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7年1月,当北方还是白雪皑皑时,南国的昆明早已春意融融,这时在翠湖畔的云南大学里正举办着“国家教委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开幕式后的第一场讲演,有位讲员以“中国人类学的回顾与展望”为题,侃侃而谈地介绍了中国人类学发展的艰辛与趋势。这位讲员就是厦门大学的人类学家陈国强教授。陈国强教授,1931年5月18日生,福建省厦门市人,1947年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师从著名的人类学家林惠祥教授等学习民族学(文化人类学)。1951年毕业后,留校为林惠祥教授的助手,并兼任林先生创立的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秘书。从此以后,陈先生在历史系考古民…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类学一代宗师费孝通先生1910年11月出生于江苏吴江,2005年4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费孝通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中国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创始人。他1930年进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习,后考入清华大学师从俄籍教授史禄国攻读人类学,成为中国最早在本土获得社会人类学硕士的青年学者。1935年,他与新婚妻子王同惠同赴广西大瑶山进行社会调查,途中误踏虎阱,王同惠在寻人救援途中不幸溺水身亡。费先生获救后根据瑶山调查所得资料,整理出版了《花蓝瑶社会组织》。当年他赴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留学,在马林诺斯基教授指…  相似文献   

3.
封面学者  靳薇教授嘱咐我在介绍她时一定要写为“学者”而不是“专家”。她说自己只是一个贪玩而爱看风景的人,有缘有幸从人类学的窗户里看见一些奇异的风景,偶然记录下来,决不敢妄称什么“家”。出生于云南的靳薇,从小就生活在多民族共处、众文化杂陈的氛围中,对如同自然景观一样多彩多姿的人文景观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爱和偏好。20世纪70年代末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时,有幸聆听著名人类家杨堃先生的讲座,其后又投在其门下学习民族学。她曾说,深深感谢世界上有人类学这样的学科,如此“好看、有趣”,还能以此谋生。20世纪80年代由中国…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有一批知识分子,常年活跃在民族学人类学学科研究的一线。他们把自己的无限豪情和聪明才智投入到了广阔的田野工作中去,把田野工作作为自己了解社会奉献社会改造社会的最佳途径。他们关注于人的社会和人的文化,特别是各少数民族社会及其文化,为挖掘、保护、弘扬和传承各  相似文献   

5.
在高校一位教授先后分别被其他大学聘为两个专业博士生导师的现象是极为鲜见的。而广西师范大学王杰教授却在本校还无博士点的背景下 ,2 0 0 2年被山东大学聘为文艺学博士生导师 ,2 0 0 3年又被武汉大学聘为美学博士生导师 ,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王杰教授原籍江苏无锡 ,195 7年出生于湖北武汉市 ,1978年起先后在武汉大学哲学系、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和山东大学中文系 ,完成了从哲学学士、文学硕士到美学博士的求学历程。同王杰教授有过交往的人 ,深受感染的是他的厚道、热忱、真诚、执著 ,为了事业的发展而矢志不移地追寻 ,劳心劳力 ,在所…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有幸见到乔健教授是在2002年5月13日。时值首届人类学高级论坛在广西民族学院举办,根据录音,我整理出了乔教授在开幕式上的发言稿《谈中国研究的一些方法论问题》(该文发表于《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几天来的接触,乔教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以及渊博的学识、独特的学术视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乔健先生生于1935年,祖籍山西。1956年进入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学习,分别于1958年、1961年获人类学学士、硕士学位,1969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人类学系哲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任教。1978年乔教授创设香港人类学…  相似文献   

7.
1996年是我的“田野年”,记得那年夏天回香港开会,得知系里要来一位新教授,是东南亚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这就是后来成为我的博士论文合作导师和博士后研究导师的陈志明教授。陈教授于1950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的巴株巴辖,祖籍福建永春,是第三代华人。由于早年入读华文小学,为以后打下了中文基础。大学时期,即开始研究西马来西亚的原住民和泰国北部的山地民族瑶族,1974年于摈城的马来西亚理科大学获社会科学学士后,遂赴美国康乃尔大学深造,先后于1976年和1979年获得社会人类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论及马来西亚的华人社会…  相似文献   

8.
封面学者中部,一个在人类学民族学界备受瞩目的学术团队正在崛起!这个团队的领军人物正是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民族学博物馆馆长、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许宪隆教授。许宪隆教授于1964年11月24日生于安徽寿县,回族。1986年毕业于中南民族  相似文献   

9.
俗话说:哪里有科学,哪里就有刘兵。此“科学”包括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与艺术、科学教育与普及、科学幻想、环境伦理、生态女性主义,等等。科学史是刘兵的本行,现在刘兵又分出精力做某些很有意义的事情,比如,他对科学人类学的关注。在刘兵看来,科学人类学是一门  相似文献   

10.
滕星教授是目前中国大陆少数民族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研究领域较有学术影响力的专家,是推动大陆教育人类学研究极富创造力的中坚学者。滕星教授195 3年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78年入读东北师范大学,先后获教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82年至今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19911992年应邀赴美国夏威夷大学进行夏威夷土著社区与教育的田野工作,翌年获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基金资助赴美就“世界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的课题进行考察和研究。1993年起师从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林耀华先生攻读教育人类学,1998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94年获美国富布莱…  相似文献   

