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根据油田地震资料解释和构造分析,建立了新近纪末塔北隆起中西部平面与剖面地质模型,通过线弹性有限元方法的计算,得出该地区应力场模拟结果。构造应力场模拟结果表明,区域性南北向挤压应力控制了整个塔北隆起中西部新近纪末的构造应力场;研究区内牙哈断裂、轮台断裂、红旗断裂、英买7断裂在新近纪末为压扭性断裂,并具有左行走滑分量,喀拉玉尔滚断裂为右行走滑断裂,羊塔克断裂为纯压性逆冲构造;在区域挤压应力作用下,受主干断裂影响形成的局部构造应力场控制了局部次级构造类型的产生;从剖面应力场模拟结果来看,最大主应力方向在中央断隆区由水平变为倾斜,垂向应力分量变大,是导致压拱构造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塔北隆起中西部新近纪末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根据油田地震资料解释和构造分析,建立了新近纪末塔北隆起中西部平面与剖面地质模型,通过线弹性有限元方法的计算,得出该地区应力场模拟结果。构造应力场模拟结果表明,区域性南北向挤压应力控制了整个塔北隆起中西部新近纪末的构造应力场;研究区内牙哈断裂、轮台断裂、红旗断裂、英买7断裂在新近纪末为压扭性断裂,并具有左行走滑分量,喀拉玉尔滚断裂为右行走滑断裂,羊塔克断裂为纯压性逆冲构造;在区域挤压应力作用下,受主干断裂影响形成的局部构造应力场控制了局部次级构造类型的产生;从剖面应力场模拟结果来看,最大主应力方向在中央断隆区由水平变为倾斜,垂向应力分量变大,是导致压拱构造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采用垂向构造变动强度定量计算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中奥陶统底界在志留纪末-二叠纪末、二叠纪末-侏罗纪末和侏罗纪末-现今3个主要构造变动期的垂向构造变动强度进行了定量计算.3个构造变动期内,中奥陶统底界分别呈现出"东抬西降、沉降为主"、"东西抬升、中间稳定、抬升为主"和"整体沉降"的垂向构造变动特征,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分...  相似文献   

4.
南大巴山褶断带西段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的节理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利用X节理及节理擦痕反演了南大巴山前陆断褶带西段构造应力场(状态).早期平面X型节理发生于J3-K1,σ1方向NE-SW,σ2直立.稍晚的"断坪-断坡"型节理及剖面X节理,σ1同样NE-SW向,但σ2为NW-SE向.K2-E的与褶皱主期同期的逆冲型纵节理σ1方向NE-SW,σ2为NW-SE向.稍后的走滑型斜节理及横节理σ1也是NE-SW向,σ2为铅直方向.右旋走滑型纵节理是由前期逆冲型纵节理在褶皱作用的后期(E)由于褶皱轴的顺时针旋转而转化来的,σ1方向近SN向.逆冲型横节理及斜节理由前期走滑型横节理及斜节理在NW-SE向压应力作用下转化而来,时间约为E末.左旋趋势的纵节理和正断趋势的纵节理形成于第四纪,是NE-SW向拉张应力场以及EW方向的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形成本区多期应力场力源分别来自于北大巴山的向南西推覆作用(J3-E),江南古陆区的向NW方向的挤压(古近纪末)以及上扬子克拉通的向南东运动(新近纪至第四纪).  相似文献   

