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建立一个存在于空间坐标系下的正交车铣加工曲轴连杆轴颈的基本矢量模型,利用数学建模方法对坐标系进行变换,推导出加工过程中刀具相对于曲轴连杆轴颈的运动轨迹方程,从而为车铣加工曲轴数控编程提供了位置坐标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针对微小型正交车铣加工中的颤振现象进行分析,建立正交车铣的非线性延时微分方程组(DDEs),对正交车铣模型的DDEs进行线性化并利用Floquet理论对其分析,得到正交车铣加工的颤振频率。根据理论分析结果进行正交车铣颤振实验,通过分析加工表面的振纹齿数和加工过程中的振动信号得到切削过程中的颤振频率,实验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对比表明:微小型车铣颤振频率与二次Hopf分岔频率系列中的某频率相吻合,因此在微小型正交车铣加工中有二次Hopf分岔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车铣切屑形状的计算机仿真原理,给出了对轴向车铣和正交车铣切屑仿真的计算方法,分析了不同工艺参数对车铣切屑形状的影响,正交车铣加工时,偏心取e=r-lm较为适宜,预测了不同工艺参数对车铣切削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交车铣表面形貌的计算机仿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正交车铣加工的数学建模,建立了正交车铣表面形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利用该系统分别讨论了刀刃角、偏心量、进给量和转速比等因素对表面形貌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刀刃角为0°时,正交车铣加工表面为一正棱柱;刀刃角大于0°时,采用偏心加工的表面形貌比较好;采用合理的进给量,可以取得较好的表面形貌和较低的表面粗糙度;转速比越大,表面形貌越平坦,表面粗糙度越小.  相似文献   

5.
确定了正交车铣复合加工中刀具的切削区域,以此作为边界条件,建立了计算刀具切削刃上任一点实际参与切削面积的模型;通过对该数学模型的编程计算,分析了不同切削参数下参与切削刀具切削刃上各点的磨损情况;最后通过切削正交实验,采用不同切削参数验证了文中所涉及模型及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多种金属材料进行车铣加工实验,从表面层残余应力的性质及其大小等方面,对车铣加工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从而为选择合理的工艺参数提供依据,以提高车铣的加工效率和工件的表面质量,达到指导实际生产加工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异型柱面数控车铣组合加工叠加成形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异型柱面的结构特征分析入手,陈述了异型柱面类零件曲面创成与离散的一般程序,特别是对其数控车铣组合加工叠加成形过程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导出了异型柱面的离散行宽和步长计算公式,并针对B样条曲线偏置后不能用样条曲线精确表达的问题,对异型柱面截面型线采取先离散后偏置的方法,保证了精度.  相似文献   

8.
利用Mazak Integrex 200Y车铣复合加工中心,速度范围v=100~250 m/min,在干式条件下,采用涂层硬质合金S30T刀具对钛合金TC4(Ti-6AL-4V)进行正交车铣(顺铣)试验.结果表明:前刀面产生积屑瘤和月牙洼磨损,涂层出现不同程度磨损及破损,严重时产生层片状剥落,后刀面由于黏结作用产生凹坑、沟槽及崩刃.刀具磨损的主要原因为黏结磨损、氧化磨损及涂层剥落.通过X射线电子能谱(XPS)证明氧化磨损中有TiO_2,Al_2O_3,CoO等氧化物生成.  相似文献   

9.
针对齐重数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DMVTM2500立式铣车床,对各部件间的结合面进行理论研究,提出了结合部的建模方法。本文对于进行机床关键部件有限元分析,优化产品结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盘轴一体结构零件是航空发动机中的关键件和重要承力件,该零件具有结构复杂、尺寸精度高、薄壁刚性差、材料难加工的特点,特别是其深腔结构敞开性极差,给切削造成极大困难。车铣复合加工技术以车铣复合机床为核心加工设备,设计最优工艺路线,配置合适的专用夹具,选型高性能的机夹刀具,采用软件设计数控程序并进行仿真,优化走刀路线、细化加工参数,以实现抗疲劳制造为最终目标的机械加工技术。  相似文献   