11.
郑元者教授在文艺学、当代人类学、美学、艺术人类学与民间文学等学科领域均有重要的影响,并且卓有成就。他于1964年10月19日出生在浙江省乐清市,199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1998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0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1年任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艺术人类学与民间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含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学位分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0年获教育部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上海市“曙光学者”称号,2002年入选中央统战部“华夏英才基金”。二十余年来郑教授在美学与艺术人…  相似文献   

12.
黄淑娉教授是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人类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是目前国内人类学界唯一的一位女性博士生导师。黄教授于1930年生于香港,祖籍广东台山市。195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先后在中央民族大学、中山大学任教,曾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副所长、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系主任等职。同时兼任中国民族学会理事、副会长、顾问,广东民族研究学会顾问,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等社会职务。黄教授从事人类学、民族学事业近半个世纪。50年代初起,她先后在内蒙古、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海南、湖南、福建、浙江的壮、傣、侗、黎、苗、瑶、畲、…  相似文献   

13.
庄 孔韶教授是目前中国中青年人类学者中最富有青春活力和创造力的人物。他思维活跃 ,富于玄思 ,推崇独立的学术精神和自由人格 ,在融会贯通古今中西学术的前提下坚持自己独立的学术思考 ,所涉猎领域皆取得创造性成果。其不同形式的作品多展示古今文化关联和跨文化比较的思路 ,体现了庄先生宽广的胸襟和广博的学术视野。自 1978年进入人类学领域后 ,庄先生在著名人类学家林耀华和黄淑娉的指导下 ,以云南为自己的田野基地 ,多次深入云南西双版纳腹地中缅边境的景颇、德昂族山区 ,怒江大峡谷一侧的傈僳族怒族和独龙族等山地民族地区 ,专于干栏…  相似文献   

14.
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是中国法学会在全国法学界组织评选的权威活动,入选者获得的是中国法学界最高荣誉。此项活动近十年来共评选了四届。有一位少数民族法学教授连续三次获得提名,最终在第三届全国杰出中青年法学家的评选中,以他在刑法学理论研究的突出成就和在民族法理论研究的卓越贡献,以无可争议的优势当选。他就是贵州省第一位法学博士、贵州民族学院院长吴大华教授。吴教授1963年出生在湖南新晃县一个侗族家庭,1987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1995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  相似文献   

15.
在湖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和湖南省跨世纪“121”工程入选人中有一位由中国本土培养出来的青年人类学家,他就是湖南吉首大学的罗康隆教授。罗康隆教授于1965年出生在贵州天柱县,苗族。他先后就读于贵州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2003年获法学(民族学)博士学位。1995年为助理研究员,1998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2001年晋升为研究员、教授。现为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院长,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所长,民族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省重点学科——民族学学科建设带头人,湖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湖南省民族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湖南省首届“百…  相似文献   

16.
人类学家庄英章教授●山兰/著1997年11月我到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参加一个人类学研讨会时,在容观教授家中看到了厚厚三大本、台湾出版的《台湾与福建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主编之一是庄英章先生。翻阅之后深感学术分量的厚重,觉得庄先生真是一个在人类学研究上有...  相似文献   

17.
在1995年夏季,我第一次与彭兆荣教授“近距离接触”,惊讶于他对田野调查的痴迷和学术灵性。三十几个日日夜夜,我们在贵州月亮山的瑶族山寨里同瑶民一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栖”的生活。当时的心里一直有一个困惑:为什么自己对“异文化”那种充满浪漫、传奇的感觉日渐消退,而彭兆荣却能够整天乐呵呵的。多年以后,当我在阅读人类学家Pull Stoller著作之后,才有释怀的感悟,因为他告诉我们说:“在异文化的土地上,‘感觉’到的东西远比看到的东西丰富得多。”这种“感觉”源自学科训练而带来的学术灵性,更来自于研究者的人生历练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戴庆厦教授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语言学理论研究上卓有成就。他1935年6月21日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中央民族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名师,“985工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教育与边疆史地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基地主任、首席科学家。2004年获“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戴教授在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言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上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二十多种语言和方言的田野调查,掌握了大量前人没有掌握的语言资料。在松紧元音研究上他全面揭示了松紧元音的共时特点和历时来源,并对其发展趋势做了科学的预测。此外,对声调、清浊…  相似文献   

19.
公元2004年的春天,笔者受邀到美国耶鲁大学艾滋病跨学科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将有机会安排到莫瑞·辛格先生领导的位于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的西班牙人健康协会从事应用医学人类学培训和实习。接到通知不久,笔者就接到莫瑞·辛格先生热情洋溢的欢迎信。在此之前,笔者已经听说过莫瑞先生在当代美国医学人类学界的鼎鼎大名了,也早就听说过莫瑞先生首先提出的将人类学定性研究技术应用到基于社区的卫生研究和干预活动中的“哈特福德”模式。笔者也为能得到他亲自指点而感到非常荣幸。近距离接触到莫瑞先生之后,笔者感觉他总是很忙…  相似文献   

20.
转型进程中的中国对社会科学学者是考验也是动力,对人类学者尤其如此。1977年考入中山大学以后,周大鸣教授始终钟情于人类学的事业,从凤凰村的追踪到乡村都市化的探讨,从人类学系的起步到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从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到以人类学知识指导文化变迁,伴随着二十多年在人类学研究和学科重建领域的辛勤耕耘,周大鸣教授在秉承前辈学人的基础上创新,赢得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蒸蒸日上,闯出了以人类学独到视野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新领域。2 0世纪80年代,中国人类学的重建可谓筚路蓝缕,周先生见证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复办的整个过程。从一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