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林黛玉进贾府》以林黛玉的出场为开端,在其视角的观照下,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贾府典型环境,运用不同的环境烘托了人物性格。本文抓住其中的几个"不同",通过比较突出特点,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读过《红楼梦》的人大概都记得,在第五十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中,曹雪芹对贾府这一大家族“左昭右穆,男东女西,按次站列”,同祭荣宁二祖的情景有真实的描写。施耐庵在《水浒传》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中,对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后正式排定座次也有生动的描述。长幼尊卑之序,一点不能错乱。“位次”的安排在不同的外交场合,其讲究的程度不亚于贾府和梁山忠义堂。不过,随时代的变化,其所根据的原则则有变化。本文  相似文献   

3.
文琦 《科技智囊》2007,(2):82-83
在《红楼梦》所描述的众多女眷当中,我最喜欢两个人,一个是薛宝钗,另一个就是贾探春。说起来,在贾府的姑娘、媳妇中,真正姓贾的也就四位姑娘: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而探春则是这贾府姑娘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中贾雨村、林黛玉、薛宝钗投靠贾府,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是不同的。贾雨村是利用贾府的势力东山再起,升官发财,后来又出卖贾府,是一个十足的忘恩负义,卑鄙无耻的奸雄形象,最终被黑吃黑;林黛玉孤苦伶仃,寄人篱下,用自己的弱小身躯去抵御侵害,是一个纯洁脱俗,不追求功名利禄,敢爱敢恨的具有封建叛逆的少女形象,最终"质本洁来还洁去;"薛宝钗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地在贾府上下周旋,事事按照封建主义的标准待人处事,成为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形象,最终成为殉葬品。  相似文献   

5.
 小说《红楼梦》第三回在叙述黛玉初进贾府时,有一个小小的情节一闪而过,最初让人感到也就是日常的对话,仔细想来有点意思.  相似文献   

6.
占朝霞 《科技信息》2008,(20):166-166
赵姨娘作为《红楼梦》中一个重要配角,贾府的一个二等主子,应该是一个性格温和、外表美丽、受人尊敬的女性,可事实上她语言粗俗、行为不雅,处处遭人排斥。作为妾,她妾位可疑;作为母亲,母位形同虚设;作为主子,她的主位又面临着被颠覆的危险。所以,笔者认为来到贾府她的身份缺乏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宝玉挨打这一重要事件足以显现《红楼梦》的叙事指向,它透示出《红楼梦》在否定贾府肮脏现实世界之后,建构太虚幻境、大观园世界和创造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所具有的存在论意义;而宝玉拒绝冲突,则足以驳正以往盛行的各种冲突论观点.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里安排了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的情节,用意何在? 而且为什么安排了三次? 这是曹雪芹独具匠心的地方。通过刘姥姥的三次不同的见闻在读者面前展示一幅贾府由盛转衰的图画,揭示封建社会的寄生性、腐朽性。  相似文献   

9.
【教学背景】分析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是教学《林黛玉进贾府》的一个主要环节。同样是分析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由于两次教学设计的着眼点不同。教学的效果也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0.
在《红楼梦》裙钗谱中,花袭人以痴著称,始终以忠诚的奴才形象维妙维肖地表现着自己。袭人的痴建立在主子的荣华富贵和“对和善的好心的主人感激不尽”基础之上,具有矛盾的二重性,以伏贴在贾府立足,凭攻心谋取二奶奶地位,加害于人擢取资本,为的是跻身主子行例,而这一切力争都是在似乎“漫不经心”的尽职尽责的奴才行为中推进的。贾府破败后,她又是在失去主子希望的悲痛中,极其得体地完成了身份的过渡。花袭人其实是花“戏”人,半是真诚半是狡诈地走完了她的人生三部曲,成为《红楼梦》描绘的最成功的艺术典型形象之一。  相似文献   

11.
副词“真”、“很”、“太”在语义上都有表示程度高的意思,但是三者在语义特征及语法功能上还是存在许多差异。文章从语义内涵、组合能力和语用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直觉模糊集定义及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基础上 ,利用 F -格的序关系 ,研究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给出了直觉模糊逻辑 t-范及 t-余范的定义 ,同时给出了两种新型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探讨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 t-范及 t-余范所具有的性质 .拓广了模糊逻辑中关于生成子的概念 ,给出了阿基米德直觉t-范及 t-余范的表现定理 ,并对不同算子分别进行了研究 .  相似文献   

13.
南朝梁时,萧统、萧纲兄弟分别主持编纂了《选》和《玉台新咏》。论对其编撰目的和体例、作家作品录情况、各自的学观和对后世的影响,一一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见出它们的价值与得失。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文化意象的使用包含着更为广阔、更为深沉的内涵,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译出原作的语义信息,而且还要译出原作内在的文化信息。通过对比分析霍克斯及杨宪益、戴乃迭对"司马牛之叹"中"叹"字的不同翻译方法,说明译者只有正确理解原语词义及其文化意蕴,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传达文本及其蕴含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动态表演性原则在英若诚先生所译的《芭芭拉少校》中习语、活句、文化转换、称谓等方面的应用来论证这一原则在戏剧翻译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在英文中,消费需求包括“Needs”和“Wants”,有人把它们分别译为“需求”或“欲望”,“需要”和“想要”,也有人用“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或“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来区分,从意义上讲,这些表述都是有道理的,但从“Needs”和“Wants(也有人用‘desires')”的定义和表述的简洁来讲,本人更愿意把它们表述为“需求”和“欲求”,即消费者“求其所需”和“求其所欲”的意思,从消费需求的发展来看,二者的区别越来越小,甚至可以互换使用;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只使用“消费需求”这一概念,而不再对二者进行严格的区分。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的"中国"与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在内涵、层次上有所不同。在中国历史语境中,"华夏"既可指称古代族群或民族,也可表示一种文化或文明的载体。从历史上的"中国"、"华夏"到"中华"乃至现今"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中华"一词与时俱进,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民族过程比中国已经识别的56个民族实体发展缓慢,至今仍然属于"想象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就《左传》的记载来看,“因”并非一种婚姻关系,而“报”并不见容于春秋时期的宗法制度。“烝”是在婚姻伦理形成之初,在宗法制度可以容忍的范围内的一种事实婚姻。它既非群婚或转房婚的遗迹,亦不同于周边少数民族的收继婚。对于这种事实婚姻,不同地区、不同的人所持的态度是不同的,既非毫不犹豫的承认,亦非旗帜鲜明的反对。这种情况反映了春秋早期贵族阶层婚姻伦理的相对混乱状态。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以及与世界制造业的差距,指出中国的设计师应"为中国制造而设计",从而使"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最终实现"中国创造"。  相似文献   

20.
"我们"与"自然"的发展经历了这样的里程:1)"我们"与"自然"的浑然.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带有朴素的和谐性质,人与自然处于一种"感性的和谐"状态之中.隐含有"自然性的人类中心"思想.2)"我们"与"自然"的分裂.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带有改造、控制自然的性质,表现为"征服性的人类中心主义".3)"我们"与"自然"的和谐.这是一种"理性的和谐".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带有创新的和谐性质,追求一种"共荣性的人类中心"价值观念,在此达到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所体现和追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