11.
<正>交变传动比面齿轮传动是一种新型的齿轮传动形式.根据空间坐标变换关系及齿轮啮合原理,推导正交变传动比面齿轮副的节曲线、齿顶曲线、齿根曲线方程;结合加工刀具齿面方程与齿轮共轭基本原理,得到正交变传动比面齿轮的齿面参数方程;根据根切和变尖的条件,推导齿宽的计算方法;分析加工过程中刀具的空间走刀轨迹,基于VB和Solidworks(API)开发出正交变传动比面齿轮参数化设计和加工仿真系统;对正交变传动比面齿轮副进行实验研究,验证了理论推导过程和参数化设计及仿真加工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国内外三维地层建模中的三维空间数据模型、三维地层构模方法以及三维地层模型软件开发应用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初步分析了三维地层构模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三维造型软件Pro/ENGINEER建立了装载机工作装置三维数字化模型,并进行运动仿真与干涉检查,将三维实体模型导入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软件ADAMS,对工作装置进行动力学仿真,并采用正交试验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优化设计,从而获得综合优化的设计方案.该方案能够适应企业对产品进行局部更新或全新设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由于人脸三维模型在三维动画、计算机游戏、视频会议、医学手术以及生物教学等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使得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思考获取人脸三维模型的有效途径。文中先采用AdaBoost算法进行人脸检测,判断输入图像中是否含有人脸;接着,采用ASM模型对合有人脸的图像进行特征点提取;最后依据从图像中提取的特征点等信息对初始模型进行调整,实现了一种基于单幅图像的建模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基于X3D的虚拟场景建模的常规方法,在对比其优缺点的基础上,以虚拟校园为例,引入艺术学思想,采用X3D技术,给出了不同类型物体建模的解决方案,兼顾了模型的质量和加载速度.  相似文献   

16.
矿山三维实体建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大型矿床三维软件Surpac构建了凡口铅锌矿深部矿床地质数据库,建立起了该矿的地表三维模型、深部矿体(-320以下)三维实体模型、主要断层三维模型、巷道工程三维模型以及矿体块体模型;分别采用普通克立格法和距离反比法对矿体金属元素品位进行了估值,运用估值结果分别按各金属元素和各中段进行了储量的统计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矿山实际勘探获得的储量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实践表明,所建模型和品位、储量计算结果可靠,从而有效地实现了该矿山深部矿体、岩层、断层、井巷工程等地下空间体的三维可视化,并为矿山深部矿床的有效开采和勘探设计及施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传统方式建立的网站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基于互联网的三维虚拟场景的应用不断涌现。本文基于最新的第二代网络立体设计语言X3D,结合Web3D开发工具及强大的建模工具3dsmax,设计了一套完善的开发三维虚拟城市网站的解决方案,应用该方案能够快速制作出产品级的三维网站。  相似文献   

18.
 矿体赋存条件复杂、地质构造多变。为探究真实地质体情况,通过对现有各类地质体建模方法的分析,尤其是对TIN模型构建、实体(solid)构模的特点进行探讨,提出一种基于工程棱柱体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结合钻孔数据特点和地层分布规律,根据勘探工程的钻孔平面位置将勘探区域划分为若干棱柱体。对每个棱柱体侧面进行矿段对比连接,完成棱柱体线框图搭建,随之逐面、逐层、逐柱构建三角网,直至形成整个地质体的三角网。将实体构模方法结合其中,实现了三维地层实体模型的建立,既能充分反映矿体的三维形态,又能使所显示的三维矿体进行实体描述。使得矿体属性连续并可计算,同时模型能够结合工程师经验自动推理尖灭、分叉、断层和褶皱等复杂地层构造。其具有三维显示又具有实体描述的特点,尤其便于按储量级别进行储量估算等矿量计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杨静  杨德宏 《江西科学》2011,29(2):267-272
分析了3DGIS的功能、研究内容以及缺陷.通过对3DGIS和2DGIS比较得出二、三维一体化的必要性.运用Supermap.Deskpro.Net建立三维场景,进行山体和城市三维建模、城市三维快速建模、二、三维一体化搡作、联动显示、属性修改、SQL查询等,研究二、三雏一体化的特点和优势,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Introduction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performance fiber andtextile perform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fiber reinforcedcomposite materials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attractivebecause they have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their highstiffness and strength at low density, high specific energyabsorption behavior, and excellent fatigue performance.Therefore they are frequently used in a wide variety ofapplications[1], although most of them are two dimensional(2D) laminated com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