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法国理论家罗兰·巴特最后的评论之一《慎议》讨论了日记的合理性问题,认为文学价值才是它唯一可行之处。此后,他在遗作《巴黎的夜晚》中为我们提供了“理想日记”的范本。后者由作家去世前不久的一组日记组成,对理解巴特思想有着重要作用,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主体和解构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法国理论家罗兰·巴特最后的评论之一《慎议》讨论了日记的合理性问题,认为文学价值才是它唯一可行之处。此后,他在遗作《巴黎的夜晚》中为我们提供了“理想日记”的范本。后者由作家去世前不久的一组日记组成,对理解巴特思想有着重要作用,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主体和解构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府中日记》和《留美日记》是徐志摩的两种“未刊日记”。它们的面世填补了徐志摩特定时期生活、信仰和思想的空白。它们是探求诗人内在精神结构的重要“介体”,也是“徐志摩研究”新的学术生长点。  相似文献   

4.
罗兰.巴特的著名论文《作者之死》文字不多,但其思想来源却十分复杂:哲学界反理性思想尤其是福柯的"人之死"理论、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理论和拉康的主体观、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等都为"作者之死"理论的提出准备了条件。和福柯、拉康在哲学界高倡"人之死"、"主体死了"相呼应,巴特把矛头指向权力结构在文学批评领域的体现者——作者身上。他宣布了"作者之死",在话语领域中争取实现自己的乌托邦理想。  相似文献   

5.
李娜 《科技信息》2010,(34):I0138-I0138
平安时代,随着平假名的普及和发展,绚丽多彩的女流文学也随之开花。其中日记文学作为风靡一时的文学体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蜻蛉日记》、《和泉式部日记》、《紫式部日记》和《更级日记》等,这些由王朝女性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在给当时和后世的日本文坛带来积极 影响的同时,也使我们能够从中了解一些王朝女性的悲欢世界。  相似文献   

6.
主要依据新近公开的竺可桢日记中的第一手资料,对20世纪40年代竺可桢与李约瑟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一初步探讨.文献考证表明:自1930年,竺可桢开始长期关注"中国科学何以不发达",即"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实验科学"问题;在40年代的竺可桢日记里,详细记录了竺可桢与李约瑟会面的时间等情形;李约瑟在来抗战时期中国"雪中送炭"之前即已经大致形成"李约瑟难题"的雏形,竺可桢等一批中国学者对"中国何以无科学"问题的争论促使了"李约瑟难题"的成形;50年代初,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撰写计划,实际上推动了竺可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着手建立中国科学史研究专门机构的构想.  相似文献   

7.
日本平安时代女性文学初探俞任远公元十世纪末到十一世纪初叶.日本平安王朝①中期,曾先后出现了藤原道纲母、清少纳言、赤染卫门、和泉式部、紫式部、菅原孝标女等一大批女作家。她们的代表作品《蜻蛉日记》、《和泉式部日记》、《紫式部日记》、《更级日记》、《枕草子...  相似文献   

8.
对汤姆孙和法拉第之间的通信以及《法拉第日记》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法拉第由寻求光-电联系转向寻求光-磁联系是法拉第独立完成的,而不是受汤姆孙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西方的早期浪漫主义者将作者比喻为"灯",充分肯定作者的想象力,并提出"天才"说;萨特坚持作家"介入"文学,"介入"社会,进一步肯定作家的创作主观性;而巴特,早期坚持"零度写作",希望作家摆脱一切社会道德、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文学创作,追求形式的自由,否定文本的内容和意义,试图建立文学的"语言乌托邦"。晚期的解构主义思想,促使巴特更注重读者对文本的自由解读、拆解、重构,读者成为了文本的手术师。  相似文献   

10.
《土佐日记》是日本假名日记文学的先驱,在日本文学史上,它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局面,带来了假名文学的繁荣,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意义。本文利用对比研究的方法,从对比意识观照下张扬国风文化这一视点出发,探寻《土佐日记》的主题及历史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1.
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颠覆了作者的主宰地位,带来了读者的解放与自由,但读者的自由并不意味着"文本之死".文本也在"作者之死"后获得了独立地位,焕发着独立后的生命力,产生了独立后的存在意义文本的多极意义与诗性意义.确认文本的独立性不仅保证了读者的自由,也将带来作者的复活.  相似文献   

12.
巴尔特作为一位结构主义者,在对<创世记>32:22-32的分析中运用了普洛普和格雷马斯的形式分析方法,但他又拒绝高度模式化,而采取了相对非科学化的态度.同时,他在结构主义分析之外又对文本序列进行细微阐释,得出文本意义多元性(双重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罗兰·巴特的写作是身体的一种表现方式,而不是理论的表达方式,他将写作当作生命和热情,身体维度进入文本的体验,其幽隐化的写作方式使巴特与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保持一定的距离。另外,同样是对身体欢愉的追求,巴特追求身体快感的方式与福柯对身体的阐释又有着质的不同。同时,身体的迷恋使巴特的很多文本都带有自传式轨迹,但又呈现反传统传记的一面,《中国怎么样》就是这样一个文本。  相似文献   

14.
<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是芬兰著名探险家马达汉到中国进行军事刺探活动时所写的,该书对当时新疆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民政等情况,以日记的形式作了详细记载.通过归纳从农牧业、商业、社会生活及少数民族族群等方面来对清末的新疆社会状况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5.
法国思想家德里达说自己是一个非马克思主义者,那么《马克思的幽灵》可以说是一个非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所做的辩护。在德里达看来,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终结”了,它也不会终结,它将永远作为幽灵存在下去;马克思留下了异质多样的马克思主义,它们也就是马克思的许多个精神,马克思主义不是唯一的;在马克思的诸多精神中,我们应该汲取其激进的批判精神并让它和现实结合起来,使它在当今和以后继续显示出巨大的力量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同韩礼德建构功能语法的目的就是用来语篇分析,功能语法为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理论框架。本文通过对《高级英语》中Hiroshima语篇进行及物性分析,以期体现及物性过程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及对语篇建构的作用.应用韩氏理论来分析所选语篇,为提高英语语篇分析的水平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以《大红灯笼高高挂》及其文学蓝本《妻妾成群》为例,比较分析了文学被改编成电影之后的文本差异和接受差异,并对改编型电影应该如何忠实原著又突破原著,实现艺术的再创造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8.
译者的权力     
本文从新的视角探讨了译者的权力.译者如何运用。滥用.巧用.利用权力.如何对原文进行颠覆,如何对社会产生影响.并在传播意识形态.制定国家政策上发挥作用.而且利用自己的权力对原文进行改造。从权力的角度对译者的社会角色定位进行了新的透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