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贵州布寨泥盆纪生物礁发育在独山组的鸡泡段和鸡窝寨段,大部分是骨架礁,主要由层孔虫和床板珊瑚构成。部分是障积礁,主要由枝状床板珊瑚和藻类构成。在礁组合中可识别出4个生物群落和一个生物组合,各生物群落和生物组合发育于各自互不相同的环境。根据生物群落和生物组合的生态分析及与邻区礁组合的生物群落对比,认为布寨礁发育在环境条件较为稳定的浅海,海水的温度、含盐度、清洁度、深度和水动力条件都比较适合造礁生物生长。图2,参9。 相似文献
2.
分析记述的Pseudomicroplasma-Cystiphyllodes群落,保存于广西六寨中泥盆统东岗岭组生物礁基底层内;至少由十一门类的49个居群组成;生物生活方式有六种;动物进食类型有四种;由三个营养级构造成群落的营养结构;生物生活取食位置在垂向空间上具有四个层次;Pseudomicroplasma,Cystipyhlloides是优势生物和特征生物;底栖固着、悬食、中位生活取食层次、初级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了川西北地区早中志留世生物礁系统的组成基本单元。根据耗散结构原理解释了该区生物礁系统的演化机理及其环境对该礁系统所产生的正负效应。 相似文献
4.
晚古生代右江盆地生物礁储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由于海平面的变化,右江盆地发育了泥盆纪和中晚二叠世两个重要的成礁期,生物礁广泛分布在桂西、桂南、黔南、桂中、滇东等地区陆棚的台地边缘、孤立碳酸盐台地上.显微照片和扫描电镜显示礁灰岩储集空间主要包括孔隙、裂缝和溶洞.孔隙类型有粒内溶孔、骨架孔、粒间孔、遮蔽孔、溶孔、缝合线伴生溶孔和基质微孔隙,而以晶间溶孔、晶间孔及非组构控制的溶蚀孔、洞、缝为主.储层类型为裂缝-孔隙型和孔隙型,厚度5~55 m,岩性为生物礁和生物滩相的生物灰岩或生物碎屑灰岩,残余生屑粉-细晶白云岩. 相似文献
5.
南海碳酸盐台地分布自早中新世开始发育,至中中新世达到鼎盛,再到晚中新世大量台地被淹没而逐渐消亡。从分布看,南海碳酸盐台地具有南早北晚、东早西晚的发育规律;从堆积速率看,中中新统速率最大。控制这些台地的诞生、发育演化和消亡的因素十分复杂,可能包括构造活动、相对海平面的变化、陆源碎屑物质输入变化、古海洋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6.
滨里海盆地东缘生物礁预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滨里海盆地东缘KJ地区的三维地震资料作常规解释中发现:台地东、西两侧枢纽地带的石炭-泥盆系分布有规律性较强的地震异常.在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锁定研究目标的前提下,以三维地震、测井、岩心、地面地质调查等多方面的实测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利用石油地质学、沉积学、地球物理学及地震地层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对滨里海盆地东缘KJ地区作了区域地质研究.然后,通过实验室薄片分析、沉积相分析、测井研究、礁复合体的地震解释等研究工作,最终认为其地震异常为石炭-泥盆系生物礁群的反映.进一步对该区石炭-泥盆系的地质-地震微相作出了划分,获得了生物礁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在KJ地区确定了十大生物礁群,揭示了滨里海盆地东缘生物礁油气藏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7.
CAO Jun LIU Jianbo EZAKI Yoichi ADACHI Natsuko School of Earth Space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Orogenic Belts Crustal Evolu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ijing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8,(2)
通过对安徽东至建新剖面红花园组的生物礁、微生物岩进行研究,发现蓝绿菌类Girvanella在生物礁中大量分布,是生物礁的主要造礁成分。其他造礁生物包括瓶筐虫、石海绵、腹足类、腕足类、棘皮类等。Girvanella以散乱分布、包壳、组成内碎屑以及与海绵伴生等4种方式在本区生物礁中存在,并且在生物礁成礁过程中以生物本体矿化作用及粘结、捕获颗粒的作用形成生物礁格架;瓶筐虫及石海绵为生物礁中的居住者,因此,生物礁性质为瓶筐虫/石海绵-微生物礁,微生物起到了主要的造礁作用。此外红花园组典型含生物礁沉积序列是由底部的生屑灰岩基底、中部的海绵层(少量微生物岩)及顶部的微生物岩组成的。通过与其他地区同时代生物礁的对比发现,东至建新剖面红花园组中瓶筐虫/石海绵-微生物礁的发育及微生物的繁盛是全球性的,是由于底栖生物扰动对潮下带微生物发育影响尚未彰显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安徽东至早奥陶世红花园组生物礁:奥陶纪生物大辐射前的微生物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安徽东至建新剖面红花园组的生物礁、微生物岩进行研究,发现蓝绿菌类Girvanella在生物礁中大量分布,是生物礁的主要造礁成分.其他造礁生物包括瓶筐虫、石海绵、腹足类、腕足类、棘皮类等.Girvanella以散乱分布、包壳、组成内碎屑以及与海绵伴生等4种方式在本区生物礁中存在,并且在生物礁成礁过程中以生物本体矿化作用及粘结、捕获颗粒的作用形成生物礁格架;瓶筐虫及石海绵为生物礁中的居住者,因此,生物礁性质为瓶筐虫/石海绵-微生物礁,微生物起到了主要的造礁作用.此外红花园组典型含生物礁沉积序列是由底部的生屑灰岩基底、中部的海绵层(少量微生物岩)及顶部的微生物岩组成的.通过与其他地区同时代生物礁的对比发现,东至建新剖面红花园组中瓶筐虫/石海绵-微生物礁的发育及微生物的繁盛是全球性的,是由于底栖生物扰动对潮下带微生物发育影响尚未彰显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石炭纪生物绝灭事件对造礁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前石炭纪造礁群落演伦化程的研究,以及石炭纪造礁群落更替的事实,认为石炭纪时发生了一次重要的生物绝灭事件,它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石炭纪造礁群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遍布全球的刺毛类-珊瑚群落的突然消失是这一事件的良好标志。 相似文献
10.