5.
文章选择南陵—宣城地区早白垩世火山岩及中三叠统南陵湖组灰岩中发育的断层,利用擦痕计算应力场的方法获得了5期应力场,由老到新分别为WNW—ESE向拉张、最大压应力σ_1近垂向的拉张、NW—SE向挤压、NNW—SSE向拉张及ENE—WSW向挤压。利用断层面上多组擦痕的叠加关系、应力场数据自身特征以及区域构造特征,得到上述5期应力场分别对应于早白垩世早期、中期2期拉张,晚白垩世初挤压,晚白垩世—古近纪拉张及新近纪挤压。早白垩世拉张早期表现为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改变形成的伸展背景,随后大规模岩浆活动向上侵位形成的底辟作用加强了伸展背景。研究成果对于查明矿床赋存状态及确定找矿方向均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探讨渤海湾盆地青东凹陷反转构造特征、成因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通过对区域构造应力场调查、三维地震构造解释、构造组合样式分析、油气藏特征研究,表明反转构造是基底断裂古近纪伸展断陷期张扭性活动和古近纪末反转期压扭性活动叠加的结果,并控制形成了多种类型圈闭。基底断裂沟通了烃源岩,其古近纪末反转与烃源岩大量排烃期一致,成为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晚石炭世—二叠纪前陆盆地的演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准噶尔盆地露头区以及钻井、物探资料进行了分析 ,同时对全盆地二叠系进行了地层划分和对比。结合对准噶尔盆地周缘大地构造环境及基底特征的分析结果 ,将准噶尔晚石炭世—二叠纪盆地定义为前陆盆地 ,其中发育 3个前陆盆地系统 :①西缘前陆盆地系统 ,该系统早期为近南北向延伸 ,从玛湖一直延伸到古车排子山前 ,后期分成南北两部分 ,北部称为西北缘前陆盆地 ,而南部被北天山前陆盆地系统所叠加 ;②克拉美丽前陆盆地系统 ;③北天山前陆盆地系统。各盆地系统的范围、发育时间和程度不同 ,前两个前陆盆地系统发育时间稍早 ,而后者盆地范围较前两者大。盆地中的所有构造特征都是这三大前陆盆地系统各构造组成要素叠加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逆冲活动对准南前陆盆地层序构成的影响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近纪准噶尔盆地南缘是在北天山强烈逆冲构造背景下发育的前陆盆地.其新近系沙湾组-塔西河组可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2个三级层序,均由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或沉积环境转换面所分隔.整个二级层序的沉积构成反映了从前陆逆冲挠曲沉降到回弹隆升的演化过程,层序1沉积构成明显受逆冲构造活动控制,而回弹隆起影响了构造相对宁静期的层序2内部沉积构成.新近纪逆冲构造活动阶段的内部演化,制约了同期的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受逆冲构造活动影响,层序1(沙湾组)扇三角洲砂体不断向盆地推进,侧向连片,垂向上相互叠置形成厚度可观的储集体,其下伏前期深湖相烃源岩,离生烃中心近,上覆层序2(塔西河组)发育的大量细粒沉积物作为良好的盖层,易形成大型油气田.  相似文献   

9.
鲁克沁构造带工业稀油油流的获得,打破了鲁克沁地区只有稠油的历史,开辟了新的勘探领域。油源对比表明,鲁克沁构造带东段鲁8和鲁10井的稀油来自台南凹陷石炭系烃源岩;玉东9井稀油来自台南凹陷下侏罗统的煤系源岩。结合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特征和埋藏史,综合分析了稀油成藏期次,认为鲁8和鲁10井的成藏期为在古近纪末-新近纪早期;推测玉东9井成藏期在新近纪早中期。其成藏过程为:古近纪末-新近纪早期,台南凹陷石炭系烃源岩生成的稀油,通过晚燕山-喜山期构造运动形成的断裂向浅层运移,进入三叠系和侏罗系储层,形成稀油油藏;新近纪中新世,台南凹陷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成熟排烃,生成的煤系油沿三叠系顶部不整合面和断裂向上倾方向的鲁克沁构造带东段进行运移,并进入三叠系砂岩形成稀油油藏。  相似文献   

