系"的开始。本文在引入"非体制精英"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党支部和村委会在处理村庄日常事务中的关系,试图对村庄选举之后的权力博弈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青铜时代又可称为“礼制艺术时代”。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是用青铜材料铸造各种“礼器”,这些礼器具有逐渐丰富的以政治和宗教为核心的“纪念碑性”,也可视之为另一种意义上的“纪念碑”。青铜贮贝器是滇文化时期的重器,其纪念碑性来源于铜鼓、铜桶等礼器,最初体现了滇人对权力与财富的占有。在此基础上表达了滇人在军事、宗教与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观念。从贮贝器纪念碑性产生、发展到衰落的历程可看出,滇文化时期的滇池区域也具有中国青铜时代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19.
在逐渐全面开展的广州139个城中村大范围改造过程中,城中村内大量有价值的古建筑能否得到妥善保护成为一道严峻的命题。本文从历史文化保护的角度出发,论及广州城中村古建筑的存在价值与对其保护的重要意义,对目前改造实例中以城中村祠堂为主的传统古建筑保护现状进行分析与反思,提出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改造古建筑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当代大学生"信仰"引领的需要,有利于大学生深刻认识宗教的本质及作用。阐述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内涵:认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引导大学生认识宗教的起源、本质及作用,了解我国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与基本方针。认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方法与路径是:开设"宗教学"等相关课程,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无神论"的世界观,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