应用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理论,通过野外剖面观测、岩心观察、室内薄片和测试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纪生物礁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有北部的乌海桌子山地区下奥陶统桌子山组珊瑚生物礁,中部的棋探1井下奥陶统克里摩里组层孔虫-海绵生物礁和南部的石节子沟上奥陶统背锅山组珊瑚生物礁。北部生物礁发育的时代早,南部晚;北段礁体生长发育2~3期,南段发育可达4期;北段及南段生物礁生长的水体环境相对较浅,中部相对较深。生物礁与各种滩共生,发育礁滩型储层,生物格架孔和组构选择性溶蚀的溶孔是其主要储集空间类型,物性条件显示其储集性能不佳;但是,生物礁处在有利于礁滩储层发育的台地边缘相带,可以作为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1.
柳祖汉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
拉斯厄米塔斯礁是早寒武世的藻类和古杯生物礁,被认为是属于堤礁类型。本文根据实地观察分析,认为这个礁发育在被剥蚀的侵入岩之上,是一个形成于当时海底隆起上的点礁,虽然其部位恰好在台地与盆地的分界线附近,却与一般含义的堤礁不同。其成因与湖南晚二叠世的华塘礁与梅田礁很相似。图3,参5。 相似文献
12.
赵兵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4)
利用生态地层工作方法对湘中晚泥盆世早期的化石群落进行了研究,并划分出两个古群落,较详细地分析了各群落的生物组成、分异度、相对丰富度、生物的生活方式、基底物质性质等。群落总是与其生存的特定空间环境相联系,每个群落有其自身的生物组成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赵兵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3)
利用生态地层工作方法分析了湘中晚泥盆世锡矿山阶Yunnanella-Yunnanellina群落的生物组成、分异度、相对丰富度、空间分布及基底物质性质。据一些种群的大小频率直方图和生存曲线讨论了部分生物的生存特征、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文章还对该群落中生物的生态、营养结构及生境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广西六寨中泥盆世生物礁基底层内的Pseudomicroplasma—Cystiphylloides群落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记述的Pseudomicroplasma—Cystiphylloides群落,保存于广西六寨中泥盆统东岗岭组生物礁基底层内;至少由十一大门类的49个居群组成;生物生活方式有六种;动物进食类型有四种;由三个营养级构成群落的营养结构;生物生活取食位置在垂向空间上具有四个层次;Pseudomicropasma、Cystiphylloides是优势生物和特征生物;底栖固着、悬食、中位生活取食层次、初级消费者营养级等为群落的主要生态特征。该化石群落所代表的原生群落,生存于中泥盆世吉维特期的早期,发育于水流畅通地势较为平坦的浅海陆棚环境(风暴浪基面以上的潮下带)。该化石群落的特征反映的是其原生群落中底栖动物群的生态特征。原生群落的消亡与群落演替有关。 相似文献
15.
湖南稻田蜘蛛群落结构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系统调查研究并经室内分类鉴定 ,湖南稻田蜘蛛群落的物种组成有 15科 44属 83种 ,其中有优势科 6个 ,优势属 8个 ,优势种 6个 ,在不同地区之间优势种稍有差别。森林覆盖率的高低是影响该地区稻田蜘蛛群落物种丰富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沈建伟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5)
缝合线构造经常见于桂林泥盆系碳酸盐岩和礁组合中。本文研究了桂林第二制药厂背后,晚泥盆世额头村组石灰岩中各种类型的缝合线构造的岩石特征,讨论缝合线上、下岩石性质的差异与产出的缝合线类型的关系及古地理背景对石灰岩中缝合线的丰度和发育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产于下泥盆统坡脚组的滇东南木利生物礁是华南泥盆系众多生物礁中层位最低的。礁类型特殊,属发育在砂泥质陆棚坡折带的堤礁。该礁长约8km,宽150-200m,高70-80m,由间隔黑色页岩的三层礁体组成,每个礁体可划分出6个亚相和5个生长演化阶段。通过锑矿定位机制和矿床成因研究,该礁对锑矿有极重要的层、相、位控制作用,控矿机理为礁型古“油气捕”转化为“矿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导了在湖南吉首德夯发现的蕨类植物分布的新资料.新资料包括湖南新记录9种,湘西地区新记录3个种,属湘西及湖南分布第二个分布点6个种,共18种,它们分别隶属于11科,16属.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对新疆阿拉套山泥盆系所作的详细研究,初步确定了该区泥盆系地层层序,建议新建两个岩石地层单位—吐孜萨依群和赛里克组。首次在该区发现放射虫化石和海相玄武岩地层。为探讨该区泥盆系的时代以及大地构造环境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简要报道了近年来中德两国古生物工作者研究滇西保山施甸地区泥盆系的若干进展,包括岩石地层单位的重新厘定;晚志留世至早石炭世牙形石生物带及组合的建立;具有重要生物地层价值的笔石、腕足、棘皮等动物群的新发现;以及泥盆系顶、底界和内部各统之间界线的讨论。 相似文献