10.
渝东南彭水地区自中新生代以来,构造变形作用复杂,精细解析古构造应力场的方向与构造演化时序,对彭水地区地应力进行定量表征,对整个彭水地区甚至整个渝东南地区页岩气的勘探和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彭水地区以及周缘野外节理和断层擦痕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合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磷灰石定年方法,重建研究区古构造应力场演化过程。同时,应用Abaqus对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两期古构造应力场的应力值进行了定量计算。结果表明,渝东南彭水地区主要经历了两期构造作用,中燕山期,受到江南隆起SE—NW的递进扩展作用;晚燕山期—喜马拉雅期,青藏高原的隆升在研究区引起NE向的挤压。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显示,最大主应力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向斜核部、断裂带末端和断层交汇处。应力数值模拟是研究裂缝发育程度以及深层压裂效应的基础,能够有效提高钻探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沁水盆地南部构造负反转、应力机制及油气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沁水盆地南部地区古生界高角度张性断裂极为发育,但至今仍未能很好地解释其形成及演化机制。本文依据区域构造演化背景分析、二维地震资料解释、岩石物理力学实验测试、产能数据及应力数值模拟结果,研究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经历了3期构造旋回、4个构造演化阶段,华北板块整体处于大的挤压背景下,走滑拉分是典型的局部构造特征。负反转作用形成的高角度正断层造成了基底块断差异升降,产生了盆地内垒-堑相间分布的结果,由于地垒块体上升作用造成了石炭-二叠系形成了等厚横弯褶皱。在主生烃期,地层岩石易于发生近垂直的张性破裂,为区域垂直断裂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在区域强挤压构造环境下,可形成高角度逆断层;在伸展构造环境下,为构造负反转创造了条件。同时,该破裂型式也表明盆地具有一定的走滑拉分性质。古生界经历了2次构造负反转,分别为燕山中晚期(K1-K2)及喜马拉雅期(E-N)。燕山中晚期负反转的原因为盆地的弱伸展环境、由生烃作用所引发的张性破裂及地层剥蚀所导致的应力降低,该时期构造负反转程度较小。喜马拉雅期负反转的原因为盆地的强伸展环境、强烈的隆升剥蚀所造成的地层应力降低、温度大幅度降低产生的额外应力张量及地层岩石产生的张性应变量,该时期构造负反转程度较大。该区构造负反转对致密气储层的控"圈"、控"运"、控"储"及控"藏"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12.
新疆东部三塘湖盆地构造演化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三塘湖盆地形成于晚古生代以后,是一个构造演化复杂的中小型含油气盆地,经历了石炭纪到早二叠世盆地基底形成阶段、晚二叠世到白垩纪盆地发育阶段和第三纪以来的后期盆地改造阶段。在基底形成阶段,早石炭世为古准噶尔洋盆俯冲的活动大陆边缘时期,晚石炭世进入哈萨克斯坦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碰撞造山时期,早二叠世为碰撞后伸展转换时期。从晚二叠世以后,盆地进入发育阶段。晚二叠世为造山后伸展断陷时期,三叠纪末为挤压隆升时期,侏罗纪-早白垩世盆地进入拗陷时期,早白垩世末期为挤压逆冲时期。从第三纪以来,盆地进入了后期的改造阶段。在整个盆地演化过程中,晚二叠世盆地处于张性成盆环境,并沉积发育了上二叠统芦草沟组泥灰岩、上三叠统小泉沟群和下-中侏罗统水西沟群以暗色泥岩为主的三套烃源岩。受其区域性挤压构造背景影响,早白垩世末期和晚始新世是盆地两个油气成藏关键时刻,特别是新生代晚期盆地的改造对油气能否进入成熟生油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Based on the sedimentary and subsiding features of Kuqa foreland basin,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of Neogen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Kuqa Basin and Southern Tien Shan Orogen, Northwestern China:(l) The Southern Tien Shan Orogen underwent Neogene uplifting of 4 km in height and the Kuqa Basin underwent Neogene subsidence of 4-6 km in depth accordingly beginning in 25 Ma; (2) The Southern Tien Shan Orogen moved continuously toward the Kuqa Basin, with largest structural shortening rate of greater than 53.7%, and the north boundary of the Kuqa Basin retreated continuously southward accordingly since the Miocene; (3) There are two subsidence centers with high subsiding rates and large subsiding extent, located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Kuqa Basin respectively, with the subsiding maximizing in the deposition period of Kuqa Formation.  相似文献   

14.
库车盆地依南气田构造变形特征及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库车盆地依南气田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动力学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依南气田所在的依深背斜为一具被动顶板的大型双重逆冲构造,其上覆依奇克里克背斜为一大型断层传播褶皱。它们具有分段和左行左列的雁列式展布特征。受印藏碰撞远距离效应的影响,背斜构造自晚第三纪中新世康村组沉积期开始形成,主要的作用力来源于碰撞作用所传递过来的构造挤压应力,多期自北而南的冲断作用是气田构造形成的根本原因。挤压作用不仅形成了大规模的逆冲断层及大型的断层相关褶皱,而且还产生了左行走滑作用,使断层在发生向南逆冲运动的同时还发生左行走滑运动,从而使背斜构造在走向上发生转折,并呈现出左行左列的走滑构造特点。  相似文献   

15.
The migration of fluid petroleum gas, described as fluid potential, depends only on gravity, fluid pressure controlled by depression and capillary force during tectonically stable period; but on tectonic stress during the tectonically active period with severe compression. This method is applied in the Junggar Basin, showing that the migration of Jurassic gas during Cretaceous and Eocene and the migration of Permian gas from Jurassic till the present are determined by capillary force and fluid pressure (including overpressure) which is controlled by depression; the migration of Jurassic gas from Eocene till the present and the migration of Permian gas during Triassic are controlled by tectonic stress.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和断裂系统的几何学、运动学对西江南半地堑晚期断裂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西江南半地堑晚期断裂是在NWW—SEE向张扭应力场作用下发生简单剪切右旋走滑变形形成和发育的.剖面上以负花状构造样式为主;平面上,主要呈NWW走向,断裂组合样式多样,包括平行式、交叉式、斜列式和羽状断层;断裂分布呈现明显分区特征,即晚期断裂主要分布在半地堑的南侧.结合圈闭定型期、油气充注史与晚期断裂活动的相关研究,晚期断裂系统对研究区控藏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断裂控圈,即晚期断裂控制了新近系构造圈闭的形成及分布;部分断至古近系文昌组烃源岩内部甚至基底的晚期断裂和长期断裂一起构建了本区垂向优势运移通道,其它晚期断裂对早期油藏的二次调整、油气再运移及再聚集起重要的控制作用;主活动期后晚期断裂较好的侧向封闭性有效地控制了新近系油藏的最终聚集及分布.  相似文献   

17.
在断裂、褶皱形成机制、构造样式分布平面分布和垂向分布研究的基础上,将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构造样式的演化归为6种序列和3个演化阶段。构造样式演化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在断裂带东西两侧表现为相似性,中间则呈明显不同。3个演化阶段是指二叠纪前展式强烈压缩构造样式发育阶段、三叠纪—侏罗纪后展式压缩构造样式发育阶段和白垩纪—第三纪局部伸展构造样式发育阶段,而且构造样式的发育具有继承性和同沉积性。控制乌夏断裂带断层规律性发育的主要因素是区域构造环境、基底性质、应力作用方式和岩石力学性质等。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地表剥蚀量恢复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热隆升史模拟能够定量恢复盆地四维动态热隆升剥蚀过程.根据四川盆地93件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定量热史模拟表明,晚白垩世以来盆地发生了广泛的阶段式抬升剥蚀作用,即晚白垩世(~65 Ma前)快速隆升剥蚀、古近纪(65~23 Ma前左右)缓慢隆升剥蚀、新近纪(23 Ma前至今)快速隆升剥蚀.晚白垩世至今盆地范围内隆升剥蚀总厚度普遍大于2.5 km,新近纪快速隆升剥蚀幅度普遍大于1 km.进一步结合31组镜质体反射率反演校正剥蚀量数据,编绘阶段性(晚白垩世以来和新近纪)四川盆地地表剥蚀量等厚图,综合表明晚白垩世以来四川盆地隆升剥蚀量等值线展布格局发生根本变化,即早期主要以NE向展布格局为主(具近NE向和E-W向特征),新近纪则主要以近E-W向展布格局、盆地南北分异(北部地区隆升剥蚀量普遍小于2 km,南部地区普遍大于2 km)为主.四川盆地大中型油气田空间分布与晚中生代-新生代低剥蚀量具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一种新的应力准则的渐进结构优化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工程优化设计中最关注的材料利用率和最大应力最小化问题,引入且导出了应力评估参数,并基于此参数和单元的应力水平,提出了一种新的应力准则.该方法能有效缓解在删除无效材料时可能导致的应力集中.用两种不同方法对悬臂梁进行了优化设计,实例说明这一方法比传统的基于应力的渐进结构优化方法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20.
三塘湖盆地二叠纪构造层划分及其构造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二叠纪构造层的划分及其构造特点。方法依据三塘湖盆地二叠纪地层与上覆地层的区域性不整合关系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及其不同构造层的构造变形差异性,划分出二叠纪构造层,并对其构造格局和残留构造特点进行研究。结果二叠纪沉积盖层形成后,遭受晚海西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导致中央拗陷带残余二叠纪地层中宽缓褶皱和冲断构造组合的发育;在遭受多期构造叠加改造后,残余的二叠纪构造层在盆地中表现为西南部残余厚度大,东北部残余厚度小的现今构造格局。结论二叠纪构造层具有残留盆地的特征,主要含油层分布在条湖凹陷的西南缘和马郎凹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